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代理人之路,不知不觉,走过了四年。被各种各样的人喜欢或厌烦的这样一条路,我选择后一走就走了四年。不曾认真与人说起,但心中总有一个声音,习惯性提醒自己,要清楚做这个事,我到底得到了什么?
其实,作为一种生活,四年来经历多少风雨,面对多少坎坷,我焦虑过,也迷惘过,但有谁的生活没有焦虑、不曾迷惘过呢?这不应算作是做保险的“得”。相反,之前从事其它行业工作的时候,焦虑之后是迷惘,迷惘之后是失望,甚至有的还给我带来了绝望,于是选择放弃,选择离开;而在从事保险代理工作的四年里,有过的焦虑和迷惘,却总在它们出现的时候清楚地看到希望,每一次总是带着希望,笑对困难。这算是之前不曾经历的“得”吗?电影里,总听见有人说——人,为了希望而活!能体会到这一点真的很美妙,有共鸣的吗?
作为一种职业,四年前我对保险代理人这种行业,本质上是知之不详,技能上的小白,四年后,我可以不要脸地说我提升了,升级段位到了“傻白甜”。这样的升级算是“得”吗?我觉得算。傻,是因为我用四年时间终于证明了保险不是简单到只要是带喘气功能的人就能胜任的事情;白,是因为我用四年时间证明我比原来有了进步,离追求的“专业技能”已经不到十万八千里了;甜呢,是因为我用四年时间反复证明出一个理儿:这个职业能帮到所有向往未来美好生活的人!现在只要一说起保险,我就想到这个理儿,就莫名地甜,莫名地笑。要知道对一个还算标准的处女座来说,这世界永远没有完美的那天,也没有能让自己真正满意的那一刻,所以我猜,在这个职业上,目前我的“傻白甜”也许比我自己认为的还要好一点,呃……我的客户说我技能专业这事说不定可能也是真的。请问,一个职业做了四年还不厌烦,还继续愿意傻、知道白、享受甜的人有几个?你的上一份工作做了多久?现在还越做越有味儿吗?
作为一种修炼,这是一个关于对待学习态度的问题,很容易说深了,可我只想把这个说浅。我做保险代理后,出于自身需要,还参与组织了一个读书会。而不久前发小对我说,他在工作生活期间,都知道我的读书会里读的这些书都是有用的,想读的,可是就是太忙,太累、太……然后只能做起“三不和尚”,不听、不说、不看。我不知道他的表态是对我的支持还是不支持,反正直到今天,他也没来参加读书会。可我觉得,我的读书会只是我个人修炼成果的一个局部反馈,用输出倒逼输入,就类似现在我参加007写作群一样。如果认同我做读书会是一种反馈,用我所学到的东西反馈给这个社会,那么只能证明,我在做保险代理的同时,精进了很多,包括推倒过往成绩、重新学习的,像团队管理(尽管我十几年来一直做管理,最多的时候同时管理将近500人团队),像良好的沟通(尽管我26岁就成为机关的办公室主任)等等;也包括从零开始学习的,比如NLP、比如心理学等等。除此之外,像演讲、主持、成人授课、视频制作、PPT制作这些和保险主业无关的修炼,都得到全面的大幅提升,这算是做保险的“得”吗?可能同业伙伴会嗤之以鼻,不以为然,可我觉得算,真算!
作为一种信念信仰,我不知道在各个职场奔忙的人群中,有多少人会静下心去思考“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去哪”这样的哲学问题,因为在我做保险之前,我也不会。还是拿我的发小说事儿:我问不久前刚刚逝别了他父亲的发小,他为什么要进入保险行业?答:因为想学会关心他人。嗯,这个回答貌似靠谱。再问为什么选择进入他现在那家公司?答:因为这家公司是中国最出名的拥有全金融牌照的公司,啥都可以做,啥都可以卖!最后问他为什么要进入啥都可以卖的保险公司?答:因为我缺钱……不知道说到这里,有人看出什么了吗?似乎很多人在选择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一开始是喜欢往精神层面去靠拢的,这样的理由充分、有力。可是再往下切,细问根源的时候,才发现,其实根源并非如此。我觉得这关乎信念信仰。当一个人不曾细究过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到底是什么的时候,所做的事情往往有善始,而得不到善终的结果。做保险给我带来的“得”,最深层也是最大的收获就在于此,让我有机会有意愿弄清楚自己的现状和方向,而这,恰是我做保险之前不曾想、不曾做、不曾有的收获。
如此看来,其实做保险真不是一个挣快钱的行业,所有人在择业时,如果听到别人说保险是一个快速实现致富的黄金行业时,请慎重!因为你的所求,是在实现了改善生活、端正态度、提升修炼和树立信仰之后才能可靠实现的,如果这些“得”的副产品你不能接受或者还没做好准备接受的话,建议还是给自己放个假,暂时不要进入保险行业吧,因为当“得”超乎你的预期的时候,就怕你会“难受”得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