这是一部基本在合格线的电影。我对电影观感可以划分为两个维度——内容与形式。比起形式华丽或者奇诡的电影效果,我更在意导演到底想通过一部电影讲什么故事,形式是内容的锦上添花。《无名》这部电影的内容,在我的解读里就是单调的。
首先,剧情主线很简单,它的一个主要矛盾居然足足撑了两个小时左右,引发观众探究的主要部分便是”他或她到底是不是潜伏者“。整部电影给人以单薄直白的观感,看完电影后的直观感受就是没有余韵。当然,造成这个结果还有剧情的支线。如果说一部好的电影,在剧情上像树叶的脉络一般牵连蔓延,那《无名》这部电影的树叶脉络已经被扯断了。可能是为了体现当时年代的众生相,本片出场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剧情支线,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有关王传君饰演的王队长家庭的一条支线,和张婧仪饰演的方小姐与王一博饰演的叶秘书的爱情线,这两条支线甚至在剧情后面都有call back,即一个呼应,但是导演展现给我的情感的表达是隔靴搔痒的,就像在完成剧本上的任务一样。差一点劲就可以触及心灵的距离,是否是导演为其它场面的展现而做出的必要牺牲?可惜导演为了烘托当时年代的残酷与晦暗来选取拍摄的几个场景也是孤立的,我只看见了为了煽情而出现的群众的死亡,为了突出主演伟岸形象而出现的残忍敌方。这些场景没有强有力的练习,也并没有真正到达我的心底。那么如果溯源回流,我想说从导演和编剧去塑造人物的时候即应该看见了这样最后效果的呈现。
前面讲到,为了体现时代的众生相,电影出场了许多人物,每个人物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物支线。但问题是人物和人物之间的联系是跳跃的。主要人物其实更准确来说是主角都在靠新人物的出现来推动剧情的发展或者塑造人物形象,以这样的逻辑来看,与其它人物联系得越多,展现得篇幅越多,其实这个人物的形象就越饱满,人物弧光就越完整,于是成为了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所以比起梁朝伟的何主任,我更倾向于说王一博的叶秘书这个角色是主角,因为他更立体完整的,向上有何主任的党的同胞情,向外有与王队长的朋友情,向内有与方小姐的爱情,反转有对日本军官的投诚,伏笔有与日本士兵的冲突,这个角色比起其它角色对观众来讲是有魅力加成的。看到很多评论讲被王一博圈粉之类的评论,我敢说叶秘书这个角色交给内地任何一个对表演有努力和天赋的男演员甚至说电影学院大三大四的优秀表演生都可以演得不错,并获得很多喜爱。另外,我看到《色戒》里的梁朝伟是易先生,《风声》里的周迅是晓梦,而在《无名》里是梁朝伟和周迅演的角色。当然不是批判两位与其它角色的演技,而是整部电影就没有给演员足够大的演绎空间。这就是我要提到的,演员和人物之间是割裂的。
写到这里,整理一下发现演员浮于人物,人物浮于剧情,所以电影再怎么去渲染一种或轰轰烈烈的,或血脉贲张的画面时,都是高傲的,刻意的。更加明显的体现在这部电影的台词上。在我艺考集训期间,为了备考”故事写作“这个模块,老师几乎是每天会给我们布置写作任务,老师向我们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写故事要讲人话。看似很简单,但其实当我们去写作的时候,角色说出来的话会变得”文艺“”悬浮“”为了铺设剧情而说“。好的故事或者说剧本,它的语言可以是不优美的,不华丽的,但一定是走向人心的,踏在实地上的。而电影中,一些独白和对白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伪装成朴实简单的语言但却有强烈想传达哲理和宿命感的精致。黄磊饰演张先生和日本军官最后的独白虽然相互照应,却难以用逻辑支撑。一个战战兢兢的情报员袒露心迹我却看不出他对自身“软弱”的懊悔,一个野心勃勃的侵略者在国家战败的事实板上钉钉后,却选择归家过平静的生活。对白中叶秘书和王队长开头的餐馆对话特意用上海话方便观众代入,可惜不太自然,反而成为电影的负担,还有叶秘书与方小姐的洗手间的对话,丰富了叶的人物形象是一点,为后来叶秘书交代身份做出了铺垫是一点,但这份感情的张力台词体现得如此平淡,还需要靠叶在方死后将怒火发到日本守卫上来升华,有些许可惜。
在以上的分析下,看电影的表现形式,仍然不可否认导演在这里有构思和想法。蒙太奇的剪辑手法颠倒时间顺序从而给观众刺激感和悬疑性,巧妙的构图和电影色调增加了电影的质感,光线明暗下烘托了环境氛围,增加了人物内心的活动。剪辑手法可能也些许心有余而力不足,反转比较简单,受剧情影响无可厚非;构图尚佳可惜缺少动态感和呼吸感;光线可以展现人物性格情感内心,如果演员骨骼感强一些效果更好。如果没有梁朝伟周迅等这样的“有名”的演员,如果没有程耳这样有优秀代表作品的“有名”的导演,王一博这样的“有名”的流量明星,观众对其的评价是否还会如此两极分化?我想不会,这确实是一部在及格线左右,真靠“有名”的作品。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