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设计只是一个项目多个环节中的一个。当我们设计师根据公司的品牌,产品在市场的定位,项目各方的需求(包括产品经理等),整理与归纳出了一个最初的设计想法,直到完成时,设计稿真的就是最初的想法吗???
然而发现很多次最初想法已经所剩无几,甚至面目全非的被一个新的想法,或者是“灵感”所替代,改变了我们最初的设计方向,进行新的"灵感制作",很多时候这种"灵感"其实是和进行一半的方案是不相匹配的,也会打断我们真正的创作目的。
有时还会陷入来回修改与纠结中,甚至会对之前的设计全盘否定,推翻重来。更有时做到了最后发现还是新的"灵感"还不如最初的想法那样适合本次设计。显然时间都浪费了,效率也不高。
也会猛然发现:
显然最初的方案可能不是最好的,但很大概率是最合适的。
当初一条道走到黑该多好啊!
我们有没有想过:
1:最后的设计成品真的就是最初的这个想法与方案吗?
2:最初整理的方案为什么没有坚持到最后?
3:最初的方案又是怎么被一步一步吞噬的,或直接被替代?
4:为什么设计中总有新的“灵感”来打断我们的进行时?
5:新的“灵感”它真的就适合本次的创作吗?
6:如何才能一条道走到黑呢?
这些问题就像著名的忒休斯悖论(J.J.亚伯拉罕的作品《忒修斯之船》里的观点)一样:
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
如果是,忒休斯船的木头全部被换,没有之前的一个零件。
如果不是,船又是什么时候不是的?
我认为,解决问题的本质是认识到问题,怕的是认识不到问题的存在点。
整理问题点如下:
1:思维容易扩散,跳跃性强,难以聚焦一个点。使设计师缺乏专注力和逻辑性(在这里我很感谢简书中的设计师曾静然的指点)
2:碎片化的学习。缺乏对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认知。
3:创作过程中容易局限在设计的单一纬度,为了设计而设计或者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设计欲望,忽略了设计创作的最初和最终目的。
4:设计过程中总是来回的调整与修改,多任务的切换,打破原有计划。
5:其他来自外界的打扰(这里不做整理,每个人和公司不可控因素太多。如手机信息,同事,老板的个人喜好等。)
此刻,我们要清醒!
1:奇思妙想≠设计灵感。
我们必须要清楚:奇思妙想≠设计灵感。思维可以很活跃,但一定要清楚我们创作的最终目的。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构思,整理,归纳-产生一个好的方案时,先不要急于动手。再次提醒自己:我创作的目的是什么!预想一下此方案的最终效果是不是满足整个项目各方的目的……找到创作的重点,提高自己效率。(至于怎么提高效率大家可以去找相关书籍,我也在路上)。
2:让自己的设计体系化。
如果想让自己成功晋级这点很重要。
一:多去归纳与整理知识点,
让自己碎片化的知识点链接成线。例如:整理页面异常的处理方式,所有卡片式的表现形式对比,瀑布流信息表现……等等
二:有针对性的系统化学习,
摆脱碎片化。如:学习排版,先去阅读相关书籍和经典案例,分析优点。然后审视自己之前的设计作品,找到缺陷,再做相关练习,形成闭环。闭环练习到自己满意后在进行其他单项练习。不可多项并进。
3:纸和笔
当“灵感”来时候,这时候你需要纸和笔记下它,然后放一边,暂且不管。按照之前的思路方案做完后,用这些记下的灵感来审视和对比自己的设计。然后把自己的设计放入具体的场景中来思考用户的真正需求和项目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现有的方案有没有解决当下的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更简单的表现方式。同时你就会清晰的认识到这些设计过程中出现的“灵感”是否真的是有用的。如果有用,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做下另一个更好的方案。
4:用时间来约束自己:
提前预想方案完成后的样子,定好本次设计大概的总时长,锻炼自己在时间节点里设计。比来回的去改和不断的进行调整方向更为有用。
5:提高自己的专注力
这里推荐博恩崔西的一本书《高效人生的12个关键点》
最后我想分享一个叫大宝设计师的观点(虽然我不认识他):
设计师在做设计时,就是在不断的整理与归纳。
用归纳与整理的方法来审视自己的设计和不断的学习,你就会发现:设计的过程其实就是整理与归纳。
有时候我们设计师缺的不是想法,
缺的是整理与归纳的能力,
还有一条道走到黑的那份执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