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集最近大热的韩剧《迷雾》。剧中的女主播高慧兰高冷又追求极致,对待事业野心外露寸步不让,面对各种困难坚定地一往无前。
坚硬如铜墙铁壁的高慧兰却让我联想到了董卿,但毫无疑问她们是完全迥异的风格。董卿知性温婉,以读书人的文雅气质去应对一切。在我看来,不管是手腕狠辣还是气质如兰,她们都是在用自己的力量坚持自己的漂亮人生。
——向高慧兰和董卿两位小姐姐笔芯
过年期间,和姐姐聊天,聊起娱乐八卦,说娱乐圈哪些明星看起来是认真读过书的?数来数去,我们一致认同男明星里是汪涵,而女明星当之无愧的就是董卿。要是细究起来他们都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流量明星,不是偶像,但是他们都凭借自己深厚的主持功力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欢,汪涵主持的明明是娱乐节目,但是他常常在节目中就可以旁征博引,说明知识储备之丰富,还写了一本《有味》讲述自己对生活的别样态度。而董卿更是凭借两档节目,掀起了全民对古典文化和阅读的追随,女神气质惊艳了屏幕前的你我。
01
自2005年以黑马之姿首次亮相央视春晚,董卿就连续10年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陪伴广大观众。但是你一定想不到96年底,年轻的董卿还只是春晚剧组跑前跑后的剧务。从1994年入行到2001年,她先后就职于浙江电视台、东方电视台和上海卫视,期间有过初尝名气的喜悦也有无法施展才华的失落,当有机会时她就紧紧握住全力以赴,低迷期就去读书,读古典文学。这期间对于学习她从不懈怠,1999年考上上海戏剧学院电视编导系,又于2002年报考华东师范大学进入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接下来,上海卫视改革成功蒸蒸日上,一切柳暗花明。董卿也被委以重任,主持多档节目,尤其2000年主持一场“上海—悉尼双向传送音乐会”,她风格大气,英语熟稔,因此一举夺取2001年中国播音主持界的最高奖项——第五届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 金话筒奖 ”。
2002年,董卿终于走到央视。初到央视工作的头两年中,董卿共主持了130多场晚会和文娱节目,并从西部频道调入综艺频道。2004年,董卿主持“第十一届青歌赛”,连续20天直播,职业组和非职业组共有三十场,每晚直播近三小时。董卿每天下午四点彩排,到十点直播结束,换掉主持礼服又进会议中心和老师核对次日的考题。回家已是凌晨三点,董卿还要打着哈欠背台词,直到最后的一颗夜星,渐渐隐没,生活规律被打乱,有点苦不堪言,可她乐在其中。
这一切的磨砺,为她赢来了2005年踏上央视春晚的宝贵桂冠。随后的十多年,她凭借极强的专业能力和突出的舞台素养连续十年成为春晚主持。十年如一日保持最佳状态和表现,功夫都在舞台之外。
02
时间不知不觉来到2017年,春晚舞台之外的董卿再一次惊艳了世人,以美貌、以气质、以能力、以才华。《中国诗词大会》中,她出口成章,那些读过的诗词和文章被她适时巧妙地引用,看似轻松,但是没有日积月累的沉浸阅读,没有多年主持功底锻炼出来的随机应变,是无法有这样的表现的。
她会注意到百人团里一位农民大爷。“一位只读过四年书当了一辈子农民的大叔,那诗啊,就像那荒漠中的一点绿色,始终带给他一些希望,一些渴求,用有限的水去浇灌它,慢慢慢慢地破土,再生长,一直到今天。所以即便您答错了,那也是在我们现场最美丽的一个错误。”
能和专家老师讨论诗词,张口就来。
选手遗憾离场的时候,她能送上一首陆游的诗。
被选手的父女情感动,她就脱口而出一首叶赛宁的诗《我记得》,“当时的我是何等的温柔,我把花瓣洒在你的发间,当你离开,我的心不会变凉,想起你,就如同读到最心爱的文字,那般欢畅。”
听到一位选手说,自己的父亲是盲人,从小父亲用口口相传的方式教他诗词,董卿就联想到了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的经历和名句。“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03
当所有人还在夸奖董卿诗情画意的时候,她又有了一个新的节目《朗读者》。不仅是主持人,还是导演和独立制片人。 “我当了22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点。“朗读”重文字,“者’”重人。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终于实现了”。这是她一直想做的节目,让我们静下来,慢下来,感受文字的魅力,朗读的力量。
这一次,她的身份是主持人兼制作人。和春晚舞台上的董卿不太一样,她不再身穿华服,也不再把发髻高高竖起,她穿着一身浅粉色套装,搭配白色的丝质围巾。她所讲的那些话也不再是导演给她的主持人文稿,她开始讲她心里的话。
做了制作人后,董卿面对《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曾坦言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
她有一个习惯,手机从不带进卧室,她的卧室里没有电子产品,只有纸质书籍。可最近这个多年的习惯被打破了,她需要通过手机和很多人保持联系,独处的时间几乎没有了,这让她有点苦恼。《朗读者》节目所有嘉宾的朗读文本都需要董卿一一过目,工作人员通常会把文稿打印出来拿给她,她说自己看稿子没法看电子版的,那样的话她一个字也记不住。她必须得看到白纸黑字,在上面写写画画,那样让她觉得踏实。这是她二十多年前刚开始做主持人时就养成的习惯,改不过来了。
毕飞宇在在《朗读者》播出后曾给董卿发来短信:“以我的价值观来说,这也许是你一生当中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对了,忍不住要告诉你,丹麦有一个三万人的小城市,它每年有六十个作家节,你可以带着小组去拍点东西。那里的酒吧都在读,到处是听的人,就像看歌剧,看电影。他们生活里有一顿饭,是耳朵的饭。”
但是在节目策划之初,也曾有人质疑:这个东西太有文化了,太高冷了。董卿只是回应,我们要对观众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带着这点信心和努力较劲,她带着团队,一个念头在脑中,两页策划在手上,三个散兵起步,四处磕头化缘,就开干了。
所有的积累与努力都不会白费,《朗读者》的大火成就了董卿的漂亮转身,而董卿也成就了《朗读者》这场全民阅读的盛宴。
小时候我们羡慕“长得漂亮”的姑娘,现在更羡慕像董卿这样,让“漂亮”都变成微不足道的姑娘。小时候我们也不懂“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也许后来我们没有成为诗人,没有成为作家,没有成为主持人,没有成为什么赫赫有名的人物……但是读过的书,看过的诗,念过的词,所有付出的努力都会写进我们的气质里,藏进我们的灵魂里,变成了眼底的清风朗月,变成了心中的星辰大海。
而能成为这样的人,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