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丽琴
2021年10月4日黄昏
10月3日,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对很多人来说,不过是国庆七天长假的一个天气晴朗的假日,但对邛窑守望者尚崇伟先生来说,却是不同寻常的一个日子。这天下午,十多名邛窑收藏人带上自己心爱的邛窑藏品,从四面八方赶往修复中的窑工人家,参加邛窑传统手工制陶技艺展示展示交流会。
“今天是邛窑回家”,这是当天见到尚崇伟先生时,他说的第一句,言语中透出难以言表的喜悦,兴奋和激动。我能够理解,这些来自社会各行业的钟情于邛窑的收藏人,一直被尚崇伟先生视作“家人”,因此,他们在窑工人家的交流展示会,在尚崇伟先生看来,就是带着邛窑器物回家的家人聚会。
当天,让尚崇伟先生激动的还有,红砂石地面的窑工人家那院内左侧的那张大石桌上,数十件邛窑藏品中,有一件被藏友袁文华先生收藏的邛窑器物——绿釉瓶壶。“大家看一下,他(袁文华)珍藏的邛窑器物,釉色比较特殊,我突然看到它跟我们邛窑唐代的绿窑的饼足的葵口……这个盘——釉色基本相似,而且绿色的这个釉,……研究五大名窑的专家们对我们邛窑的绿华油非常敬畏,非常研究,当时我听说有这件器物,就很想见到,今天见到了,确实大家都非常高兴。”尚崇伟一边说,放下手里的绿釉花瓶后,又拿起一本书——《邛窑古陶瓷研究》翻了几页,向藏友们展示书中的一件邛窑器物——唐代绿釉饼足葵口浅腹碗。
要知道,《邛窑古陶瓷研究》一书和尚崇伟先生收藏的邛窑水盂——“天下第一红”, 都是是四川当年申报国家大贵址保护单位的重要资料。当年,“天下第一红” 参加中央电视台的首届赛宝大会夺得铜奖,在海内外引起轰动;而编写《邛窑古陶瓷研究》的专家团队正是编写中国古陶瓷史的原班人马——主编是为中国五大名窑写序、研究中国古陶瓷的首席专家耿宝昌先生;两个副主编,一个是时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先生,另一个是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的俞伟超先生。
“《邛窑古陶瓷研究》这本书真正的是改写了中国陶瓷史,在我们邛崃,邛窑是在陶和瓷的转型时期,在中国陶瓷史上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尚崇伟先生激动之情难掩,他一边展示该书中两件邛窑蓝釉器物,一边对向藏友们说起书中出现的邛窑的蓝彩,专家们也认为这在中国陶瓷史上属于实属罕见;邛窑的蓝彩,绿彩和各种釉彩,比 “唐三彩”的烧造温度提升了——邛窑的“邛三彩”实现了从陶到瓷的转化,邛窑开创了中国陶瓷的先河。
当天展示的器物中,有一件是邛窑的太阳神鸟,鸟背上有扶桑树叶。藏品主人张红伟先生说,它跟金沙、三星堆的太阳神鸟有异曲同工之处。张红伟先生还带来了一件硬彩硬釉的小陶罐,陶罐上的图案是凤穿花的四只鸟。“跟金沙的太阳神鸟和神话传说相对应——扶桑树上十只鸟围着太阳转,绝不是偶然的。
65岁的陈映平先生退休前在省运输汽车站工作,从事收藏30多年,他带来的藏品除了釉色相当好的省油灯等邛窑器物外,还有釉水肥厚、器形完好的邛窑精品——宋代黑花釉茶盏。“古代斗茶都用这种碗,虽然小一点,很秀气,黑釉在我们邛窑里面是非常少的,很珍贵,这要是放在日本就是镇国之宝了。”拥有这件有上千年历史的藏品,让陈映平老师颇感自豪,他认为省博物馆展出的黑釉藏品,跟这个宋代黑花釉茶盏比起来,还逊色不少。
邛崃收藏协会会长陈明辉先生从事收藏也有30多年。他说,藏友们收藏的邛窑器物非常丰富,当天展示的藏品还很有限,只是邛窑藏品冰山的一角。在谈到他对哪一件最为欣赏时,他随手拿起其中的藏品说: “比如说,你看邛窑香炉——做得非常精美,在市面上是很少见的。你看,唐代的点彩小罐,也是非常之精美,能够在藏友的手里面,保存得这么完好,也充分体现了藏友对邛窑的热爱。据我晓得这种藏品,还有很多爱好者,外地的朋友,想高价买走,但我们邛崃人为了保护自己的邛窑,宁愿不卖,都要把它存下来,这是一种对邛窑的钟爱,我非常感谢这些藏友。”
陈明辉先生希望这样的交流研讨活动能够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活动结束时,他恳切地表示:“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宣传邛窑,继承邛窑,爱邛窑,作为大家的宗旨——这是我个人的希望,也希望得到藏友们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当天来到现场的有一位90后邛崃女,这是她第一次走进窑工人家,第一次零距离见识这样的邛窑珍品,她不无感触地表示:“文物记录了一些历史,有时间的,有空间的,凝聚了一些智慧,然后穿越来到我们的眼前——这是挺讲缘份的。愿更多的年轻人,他们能够去走近邛崃的邛窑文化,对文化的传承,对历史的一份尊重,比学知识本身还要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