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之后的流行观点将大一统时期的中国历史称为封建时代,但是严肃的学者并不这么认为。大一统之后形成的是一个集权政府,由中央派出官员对地方进行管理,这样的政治结构并非欧洲的分封管理。秦汉之前的周代反而是封建特征的,但在流行观点中,这个时代反而被称为奴隶社会时期,显得不伦不类。
利用现代经济理论对秦汉之后两千年的集权时代进行梳理,根据制度和财政的传承性,可以把中国的集权时代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秦汉到南朝。
这个周期的制度基础是:官僚制度上以中央集权为主,但任然残存着一定诸侯制;经济上实行土地私有制,财政税收最初以土地税为主,并逐渐开辟出国有企业金融垄断,甚至卖官鬻爵等新财源供皇帝挥霍。
汉朝时期,汉高祖,文景帝面临的局面是残留的诸侯党羽以及惨淡的民间经济,他们用一系列“黄老之术”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及削弱诸侯党羽的措施,终于使得经济充实,财政丰盈。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发展出了国家企业和金融垄断,并以破坏正常官制的进行中央集权。王莽时期基于对历史复古主义的幻想,企图建立一种类有着计划经济色彩的乌托邦政治结构,但是由于政府对于社会经济破坏太大而夭折。
由于西汉后期官商结构的发展,原本有活力的民间经济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结块现象,到了东汉则演变成了社会分层固化。到了这个周期后期,由于大量劳动人口形成了官僚和士族的附庸,消失在国家户籍之外不再纳税,人口的消失导致财政不足成了政权越来越严重的威胁,政府变得越来越赢弱。这一周期终于在八百年之后因为制度丧失调整能力而崩塌。
第二周期:北魏到南宋。
这一周期的制度特征是较为完善的中央集权和科举制度;经济上采用土地公有制,税收上实行较为复杂的租庸制,并辅有政府机关自我经营的财政收入体制。
到了唐代的土地公有制很快就失败了,因为人们只愿从朝廷获取土地而不愿意在死后上交土地,并隐瞒不报偷偷继承下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越来越少,土地公有制的失败严重影响了税收,政府的财政收入无法得到满足。再加上超过当时统计能力的租庸制度的税收政策,虽然经济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财政问题导致了安史之乱。唐后期进行了税法改革,默认了土地私有制,形成了较为简单的两税法,并开始加强专卖制度,形成了强大的国家垄断经济。这些制度一直传到宋代,并在宋代形成了庞大的政府垄断。
到了宋代,因为高昂到战争成本,养官成本,需要庞大的财政支持,便形成了历史上最可观的专卖制度,并开创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纸币实验。纸币最开始由民间创造,展现出来巨大的活力,也带来一定的不稳定,之后政府将纸币的经营权收归国有,并发现了纸币的财富再分配效应,从那时开始,朝廷通过纸币从民间吸取大量的财富,并形成世界上最早的一系列恶性通货膨胀。
第三周期:从辽金萌芽,在元代继续发展,到明清得以稳定。
这个时期的特征是:土地私有制,官僚制度上建立起了无限控制力的集权统治,并依靠封锁人们的求知欲达到了极度稳定。这个周期财政是保守的,以土地税为主,并放弃了不稳定的纸币体系,回归更加原始的货币制度,因此更加简洁,足以维持很长时间。
到了清末,随着海外影响的到来,中国财政才开始了近代化的路程,并有了突破农业社会的机会,它曾经充满了希望,却最终被迫回归到国有企业、金融垄断与土地公有制的两千年的往复中。
不仅仅只是回顾古代,而是可以通过研究古代问题研究现代,当了解了古代的财政逻辑之后,再来看待当代问题时,便可以获得更广阔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