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模仿,
模拟效仿……
模仿,是典型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词语。
既要存在客观的行为,成为模仿对象。也要包含主观里的冲动,向着对象模仿学习。
说起动物世界里的模仿大师,估计很多同学会想到小猴子。确实,可爱猴子跟我们人类还是很有渊源的。
在曾经的原始蒙昧时期。人类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生息劳作。并与周围环境中无害的小动物,达成了一种互不侵扰的默契。
小猴子,作为人类最初的邻居之一。自然也成为人类祖先熟悉的对象。
人类祖先观察记录着它们。甚至,在冥冥之中,对这种与人类相似度极高的动物另眼相看。有意无意之中,把它们与人类联系在了一起。
当然,最初小猴子的形象,和威武的人类一比,实在有些相形见绌。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有目前已知,最早涉及猴子的诗句。
“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
翻译成现代汉语:“不要教猴子爬树,像用泥来涂附。君子有美德,小人要来依附。”
大意就是把小人比作猴子。小人来依附君子的行为如同猴子爬树,用泥巴涂抹墙面一般,是不用教的。
即是说,如此自然而然的现象。比如猴子爬树,还用教吗?小人依附君子,还用教吗?自然而然就会这么去做。
最初猴子的形象,虽与人类相关联。但几乎都是贬义。
用来比喻愚笨之人不善辨别事实:
比喻装扮的像人,实则虚有其表:
比喻愚蠢无知行为,给人以警示。
朝三暮四,沐猴而冠,猿猴取月。
直到很久很久以后。人们忽然发现,猴子除了模仿的特长外,居然还能与不畏强权,敢于反抗的光荣精神相联系。于是,小猴子被推向了神坛。
最为人熟知的角色,便是西游记里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本领高强,敢于反抗,声名远播。
归于体系,尽职尽责,降妖除魔。
九九归一,终成正果,斗战胜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