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通史系列
地点:北京市西城区西交民巷17号—中国钱币博物馆
货币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的产物。货币在促进生产分工和专业化,从而推动技术进步金额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有二千多年连续不断货币发展的历史,多姿多彩的中国货币自产生时候起,就带着显著的中国文化特征,是东方货币文化的源头和代表。商周的海贝在汉字上留下了永久的记忆,从布币刀币到方孔圆钱,从金属铸币到纸币,从传统铸钱到机制货币,都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生动写照。
一、货币起源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提高,产品有了剩余,产生了交换的需要。最初的交换是以物易物,人们以其所有易其所无。随着交换的扩大,出现了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就是货币。最初的货币是实物货币。
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天然海贝曾经被世界上许多民族作为货币使用。考古学、文献资料和文字学的研究证明,我国商周时期也曾经以海贝作为交换媒介,同时,青铜块也曾充当交换媒介。
我国先秦时期充当交换媒介的贝最常见的是货贝,此种贝生长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水域。海贝既是装饰品,也具有宗教功能,受到人们珍爱,常常被用作礼品。在金属铸币产生前,贝曾充当过交换媒介。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中有许多赐贝、赏贝的记载。
青铜称量货币:世界上很多文明古国都经历过金属称量货币的阶段。我国古代的青铜称量货币,主要行用于商周时期,出土于陕西、河南、江苏、浙江等地的窖藏与墓葬中,称量货币的单位主要有钧、斤、两、镒、釿。
二、春秋战国货币(770-221BC)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带来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这个时期产生了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青铜铸币是中国商周时期发达的青铜文化的余续。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由于各区域生产方式和文化发展的差异,各个地区的铸币异彩纷呈,争奇斗艳。货币演变的历程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统历史的写照。
(1)布币
布币源于铲形农具“钱”,它产生和流通于农业为主的中原各国,包括周王室畿内和三晋地区。其形制演变经历了空首布到平首布,厚重到轻薄,无文到有文,字少到字多的过程。币文内容主要为纪地、纪重。秦汉时期的半两、三铢、五铢钱一直沿袭钱文纪重的传统。
空首布:空首布因其首部中空(可参照农具“铲”的形制)而得名,形体较大,根据其形状可以分为:耸肩尖足、平肩弧足、斜肩弧足三种,铸行的时间从春秋后期持续至战国时期,主要出土于河南、山西、河北等地。
平首布:平首布由空首布演变而来,原先宽厚的空首布变为石首,故名“平首布”。平首布在形制上带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可分为尖足布、桥足布、圆足布、方足布、锐角布。
(2)刀币
刀币源于实用工具削刀,它产生和流通于我国东部和北方游牧渔猎各国和民族。先后流行于狄、鲜虞中山、燕、齐、赵等国,而尤以在狄、燕、齐国流行时间最长。其形制因国别和时代不同有尖首刀、针首刀、直刀、明刀、齐大刀、截首刀等差别。
明刀是燕国铸造的刀币,刀面铸一“明”字,其铸行的年代在燕国建都燕下都的战国中期至秦灭燕止。谁能想到1500余年后,燕地藩王朱棣将大明的都城迁至此,从此明朝定都北京,开启了明朝的“永乐盛世”,时空交错,令人恍惚。
(3)楚国货币
地处中国南方的楚国,其文化与中原有较大差异,货币也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楚国货币主要有蚁鼻钱、楚金版,后期受中原影响也铸造流通布币。
(4)圜钱
圜钱出现在战国中晚期,圜钱的正面铸有铭文,钱文或纪地或纪重。最早的圜钱出现于魏国,因其形制较刀币、布币更便于携带和存放,赵、秦、燕、齐和周等国均有铸造。圜钱分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两类,中原三晋和两周多圆孔,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多方孔,西方秦国既有圆孔也有方孔。圆形方孔最终成为中国古代钱币的经典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