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为何爱会伤人》
喜欢上武志红老师的书,有很大的原因是喜欢上他在故事中讲述着深奥的潜意识,深入浅出,我就这样入坑,执迷地。
故事9 隐形攻击的心里话
在失衡的人际关系中,一方明显处于强势,一方明显处于弱势。强势方攻击性很强,并且不允许弱势方表达他的感受。
任何人一旦被攻击,就会感到愤怒。而愤怒一旦产生,一定会寻找宣泄的出口。
弱势方不能直接表达愤怒,他们会发展出独特的还击方式,即隐形攻击。
比如拖沓、懒散、遗忘、失约,比如躲避、哭泣、沉默不语、离家出走……
有个男孩用慢吞吞来表达对快节奏妈妈的不满;
有一个家族的男人经常暴打妻女,这四个男人的妻子无一例外做饭出了名的慢,而且很难吃。
他们的潜意识在呐喊:“我不能直接攻击你,但我有办法令你愤怒,这和直接攻击你没什么两样。”
强势的一方感到自己被忽视、被冷落、被蔑视而生气,足见弱势方的“隐形攻击”确有无形的攻击力。
故事10 亲密关系中的洗脑
我们以为,每个人建立亲密关系都是为了追求幸福和快乐,但事实上相反,有的人建立亲密关系只是为了控制并折磨对方。
他们更在乎自己永远正确。因此要在亲密关系中加以论证。
为了达到这一点,他们会对恋人实施病态的控制,不惜动用洗脑的方式。
这是童年关系模式的复制,小时候在和父母相处的关系中,往往他是被控制的孩子,永远错误,父母则是永远正确。
长大后的重复变成了一种转移,他们将心中压抑很久的痛苦,转移到恋人身上。
在潜意识深处,他们完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他们心中早已认定,最亲密的人一定会离自己而去,一定会背叛自己。
故事11 潜意识知道答案
27岁的叶子陷入婚姻危机,丈夫要和她离婚,她不同意。
叶子三岁时,父母离异,妈妈再不让她提起爸爸,还说爸爸离开家是因为不喜欢她这个女儿。
妈妈没有再婚,长大后的叶子按照妈妈的意愿嫁给了现在的丈夫。
潜意识深处都知道,真相到底是什么。
叶子嫁给妈妈中意的男人,是女儿在替妈妈恋爱;
女儿不可能违背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实际上无法真正替妈妈恋爱;
尽管妈妈十年如一日灌输丈夫的坏,叶子意识层面也表现得相信妈妈,但潜意识里,她仍然记得爸爸对她的关爱,仍然亲近父亲。
妈妈一直告诉叶子爸爸不喜欢她是个女儿身,所以现实中的她并不认同自己的女性身份,当潜意识层面“爸爸爱我”的深层情感被触及,叶子慢慢接受了自己的女性身份。
故事12 “好孩子”常藏着很深的愤怒
来广州打拼的阿盛,是家乡那个穷山沟里父老乡亲眼中的成功人士,然而,他自己却没有感觉。婚后,阿盛在一次醉酒后和一个女孩发生了关系。他担心自己患上艾滋病,即使去过各家医院检查,这种疑心病却一直困扰着他。
四年间,阿盛一直没有和妻子同床,按照他自己的逻辑:“我当然要负责任,不能和妻子做爱,万一传染给她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帮他剥洋葱般一层层揭开了答案。
首先,阿盛拼命怀疑自己有艾滋病并因此不过性生活,实际上是为了惩罚自己。
这也要追溯到他的童年亲密关系模式。
阿盛的父亲是一位老师,经常在他们那片山区各村里调来调去,而父亲到哪里,阿盛就跟到哪里,很少见到母亲,最长的一次,阿盛四年没见到母亲。
父亲非常严厉,儿子犯了错误必定会惩罚他。后来,一旦犯了错被父亲发现,阿盛就会主动认错并主动惩罚自己。
这个模式成了一种习惯,所以对于出轨这么大的错误,自我惩罚更是沿袭了一贯的内心冲突戏码。
然而,咨询师发现,这背后还有更深层的答案。
阿盛的内心深处藏着惩罚妻子的冲动与行动。
这是一种错位的惩罚。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经常与母亲分离,会有对妈妈的愤怒,他会使用不和妈妈说话、不让妈妈抱等方式来惩罚妈妈。如果大人不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反而打压诉苦甚至斥责惩罚孩子,孩子就把愤怒和惩罚妈妈的冲动压抑下去,变身成一个“好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不再恨妈妈,主动亲近。
然而,愤怒依旧在,惩罚妈妈的冲动也没有削减,它们仅是被强行压抑到内心深处封存起来。一旦有了机会,就会被重新唤起。
这种机会,最经常地出现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对于阿盛来说,他把这种愤怒的情绪转移到了妻子身上。
意识层面,阿盛表达着对妻子的呵护与照顾,但潜意识层面,他其实要制造一个原因,找到释放愤怒与惩罚冲动的出口。
对艾滋病的恐惧,其实是一种借口。有了这个借口,阿盛可以心安理得地拒绝与妻子亲热,实现亲密关系中对爱人的惩罚。
故事13 选择是为了逃避自卑
一边是自己钟爱的条件优秀的情人,一边是讨厌的面目可憎的太太,这个故事却有很多离奇的地方。
他是先和情人有准恋爱关系,再认识太太的,由于当时的自卑心理作祟,他认为情人不是真心的,没有走到一起。
与现任太太相亲时,她是几个女孩中最丑的,没想到,自己竟然应了。
和太太订婚后,看清情人的真心,他想退婚,却迟迟不能下定决心。越拖和情人走到一起的代价越大。
结婚第八年,他们的二儿子出生了,他离婚的事情更加遥不可及。
他一再说“这是命”,果真如此吗?
