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婧渺
01
前几天,脑袋里萌生出一个new idea,我在公众号后台群发了一段话,大意是最近想写短篇小说,如果有兴趣做小说主角的可以把自己的经历私聊给我,我再进行文字加工,完成小说创作。
虽然这段时间随着推文频率的增加,公众号的粉丝数目日益剧增(zeng zhang hen man),不过我还是担心这个想法最后只成了我一人的独角戏。
让我欣慰的是,真的有几个朋友私聊我说了他们的经历,我也十分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
其中一个姑娘给我发了四十多条消息,我打开微信时还震惊了那么一会儿,随后便认真地阅读起了她分享给我的“信任”。
姑娘说,她从小到大一直感觉很孤独。
她被骗过很多次,小到几块钱,大到整个月的生活费都被骗没,不敢和家里说,东拼西凑地艰难地过了一个月。
骗子们用逼真的演技、对人心理的精准掌握以及对目标的准确选择骗取了一个又一个同她一样天真善良的人。
她还说,她谈过三次恋爱,恋人对她很好,细腻又包容,但相处到最后却发现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也没有了心动的感觉。
所以,和平分手。
她和室友的关系也不是很好,因为性格和价值观的不同,使她们无法在人生路上并肩同行。
所以她觉得她的心像是一座孤岛,周围没有和她相似的岛礁,偶尔有船舶停靠,但她明白,船舶会继续航行,驶向远方。
02
看了姑娘的消息后,我在内心也呐喊了一千次一万次的“我也有同感”。我忽然觉得,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这种感觉,哪怕是人生的一小段时光,哪怕只经历过一次考试失败,都会萌生出孤独感。
而且,越是长大,内心的孤独感就越深。
因为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我们接触到外界的信息就以成指数级别的数量增加,每个人的价值观形成都会由于接触信息的不同而有所分歧,当你的价值观与别人的价值观不一致乃至发生碰撞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孤独。
你难过这世上没有人懂你,也无奈无法走入别人的世界。
你想和他们聊罗曼罗兰、聊妥耶妥耶夫斯基、聊列夫托尔斯泰,他们却和你聊买哪个装备能升级更快、聊追女孩的十条逆袭之路,聊电脑里备注“高等数学”文件夹里的视频多么多么有趣······
这时候你不感到孤独就怪了。
03
以前看到过一篇维安写的文章,名字叫做“在大学,孤独是种常态”。她用自己的经历描述了因价值观的不同使得室友间发生不悦和分歧的故事。因为心中所追求的东西不同,而让每个人对于其他事物和旁人的认知不尽相同甚至天差地别,那么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
我们分别捍卫和坚持自己内心的执着,你认为你的世界五彩缤纷、花红柳绿,我认为我的世界一样花香四溢、万紫千红。我们各自走各自的路,各自沉浸其中,各自体会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深刻。岂不是更好?
何必胡乱闯入别人的世界,即煞了别人的风景,也摔碎了自己的梦。
而随着时间的流动,你也会遇到和你同路的人,你们的三观极具相似,谈话内容与主题总是不约而同,即使不说话也不会觉得是窘态,你们所追求的和所坚持的方向在一条水平线上。也许只是一起走了一段的路,但相聚时,不因陌生而尴尬;相离时,也不因分别而难过。因为你们相信,终有一天会再相遇。
这样的人,叫做知己。
人一生,三两知己足够。
04
可以肯定的是,人生的每个年龄段都或多或少会经历孤独,拥有孤独感也未见得是坏事。它让你懂得,你现在的圈子的主流价值观和你的价值观产生偏差,这样的情况存在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你的思想高度和学识基础处于他们之上,就如前面提到的,你想与他们谈论文学作家,他们却与你谈论游戏、把妹、小黄片。这就说明你并不适合这个圈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圈子不同,不必强融”的道理,你大可以寻求与你三观一致的人,你们继续谈论莎士比亚的哪部小说最为经典以及高尔基的三部曲有着怎样划时代的意义。
第二种可能,他们的格局和眼界比你更辽阔、思想比你更前卫、学识比你更渊博,那么这时你可以放弃这个圈子去找和你资历相当、学问相平的那些人,你也可以承认自己相对他们的欠缺之处,用空闲时间读书学习、旅行充电,成为与他们一样优秀的人。两种道路,你自己选择。当然,我更认同后者。
孤独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孤独而孤独,因为孤独而选择了与这个世界继续格格不入。
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就是刘同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他在书里写了这样一段话,把它送给现在孤独的你:
“也许你现在仍然是一个人下班,一个人乘地铁,一个人上楼,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发呆。然而你却能一个人下班,一个人乘地铁,一个人上楼,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发呆。很多人离开另外一个人,就没有自己。而你却一个人,度过了所有。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