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朋友都喜欢写作,可是苦于没有灵感,无法持续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文章。
如何让自己时时刻刻都保持好奇心,都有灵感呢?
01 定下你的专属写作时间
把写作寄希望于灵感,是一种推脱。
灵感总是在一瞬间闪现,它可能游走于梦境的边缘,也可能出现在一个你熟悉的场景。总之,它不会是你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东西。
美国小说家彼得·德弗里斯说:“我只在灵感来的时候写作,而我保证每天早上九点钟我都有灵感。”
而村上春树谈到写作是这样说的:“我没有一天不写作。随笔也好,翻译也罢。总是要写些什么。”
他的写作日常是这样的:每天设置写10页的写作目标,从凌晨4点半开始写作,写到上午十点。实在写不到10页,也要逼自己完成。
他们是如何每天保持灵感的?他们的灵感来源于持续的规律的写作习惯。也许我们无法像职业小说家那样,每天持续长时间的写作,但如果我们想持续写出文章,可以从他们的经历学习到的是,每天为自己空出一段固定的时间来专心创作。
不要找借口说没有时间,你可以为写作空出一段时间,可以是上班通勤的2小时前,也可以是晚上饭后的2小时,这一段时间保证自己不受任何打扰。
《这样写出好故事》的作者贝尔这样建议,在一大早进行写作的热身,无论是什么内容都可以。
一大早进行这项练习的好处是,晚上睡梦中潜意识纷纷苏醒,早上是接受这些信息的最好时机。所以,你要做的是为自己制作一杯茶饮或咖啡,然后在电脑上敲下“其实我真正想写的是……”,自由任意地写,任由你的想法在意识中漂浮。后面再加以扩充、联结、修改就可以了。
把这项内容加入你的Morning Routine(清晨习惯)里,设置固定的时间和字数(不宜过多),然后用你专属的仪式感给予自己大脑信号,任由思绪流淌在文字里。
02 建立你的灵感库
萧伯纳说过,Life isn’t about finding yourself. Life is about creating yourself.(人生并不是用来寻找自己的,人生是用来创造自己的。)
我认为灵感也是这样,灵感不是找到的,而是我们创造出来的。我们的经历、阅读、感悟,甚至和别人的谈话,都可以是灵感的来源。
我们生活在内容同质化的媒体时代,大家浏览的新闻事件、文章可能都是差不多的,但我们由于经历、视角、解读、感受的不同,看待世界时就有了一层独特的滤镜。与其坐等灵感的到来,不如主动去汲取让你为之心动的素材。
雷·布莱伯利说:“把自己变成棱镜,让世界烧穿你,将炽热白光投射到纸上。”
我之前从事媒体行业,每周都会写更新一个选题收集表,然后在里面筛选最合适的选题再进行进一步的创作。
这个整理素材的习惯被沿用至今,无论是在突然蹦到脑子里的一个想法,还是看完一部电影、一本书的有感而发,或者是一篇文章的一句评论、和一位朋友的谈话,它们只要对你是有意义的,可以和你的阅历和认知产生联结,那么就可以收集起来作为写作的素材了。
如上图,我把选题做成了一张4x4的表格,分为4大类:话题、英语干货、书评、写作专题,然后在下面随时补充,想到什么就记录什么,关于如何写的思路和提纲也可以记录下来,这样的话写的时候会更加流畅高效。
我把这张表看作是一张网,它们既是你从外界捕捉来的对你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你的写作,这张网能让你思维的触角延伸至更远更深入的地方。
这样一来,就不会产生了阅读很多、想法很多却写不出来东西的问题了,因为一切尽在掌握。
03 偶尔放下电子设备
承认也无妨,我们每时每刻似乎都离不开手机。
德勤咨询在《2017年全球移动消费者调查》中指出,2017年全球用户每天查看手机的次数大约是47次,其中看手机最频繁的人是18-24岁的年轻人,每日高达86次。
一条信息、一个推送、一个电话都在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我们是需要一定的渠道去获取信息、素材,但是与电子设备待久了,人总会变得迟钝,精力也会被消耗。
所以,偶尔撇下手机和电子设备,去户外或者让人放松的环境独处一段时间,让你的大脑得到更好的放松,真正重要的事情和想法自然也就会浮现出来了。
尼采曾说,“当我们被书本激发灵感的时候,我们并不只是从书本中得到想法。我们习惯在户外思考——走路的时候,跑跳的时候,爬山的时候、跳舞的时候,尤其是独自在山上和海边的时候,在那里,连小路都是引人深思的。”
在户外和大自然中释放压力,让想法尽情游荡,可能会带给你对世界不一样的感受。带着不一样的视角,对于写作也会有不一样的解读。
在一个夏日,一位作家漫步14英里,就在这期间,他构思了后来享誉全球的《大卫·科波菲尔》。
他是查尔斯·狄更斯,一位有固定散步习惯、乐于在独处时找灵感的作家。
我们不必抱着找灵感的目的去散步、户外旅行,我们需要的是偶尔离开电子设备的环境和不受打扰的独处时间。
记住,不要等待灵感的出现,主动去创造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