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独善其身,他人有难落井下石。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创作的寓言集,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7篇。苏格拉底、黑格尔等大佬都在这部作品中获得过启发。我们国内同一时代的寓言合集集中出现在《庄子》《孟子》《韩非子》中。
当然现在普遍认为合集中大多数寓言可能是伊索收集,但还有一小部分是有人借用伊索的名义陆陆续续添加进去,最终这些寓言汇编成册,成了现在见到的样子。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寓言之间的寓意会存在前后矛盾。甚至有一些寓言和寓意都不合逻辑。每则寓言后面的寓意有些鸡肋,每个人对每则寓言的理解和感悟都不同,体会的寓意也许截然相反。
寓言是最容易带上地域色彩的作品。《伊索寓言》中大量出现了骆驼、狮子、狐狸等动物,大概可以推测古希腊人见到过大量的是狮子、骆驼等动物。意识来源于物质,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对比来看,狮子西汉时期才进入我国,因此我国和狮子有关的作品都晚于古希腊。但放在世界层面来说,我国民众接触狮子还比较早。前几天刷到瑞典的一只狮子标本的视频。18世纪的一位标本师没有见过狮子,结果做出了一只像哈士奇一样的狮子标本,这只标本据说还收藏在瑞典城堡里。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人处山穷水尽之境,于荒诞不经之事,亦不惜言之凿凿,如指诸掌。”——《伊索寓言10》
看完后发现一半以上的作品从小就一直被反复讲述,《乌鸦喝水》《农夫与蛇》《狐狸和乌鸦》等等在小学课文中出现过的耳熟能详的故事,都来自于此。每一篇寓言都超级短,毕竟最初是给目不识丁的大众听的,太长了大家也容易没兴趣,和现在抖音视频的5秒吸引原则如出一辙。显然课文是经过艺术加工,适合用于课堂上教育小朋友。每则寓言备注的寓意有些鸡肋,每个人对每则寓言的理解和感悟都不同,体会的寓意也许截然相反。
看了译林出版社的版本,部分内容翻译出了古文的味道,生涩难懂,并不符合做为启蒙图书的要求,也许译林出版社这次的目标群体完全瞄准为成年人。有条件的话应该选择周作人翻译的版本再看一遍。
《伊索寓言》全书最客观的一点,所有动物没有确定的正反属性倾向,只是单借由一个事件来讽刺人群,幢出人生的感慨。在不同的寓言中展现出来的特质不同,所以不容易产生狐狸就是狡猾,小白兔就是单纯的刻板印象。虽然现在很多家长在经行启蒙教育讲故事时,总习惯将狼和狐狸定位为坏人,兔子和山羊定位为好人。
《伊索寓言》有些寓意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需要理性分析。比如上海某位家长要求下架《伊索寓言》,理由是其中《螃蟹和蛇》的内容过于血腥暴力。善良的螃蟹像是独断专行的暴君,面对带有不同意见的蛇,直接在蛇睡梦中将其杀死。太嘲讽了,善良的螃蟹杀蛇,邪恶的蛇却毫无防备地酣睡。谁跟邪恶?像极了武侠小说里许多武林人士的台词,得势时:面对这些邪门歪道,用什么手段都是可以的,大家上。失势时:魔教你们竟然使出这等卑劣的手段。这个台词也是一样感觉正邪颠倒。
事实上寓言是不是适合孩子阅读一直存在争议,比如钱钟书认为《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是不适合给孩子看的,孩子缺乏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容易误会欺骗或自私是解决问题达到目的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