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伴随着戴伟华教授铿锵有力的诵读声,我们数百名师生齐聚一堂,认真地倾听着这一场古典诗词讲座。
戴伟华教授由“诗”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出了康震教授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作的一首诗并阐释了这首诗的一些不足之处。戴伟华教授认为,对于诗词来说,格律问题是任何诗词都不能忽视的一个方面。诗词格律是中国古典诗词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集合。在形式上,比较注重声韵之美与对仗之美。虽然他只是简略地讲了一下平仄和用韵的问题,但是却让我对诗词格律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在格律中,平仄音调让我尤为感兴趣。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工整的格式要求看似为诗词加多了一层桎梏,实则却在无形之中为其增添了一种格律之美。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诗词格律虽然很严谨,却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格律既严谨,又灵活,没有什么所谓的规律可以解释一切诗词的格律特点。但我觉得,这种极高的灵活性更加吸引了古往今来越来越多的人去潜心研究诗词,为国学经典的延续出着一份力。在了解了格律方面的知识后,我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是他们让诗词变得更加细腻可感,引人沉醉。
既然是古典诗词漫谈,肯定是少不了中国诗词历史的。戴伟华教授从《诗经·秦风·蒹葭》、《将进酒》、《长干行二首(其一)》到《如梦令》,他讲述的诗词历史并没有我所想象的厚重感,而是融于一篇篇流芳千古的经典诗歌之中。他以自己独特的理解对诗词娓娓道来,蒹葭让我感受到了可望不可即的凄婉,将进酒使我得以领悟诗人几分豪迈的气魄,长干行令我有感于思君之情的真挚动人,如梦令引我一品卷帘人的愁情百结……一阕阕优美的诗词作品,凝注着中国古代民情万种,饱含着拳拳之意。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诗中凝结着他的生命与灵魂。他吟诗,不是为了给谁听,只是那直抒胸臆的表达,是他今时今日最好的表达罢了。浮云落日、孤鸦长烟、南征北战、血漂藤橹,是鏖战;帘卷西风、粉笼鹦鹉、斜倚高楼、深敛妆奁,是愁哀;明月长空、团圆佳节、遍插茱萸、中秋时分,是思亲。一字一句,一勾一描,皆是真意沛然而出,成诗、成词、情切、情深。
正如海德格尔说的那样“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他在倡导“诗意的栖居”这一存在的至高境界时,其中的“诗”所具有的内涵是具有哲学意味的“诗”。这一点与我们的古代诗词相较,不可不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古典诗词的魅力无穷,而我们只是栖居在这片诗意的土地上,便可暗自庆幸,我们的生活,原来就植根于诗意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