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健身,电台介绍的了村上春树的随笔集《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
二十二年前,在一本语文课外辅导书上,我第一次看到了村上春树这个名字。文章列举了他许多小说中的细节,以分析其行文风格和故事情节,我由此知道了村上春树,忘不掉他故事中人物的疏离感,以及《寻羊冒险记》、《舞!舞!舞!》、《奇鸟行状录》、《再袭面包店》等奇怪的书名。
一年后,我在校园地摊上,再次看到村上春树之名,那是林少华翻译的《挪威的森林》,出版社我倒忘了,只记得书有封皮,中间挖空,显出封面上的图片。这本书我看过几遍,是我读过的村上的作品中最喜欢的,许多人只看到性,对此我实在难以苟同。后来又读了《海边的卡夫卡》、《1Q84》,书太长,隐喻又多,反倒不如最初读《挪威的森林》有意思。
从主持人的言谈可以得知,村上春树这部随笔集和他的小说风格迥异,简而言之,没有深度,不上价值,所以也就没什么可探讨的内容。其实这点跟汪曾祺的散文有点类似,上次听电台讲汪曾祺,除了趣味性外,多数时间在聊汪老的趣闻轶事。如果按照当下对素人作家的某些标准,大概就没什么机会了。
说来有趣,村上春树的铁杆粉丝——我斗胆揣测应该主要为女性——隐隐有些把他当偶像崇拜的倾向。电台请来的一位嘉宾,对他及其作品的所有评论几乎都从喜好出发而非文学,还在她反复强调自己的“肤浅”,让人不至于太过厌恶。这也难怪,爵士乐、威士忌、马拉松,这些当下流行的小资情调,再加上他小说里特立独行的男形象,称其为生活KOL毫不为过。也就难怪粉丝们纷纷效仿了。
村上春树近年来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热门,之所以屡战屡败,据说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好的翻译,英语德语译本简洁但失了韵味。这点我大概是相信的,不过我又想到了莫言,他那地域色彩浓厚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文读者都有点发怵,翻译其作品的,应该吃了不少苦头;另一个原因,据说还是诺贝尔奖的评委,包括村上春树的中文译者林少华也提过,其作品的文学性和诺奖青睐的主题有所偏离。既然如此,那就这样吧,好像除了吃瓜群众,村上春树本人及其粉丝都不怎么在意,不过前者的不在意我相信是真的,后者倒未必了,你看流量明星参与的作品,哪个粉丝不费尽心思给作品打高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