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推荐一本给父母和孩子共同阅读的绘本,我会首推《安的种子》。这是一本放在一堆绘本里,很不起眼的一本,没有大红大绿的封面,没有惊艳的推荐语。封面以棕色,黑色为主,一个可爱小和尚,低头凝视着手心里的一粒种子。
这本绘本获得了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是第一个国际级的华文儿童图画书奖,获得这个奖项并非容易,评选人员是8位来自中美的专业人员,在入选的几百本书里,选出寥寥几本。
绘本的作者是儿童文学作家王早早,插画是现任《少年科普世界》的美术总监黄丽。书中的那座古老的寺庙,是黄丽多次去西安南郊的兴教寺,由此而得来的灵感。
绘本内容
故事的开始,是在一座古朴的寺庙里,一位老师父手捧3粒种子,告诉三个小和尚,这是几千年前的莲花种子,非常珍贵,让他们去给种出来。
一个叫本的小和尚,拿到种子后,急匆匆地奔跑出去,想要寻找锄头,因为他想要第一个种出千年莲花来。
第二个小和尚叫静,他没有像本那样很急躁,反而是边走边思考:怎么才能给它种出来呢。他挑选出寺院里最好的花盆,想要把种子种植于其中。
第三个小和尚就是安,安小心翼翼地捧着种子,视它为宝贝,心里很满足的想:我有一颗种子啦。安把种子装进小布袋,挂在自己得分胸前。
本不顾寒冬腊月,还下着大雪,把种子埋在了雪地里。而静去书架上查找种植莲花的书籍。安呢,他背着小框,冒着大雪去给寺院里买东西。
本等了很久,不见莲花发芽破土,气急败坏的摔断了锄头,刨开了土地,垂头丧气的走进寺院,他放弃了种植莲花。
此时的静,抱着厚厚的书籍,心里暗暗发誓,一定会种出千年莲花。
而安,扛着扫把,带着小狗,去清扫寺庙门外的积雪。
静把选好的金花盆,搬进最温暖的房间,用最名贵的药水和泥土,小心翼翼地种下了种子。安还是和以前一样做着斋饭,清晨去挑水,晚课后带着小狗去散步。
不久后,静的种子发芽了,静将它视为宝贝,小心呵护,还用金罩子给严严实实的盖住。没多久,莲花的幼芽枯死了,因为精心保护的幼芽得不到阳光和氧气。静万分沮丧。
春天来了,安将种子种在了池塘的一角。不久,种子发芽,安看着眼前的绿芽,很欣喜。盛夏,古老的莲花种子在温暖的阳光下轻轻盛开,老师父和三个小和尚静静地观赏。
看完绘本,让人惊觉绘本中的3个孩子,不就是现在中3种父母的写照嘛,那粒千年莲花种子就像现实中的孩子。
第一种父母:本的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像本那样,不分季节,急功近利的求成。他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胎儿时期就开始各种灌输,孩子两三岁需要识得几百字,背几十首唐诗,各种早教班轮流上。以高分和目的为导向,不顾过程的正确与否。当种子没有如期的发芽,本埋怨土地,摔断锄头。生活中,有的孩子没有如父母期望中的一般,父母也会对孩子大发脾气,甚至是对孩子动粗。他们盯着结果,盯着成绩分数,而忽略了孩子成长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
第二种父母:静的违反自然和刻意经营
静很浮华,他给荷花提供了过度的保护,就像现实中的一些父母,给孩子紧紧的庇护,束缚了孩子的天性。这些父母,在养育孩子时,不遵从孩子的天性,而要以我要的方式爱他。
第三种父母:安的静待花开和做好自己
绘本中的安,才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他没有紧紧盯着种子,而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因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做好自己,孩子看在眼里。
而这三种父母,同时给我们带来以下3点思考:
1.处处争第一的孩子,可能会输不起
绘本中的本,拿到种子后说要第一个种出来。这种行为就像身边几岁的孩子,和别人吃饭要比第一名,排队要站第一个,画画要画的又快又好,做什么都要争第一。
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是我们成人在旁边的激化,过分的高估了“竞争”的正面意义。
但是孩子的人生,不是动物世界,那些动物争地盘,争食物,如果它们不去争,就有可能被对方吃掉。动物界的争,是为了生存,而孩子的世界,除了生存,他们还有生活、生命、生机勃勃和生生不息。如果孩子把生命的力量用在了和同伴竞争比赛上,还怎么有能力去做其他更重要的事呢。
