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改编自著名的二战军事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初期,40万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的海滩之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
英国士兵汤米(菲昂·怀特海德 Fionn Whitehead 饰)在逃离海滩的过程中相继结识吉布森与亚历克斯,同时民用船主道森先生(马克·里朗斯 Mark Rylance 饰)与儿子彼得、17岁少年乔治也离开英国,去往敦刻尔克拯救士兵。三人陆续搭救了海军(基里安·墨菲 Cillian Murphy 饰)、飞行员柯林斯及汤米一行人,而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汤姆·哈迪 Tom Hardy 饰)则在被敌人双面夹击的艰难情形下顽强战斗。
影片的故事从陆、海、空三个角度讲述,在德国军队的包围下,每个人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才有可能活着回家。©豆瓣
很早就开始关注这部电影,盼星星盼月亮等到它上映,看完坐在影院久久不愿离开,兴致冲冲地发朋友圈说它将不止是今年的最佳。我承认,如此的期待和盛赞多少有点主观意愿,因为Christopher Nolan是我少数能叫上名字列出作品的最喜欢的导演,我对电影的热爱可以说是在看过《记忆碎片》后开始的,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电影不仅仅是约上个朋友坐在电影院抱着爆米花体验体验特效的消遣,某种程度上电影是一种艺术品,是一种创造与传达,是导演、编剧和制作团队和观众的一场心照不宣。很多导演喜欢讲故事,而在我看来,诺兰喜欢猜谜,对叙事结构的掌握可谓极致,当然我对电影史也没有透彻的了解,你也可以说是我井底之蛙,但就我个人而言,观看《记忆碎片》和《盗梦空间》的过程,就如同是经历一场冒险,也许是因为需要解谜,便有了更强的参与感吧。
所以在得知《敦刻尔克》是诺兰首次创新式的尝试战争题材时,我就已经迫不及待,甚至提前去了解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相关背景:1940年5月,德军将四十万盟军逼退到法国北部一个名为敦刻尔克的小镇并将他们团团围住,唯一的撤离路线是沿着英吉利海峡撤回英国,于是英国政府发动了名为“发电机行动”的撤退计划,并动员所有老百姓参与救援,这样一只“杂牌”救援队在短短一周时间内成功将三十三万五千人救回英国。说起这场二战中最大规模的撤退行动,寥寥数语就足以概括,但在德军的重重阻挠下还能有如此的撤退效率,必然不是像说起来这样简单的,这部电影就从各方面描述了其中的“不简单”。
还是由表及里,先来说说诺兰的拍摄手法和技巧吧。专业的分析网上有很多,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找来看看,仅说说个人的感受,我看到了诺兰的努力和用心。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来自于影片中的音效,开场Tommy遇袭的时候、搁浅的船被德军打出一个个弹孔的时候,没有前兆的枪声足以给观众突然的惊吓,全片中出现的较多的战斗机由远及近的轰鸣、导弹靠近时的尖啸都带来栩栩如生的恐惧。除了真实的声响,铺在影片背后的音乐也主要以低沉为主旋律,很多逃跑和沉船的时候,BGM都是非常压抑的低鸣,在IMAX影厅甚至能感觉到低音带来的震动,为的就是营造出一种悲鸣和压迫,我敢说即使闭上眼,你都能感受到如临大敌的威胁和生死未知的渺小。再说说视觉上的感受,细细想来觉得每一个镜头都很震撼,挑印象最深的几处先说说,有时间二刷三刷在来截图分析。最惊艳的镜头莫过于战斗机上的几幕场景:主视角的镜头让人身临其境,有种就坐在战斗机驾驶座上的感觉,你甚至能看到后视镜里模糊的敌机,感受到机身震动带来的摇晃;航拍的广角镜头则给人上帝视角,俯瞰着飞机的盘旋和敌我战斗机之间的追逐,广阔的天际和稍纵即逝的射击机会都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给飞行员捏一把汗。除此之外,影片中有很多鸟瞰全场的镜头,或者时海滩上等待营救的一排排士兵,或者是渐渐倾斜沉没的舰船,特别是影片最后,油已耗尽的战机飞跃整个海滩,镜头随之缓缓拉过,这样的镜头都给人足够的震撼,感受到这场撤退的浩大,也从一个侧面烘托出这场撤退的困难。
再来谈谈影片的结构,这也是诺兰最喜欢玩的东西和我最爱看的东西,但略有些失望的是,这部电影显然为了更好的叙事,放弃了太复杂的结构,不过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太复杂的叙事结构首先受众面较小,其次不易把一个偏向记录性质的战争片讲的很直观。但诺兰毕竟是诺兰,不可能平铺直叙的拍一部电影,所以敦刻尔克里仍有着结构上的艺术,可以简单用一下简图概括(虚线线代表时间的延续)。
