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家、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说:卓越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习惯。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大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品德实质上是习惯的合成。
俗语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我们的性格基本上是由我们的习惯合成的。"播种一个思想,收获一个行动;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是我们生活中强有力的因素。因为它们是一致的,通常是无意识的模式,它们不断地、每天地表达我们的性格,并产生我们的有效性或无效性。
你做什么就会成为什么。你是你做的事情!
想要有一个自律而自由的人生,为自己所控制的人生,就必须从改变视角开始。你有没有意识到,许多人看待世界的视角(Paradigm)是截然不同的?不同视角看到的世界不同,而行为也会不同。
阿波罗11号的月球之旅,让我们亲眼目睹了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行走的奇观,令人叹为观止。但前提是宇宙飞船必须先摆脱强大的地球引力,为此在刚发射的几分钟,即刚升空时的几公里消耗的能量比之后几天几十万公里旅程消耗的能量还要多。
习惯也一样有极大的引力。要根除做事拖沓,缺乏耐心,吹毛求疵或自私自利这些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仅有一点点毅力,只做一点点改变是不够的。"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了引力的束缚,就会迎来广阔的自由天地,创造出高效能生活所必需的凝聚力和秩序。
作为自然界的力量,万有引力不受控制,既会帮助人们也会阻碍人们。但正是引力,保持了地球的稳定,确保行星在轨道上运转,维护宇宙的秩序。可以利用习惯的"万有引力"让生活更有条理和秩序,这是提高效率的必备条件。
"习惯"的定义:本书将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知识是理论范畴,指点"做什么"及"为何做";技巧告诉我们"如何做";意愿促使"想要做"。要养成一种习惯,三者缺一不可。(见下图)
假设我与同事、配偶或儿女关系冷淡,原因是我只顾倾诉,不愿聆听,那么除非我找到人际交往的正确原则,否则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我必须聆听。
即使知道需要聆听,也可能不知道"如何"聆听,不懂得深入聆听他人的技巧。但是仅仅知道需要聆听和如何聆听也是不够的,我还要愿意聆听,才可能形成习惯。习惯的培养需要三方面的努力。
为人和观念的改变是螺旋式向上的过程:为人改变观念,观念反过来改变为人,如此反复循环,螺旋式向上成长。通过在知识、技巧与意愿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突破多年思维方式的伪保护,使个人和人际关系效能都更上一层楼。
改变习惯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有了更高的目标才能激发改变,面向未来牺牲当下的意愿才能促进改变。但是这又是幸福的源泉,是生活的目标和规划。从这个角度而言,幸福就是我们经过一番努力与牺牲得到的果实。欲望和能力的果实牺牲我们现在想要的,换取我们最终想要的。
七个习惯并非零落、分散的心理法则。它们符合成长规律,提供了开发个人和人际效能的渐进、连续和高度整合的方法,让我们依次经历"成熟模式"﹣由依赖到独立,再到互赖,不断进步。
幼年时我们完全依赖他人,需要他人的指引、养育和供给,否则最多存活几个小时或者几天。经年累月后,我们渐渐在身体、智力、情感和经济方面变得独直到有一天终于能够很好地照顾自己,能够自我管理和自力更生。在不断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互赖关系,生态学不但支配着自然界,也支配着人类社会。我们还会发现,人性的较高层次必须通过人际关系体现,人生也是互赖的。
从嗷待哺到长大成人的过程遵循了自然法则,而且成长是要多方面衡量的。生理发育成熟不代表智力或情感也同样成熟,反之,生理缺陷并不代表智力或情感发育不足。
成长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成熟模式图"( Maturity Continuum )即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分别为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
依赖期( Dependence )以"你"为核心:你照顾我;你为我的得失成败负责。
独立期( Independence )以"我"为核心: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负责;我可以靠自己;我有权选择。
互赖期( Interdependence )以"我们"为核心: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合作;我们可以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共创前程。
依赖期的人靠别人来实现愿望;独立期的人单枪匹马打天下;互赖期的人,群策群力实现最高成就。
生理上无法独立(残障)的人需要别人帮助;情感上不能独立的人,其价值和安全感都来自他人的看法,一旦无法取悦别人便会极度沮丧;智力上无法独立的人需要他人帮忙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大小问题。
相反地,生理上独立的人可以自食其力;智力上独立的人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兼具想象、思考、创造、分析、组织与表达的能力;情感上独立的人信心十足,能自我管理,不因他人好恶而影响自我价值评价。
显而易见,独立远比依赖要成熟,可谓人生的重大成就,但却不是最高成就。不过当前社会总是大力推崇人的独立性,许多个人和组织也堂而皇之地以此为目标。大多数励志类书刊都过分强调独立,仿佛人际沟通和团队精神并不重要。其实这多半是对依赖的矫枉过正,是为了避免被他人控制、摆布和利用。
至于互赖的概念则经常被人与依赖混为一谈,无怪乎我们总是见到有人明明是为了自私的理由抛妻弃子,却都假借独立的名义,逃避社会责任。
那些宣称要"摆脱桎梏"、"追求解放"、"坚持自我"、"我行我素"的人反而因此暴露了依赖心理:任由他人伤害自己的情感,或是把超出自己控制范围的人和事看作自己遭遇的罪魁祸首。这种心理是内在而非外在的,因此很难摆脱。
相反地,生理上独立的人可以自食其力;智力上独立的人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兼具想象、思考、创造、分析、组织与表达的能力;情感上独立的人信心十足,能自我管理,不因他人好恶而影响自我价值评价。
显而易见,独立远比依赖要成熟,可谓人生的重大成就,但却不是最高成就。不过当前社会总是大力推崇人的独立性,许多个人和组织也堂而皇之地以此为目标。大多数励志类书刊都过分强调独立,仿佛人际沟通和团队精神并不重要。其实这多半是对依赖的矫枉过正,是为了避免被他人控制、摆布和利用。
当然,我们所处的环境的确需要改进,但依赖问题源自个人的成熟度,与环境无关。即使身处较好的环境,也可能是扶不起的阿斗。
不成熟和依赖性往往持续存在。
真正独立的品德能够让我们行事主动,摆脱对环境和他人的依赖,是值得追求的自由目标,但仍非高效能生活的终极目标。
只重独立并不适于互赖的现实生活。只知独立却不懂互赖的只能成为独个的"生产标兵",却与"优秀领导"或"最佳合作者"之类的称呼无缘,也不会拥有美满的家庭、婚姻或集体生活。
从本质上讲,生命是高度相互依赖的。试图通过独立来达到最大的效率,人生本来就是高度互赖的,想要单枪匹马实现最大效能无异于缘木求鱼。
就像试图用高尔夫球杆打网球一样:工具不适合现实。互赖是一个更为成熟和高级的概念。生理上互赖的人,可以自力更生,但也明白合作会比单干更有成效;情感上互赖的人,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但也知道爱心、关怀以及付出的必要性;智力上互赖的人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一个能做到互赖的人,既能与人深入交流自己的想法,也能看到他人的智慧和潜力。
七个习惯涵盖了其他六个习惯,谈的是自我更新:在人生的四个层面上实现平衡而有规律的更新。它是不断改进、螺旋向上的成长过程,帮助我们将惯。自我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此水平上我们将会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其他几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