如果一味地只盯着结果,盯着那所谓的“第一名”,却忽略了做一件事的过程,又加上能力有限,不会每一次都会得第一,这时候心理上带来的落差感,很可能让孩子一蹶不振。正像本那样,没有种出莲花,就摔断锄头,放弃不干了。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竞争,但是第一名只有一个。一味地向外追逐,去竞争,往往就不会去关注内在的积累。
建莉在其著作《最美的教育最简单》里指出,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伸,而是向内积累。
深以为然。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父母无需屏蔽竞争,只是避免事事拿来竞争比赛,不要拿两个孩子进行比较;鼓励孩子和自己竞争,一次次的找到不足,一次次的完善,这样才能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从容不迫。
古人曾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爱孩子要如他所是,而非我所愿
小和尚静选最好的花盆,用最名贵的药水,最后还用金罩子给种上了荷花的花盆盖住。他所做的一切,全都是凭着自己的意愿。
静的所作所为,就像现实中的一些父母,养育孩子完全凭着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不遵从孩子的天性,以我要的方式去爱孩子,不去考虑孩子真正的需求。
前几日看到一个故事,让人不禁深思。故事说的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女孩,上课时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时,她坐在那里纹丝不动,高度不合群,成绩平平,而且惜语如金。
但是她有一手好厨艺,做的饺子和三明治可以和专业的厨师相媲美。当老师和她谈起厨艺和美食,她的两眼放光,但是在课堂上,那两只大而圆的眸子就空荡荡的如枯井。
一次考试时,女孩精神崩溃,舔着试卷上的字喊着苦。当班主任得知女孩在其他课上也出现反常行为,学校人员把女孩父亲喊来,让女孩休学在家,依女孩的意愿去做厨师,女孩的父亲坚决不同意,他认为考上大学是最好的出路,女孩做厨师吃苦,没有出息。女孩接二连三的精神出问题,或者是从父亲的自行车上掉下来,学校的认为这是女孩抗拒上学,再次集体开会,要求女孩父亲给女孩接回家。女孩父亲依然坚定的坚持,他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必须让女儿上学,结果,大考的时候,女孩再次缺席......她从自家的高楼上飞跃而下,当场殒命。
爱孩子,不是把父母的理想和意愿强加在孩子头上,而要依循着孩子的天性和兴趣培养孩子。
倾听孩子,理解并接纳孩子,遵从孩子的禀赋和天性,这些比名贵的物质、刻意的培养更是孩子需要的。
3.教孩子学会延迟满足,享受等待带来的复利增长
绘本中的安,在得到种子后,有一种知足的喜悦感。他把种子轻轻的放在布袋里,没有立刻去种下它。当时间到了,他种下一粒小小的种子,收获一片美丽的荷花。他就像生活中的有些孩子,在得到糖时,没有立刻去享用,而是攥在手里,享受等待带来的更多的糖。
有研究表明,可以延迟满足的孩子,往往自控能力更强,能够抵制诱惑,坚持不懈的实现自己的目标,更容易成功。
如何才能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呢?
李玫瑾曾经给家长提供了游戏的方式,来教孩子学会延迟满足,她说可以准备两份零食,告诉孩子,这两份零食给孩子自行安排,如果孩子今天吃一份,明天还可以再得一份,也就是明天的零食有两份。如果两份今天都吃掉了,那明天就没有了。
另外,从绘本中可以看到安,他把心思放在日常生活中,扫积雪、做斋饭、去市场采购。在做一些其他的事时,他的心思就不会在种子上,不会时时刻刻惦记着种子。同样,在给孩子做延迟满足,教孩子耐心等待时,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些事:画画、打扫卫生、择菜等。孩子的心思就不会全在那颗“糖”上。
这样也告诉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孩子就像一粒种子,种子有自己的生长时节,它不需要和百花竞争,它有自己的生长方式,时间到了,它自芬芳绽放。
图文原创,欢迎阅读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