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我蛮喜欢的歌手姚贝娜去世,深圳晚报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在微博上瞬间成为热门,#姚贝娜去世#这个话题阅读量很快就破亿,网友们纷纷为姚贝娜的去世点蜡烛。
可是今天早上起来,朋友圈一篇《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的文章引发我的关注,虽然我私底下多次吐槽媒体行业的某些个体的行为不端,但是这篇文章的观点我也是万分不赞同的。
首先,本文作者预设了具有引导性的立场:记者在病房外,等待她的死亡。而据我所了解的媒体行业,当面对这种新闻事件的时候,关注和报道首先是媒体的职业所在,其次关注和报道是对于这个人的肯定,也就是有报道价值。但是处理这种新闻的时候,记者们都会预先准备两手资料,一手资料就是姚贝娜去世,一手资料就是姚贝娜成功手术。当手术结束后,事实是怎样,媒体就会按照之前准备好的相对应的材料去报道。而不是按照作者说的,记者们在病房外,等着姚贝娜的死亡。其实,姚贝娜成功手术的消息和姚贝娜去世的消息都可以成为第二天娱乐版的头条。所以,本文作者预设立场的做法我是极度不赞同的。
其实从人的角度想想,一个人去医院等待一个人病情的消息,除非是变态,我相信没有多少人从本能上是希望病人去世的,而是希望病人手术成功。
其次,深圳晚报假扮医生助理进入手术室拍照的行为是非常违背职业道德和人性的,网上传记者们还在喊新闻自由,天啊,新闻自由没错,可是不是偷拍。而且家属拥有拒绝采访权。
这个案例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复旦大学投毒案的最终宣判。当林森浩的父亲走出审判庭,记者们纷纷上前围着林森浩的父亲,逼得林森浩的父亲蹲下来,抱着头痛苦,想想林森浩的父亲刚刚得到一个即将丧子的消息,却被记者们围观询问问题。这一个画面看得我甚是寒冷。记者的确在进行他拥有的职业行为,但是当这样的行为去面对一个刚刚得到即将丧子的父亲来说,是否过于残忍?
职业行为面对人性,可能是很多领域都会遇到的问题,但是媒体行业可能是遇到最多的情况,但是绝大部分记者都是人,他们也会感受生老病死。所以,在面对姚贝娜新闻的时候,请大众认真思考,哪些行为没有错,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当遇到投毒事件这种新闻时,也请媒体记者思考:职业行为遇到人性的考量,可否换个角度报道。
人性,永远是所有职业的底线。同样,用文字来尊重人性,也应该是媒体记者应遵循的底线。
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是要关注事件主题:再次为姚贝娜的去世点上一根蜡烛。
附上姚贝娜《随它吧》中的一句歌词:随它吧 随它吧 一转身不再牵挂。
ps:冷静下来再补充一句:逝者安息,她不想在天堂看见人间为她吵吵闹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