这个命是谁制造的?
他说周围的人都反对他和太太离婚。
是他主动和太太商量要的二儿子。
一切都是他的选择。
这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分裂。意识上,他想和太太离婚,和情人共度人生,但潜意识上,他根本不想离婚,不想和情人一起过日子。
看似完美的情人,是他意识上的渴求,而看似一无是处的太太是他潜意识上的渴求。
他对太太的讨厌,其实是对自己内在一部分的讨厌。他的内心有个自卑的小孩,并且把这个自卑的小孩投射到太太身上。
假若没有太太,这种讨厌就会在自己的内心上演。但自己讨厌自己太痛苦了,而将这种内心的战争转化成外在关系里的战争,自己就可以获得很大的解脱。
这也是他选择不和优秀的情人一起生活的重要原因。假若这种内在的冲突没有得到话借钱,那么选择优秀的情人,他会更加自卑。
选择一个很差的配偶,从而抵消了自己的自卑感,整天让她自卑,自己则高高在上,看似和又丑又不会说话的太太一起生活很痛苦,实则他在这种生活中获得了巨大好处。
故事14 第三者成瘾的情结
也许是“上帝”知道,一个关系承受不住一个人的生命重量,于是,每一个新生命,一开始就处在两个关系中:他和妈妈的关系,他和爸爸的关系。
这天热就是一个三角关系。从几何学角度讲,三角关系最容易稳定平衡。
所以,最好有孩子这个“爱情的结晶”,否则夫妻关系便不再平衡。
三角关系中的一角不必非得是人,也可以是事业或者其他事物。
有智慧的女子知道,男人最好有个嗜好,要么是事业,要么是爱好,嗜好是稳固的第三者。
而在第三者的“爱情故事”中,有个重要的成分———“击败另一个女人”。她们其实会逃避二元关系,一旦男人下定决心离婚,她们反而会逃跑。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女孩三至五岁时,渴望在与爸爸妈妈这个三角关系中占上风,即她渴望爸爸爱她胜过爱妈妈。
如果这个愿望没有实现或实现得太过,它便会成为一个固着的愿望,隐藏在潜意识深处。
有第三者情结的女子不会对单身男子感兴趣,因为在那个世界,她找不到可以击败的另外一个女性。
一方面,她们追求成功,另一方面,她们又惧怕成功。
这也源自俄狄浦斯期的复杂心理———
孩子天热渴望获得同性父母的爱,假若异性父母单独地爱自己生活爱配偶,这个孩子会产生强烈的负疚感和罪恶感;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父母无比强大,孩子渴望获得爱的同时,也会畏惧来自同性父母的惩罚。
故事15 我杀死了一个23岁女孩
菲菲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离婚还是不离婚。
她的几次恋爱和这次的婚姻都有一个特点:都是在相处两年半的时候结束的。
她两岁半时父母离婚,她从此跟着爸爸。
这显然是一种轮回。她在自己潜意识的驱使下不断重复两岁半时被妈妈“抛弃”的痛苦经历。
而她在梦中杀死一个23岁女孩的寓意也渐渐明朗。
她的确做了这样的事情,只不过杀死的是自己。
23岁时,她大学毕业,堪称生命中绽放的最高光时刻,她还在学校的一次活动中被评为校花。
两年后,她结婚,觉得自己的漂亮和风采会给丈夫带来压力,于是她收敛起自己的活力,减少社交活动,不买漂亮衣服。
她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但丈夫对她却越来越冷淡。
表面上,她认为自己压制风采是丈夫的需要。但其实它由来已久,并最初是在她的原生家庭中形成的。
菲菲的妈妈是个美女,她下意识地分析,爸爸不放心太漂亮的妈妈,两人起了很多纠纷,最终导致了离婚。
爸爸也不喜欢菲菲打扮得很漂亮,表面上他觉得女孩子这么做是虚荣和轻浮的,但菲菲通过自己的潜意识找到了答案:爸爸与她相依为命,害怕她因为太受欢迎而远离自己。
菲菲愿意向爸爸表达忠诚,所以无形中压抑了自己的光芒。
故事16 分手背后的心理诡计
林雪每次做了男朋友有“新欢”的梦后,都会告诉男友,并且添油加醋一番,两人自然免不了争吵几句。
尽管有不满,但林雪从未提出过分手。
相反,她倒是老对男友说:“你另外找一个女孩吧,我们不合适。”
这就是梦的答案了。
两个相爱的人爱过后提分手,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有的人意识到对方将提分手时,会争着先提出分手,与其被抛弃,不如先抛弃对方。
他们内心安全感低,惧怕被伤害,那样显得自己是弱者,而对方是强者。
像林雪一样,等着对方提出分手的人,安全感相对高些,相对于伤害别人,他们宁愿被伤害。
而他们并不比先提出分手的人更有良心,更懂得爱。
等着对方提分手的人,其实是不想承担“做坏人”的罪名和责任,不想承担由此带来的内疚感。
她想分手,又想留下“善良”之名。最好的办法,就是男友有了第三者。
所以,梦中男友有了第三者,恰是林雪藏在潜意识层面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