海滩撤退线(陆)--------------------------------(跨度:一周)
海上救援线(海): ---------------(跨度:一天)
空中支援线(空): ----(跨度:一小时)
在影片开始的海陆空三个镜头中,诺兰就给出了三条线的名称和时间跨度,观众只需要理解他们并不是同时发生的事,而是如上图一样错开,最终在结尾处交汇在一起,便能很好的理解该片的结构思路。这样的叙事结构在诺兰的电影中可谓简单至极,固然少了一份悬疑,但我认为恰到好处,因为作为一部战争片,本身就不是为了给观众出谜题,而这样的结构设计能够在三线交汇的时候将影片推向高潮,而避免了流水账式的沉闷。三条线看似单独推进,实则偶尔交叠,例如在空中被击落的Alex在海上被Mr.Dawson一行救起,解了前面留下的他是否存活的悬念。在影片最后,海滩上的士兵看到了一艘艘来自家乡的渔船,空中的飞行员Farrel做好了燃油耗尽只能降落在敌军辖区的准备,掩护士兵们撤离,三条线互相接洽掩护,就如同一支交响乐队的大合奏一般壮阔动人。
最后还是回到影片的内核上,这样一部令人震撼的战争片却不乏细腻的感人,有好多处地方让我几近落泪。
第一处是Mr.Dawson在海上救起沉船后侥幸逃生的Murphy后,Murphy因为中弹的阴影,逼迫他们返航回到英国,冲突中George被推摔倒,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个小伙子应该本是码头上帮Dawson打工的学徒,却执意前往最危险的前线参与救援本就令人动容,最令人感动的地方是Murphy来询问George的状况时,刚刚得知George已经死了的小Dawson犹豫了片刻,笑着告诉Murphy他会没事的,这个小小的细节看出了百姓们对饱受战争摧残的士兵的理解,给予他们需要的宽慰和鼓励而不是谴责和质问。这个细节也暗示了人们知道战争的残酷,后来部队撤回英国后,百姓们没有把他们当作逃兵而是奉为英雄,也就顺理成章。
第二处是Tommy等人躲在搁浅的船中,面对着一个个漏水的弹孔急需减轻负重时,士兵们纷纷提出要让法国人Gibson下船,Tommy站出来说他是我们的盟军不应该出卖他。这里士兵们本能的要求法国人下去本无可厚非,因为我一直认为电影不应该做作,人性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候本就是自私甚至有些黑暗的,而Tommy所表现出来的宽容和友善倒也不是说他更加伟大,那是一种患难与共,因为一路上是他和Gibson一起逃离了多次沉船和爆炸,这种兄弟情跨越了国籍。这里又有一个细节可以回忆一下,Gibson是个英国名字,有个士兵曾提出他有这个名字的吊牌可能是他为了苟且偷生杀了某个英国士兵抢来的,但影片的开始Tommy刚碰到Gibson的时候,他是在埋一具尸体,Tommy还和他一起盖上了最后几捧沙,那个吊牌很有可能就是那时拿到的,说明Gibson也是一视同仁地对英国士兵充满尊重,将他们看作自己的战友,所以尊重和友善是相互的。
P.S. 在朋友的提醒下,想起一些剧情,特来补充说一下让人叹息的Gibson这个角色。从头到尾这个不会说英文的法国士兵都是沉默的,但他的戏份一直贯穿始终。最开始他埋了一个横尸沙滩的英国士兵;然后和Tommy相识,两人一起将伤员送到救援船上,虽然是为了自己能更早的登船,拉Tommy一起躲在防波堤的钢架上,却机缘巧合的救了不少被击沉的救援船上落海的士兵;后来赶上下一艘驱逐舰后,Gibson可能是如Tommy所说的有中弹的阴影,也可能是因为担心自己是法国人在舱内会被排挤,他一个人留在了甲板上,也正是他在驱逐舰中弹后,不顾自己逃生,冒着危险打开舱门,才救了一整个舱的英国士兵;这一情节在后来得到映证——他们一起在搁浅的船只中被困,英国士兵们要求Gibson下船减重,Tommy说Gibson曾救了我们所有人,英国士兵说那就让他再救一次吧;最后搁浅的小船进水过多,所有人都仓皇逃跑,却再没见到Gibson游上来只听到绊住他的铁链的声音。
很多人会说英国人自私,还拿影片最开始的“English only”来指责导演,但我想提醒大家,人性本就是自私的,特别是在这样一场撤退中。说白了这本就是一个逃跑的历史,在如此的恐惧下没有什么人还顾得上道德和修养,相反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英军还能有序地排队撤离不争不抢,并且让伤员优先登船(有一幕Gibson和Tommy抬着伤员准备登船,防波堤被炸出个缺口担架不容易过去,周围的士兵都鼓励他们,等他们冲过那个缺口,所有人都欢呼),已经很能展现英国人的从容和风度了。所以在我看来,那些说英国人只顾自己逃命的人,都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试想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船上只有你的家人和一个陌生人,不扔下去一个就都得死,你会选谁?难道大义凛然的说天下人民一家亲同住一个地球村,我慷慨就义你们好好活着?那不过是哄小孩子的童话故事罢了。况且据我所了解,在历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总共救出了33万人,其中只有28万是英军,而且在撤退的过程中,英国人始终保持按比例撤离英军和其他国家士兵。
(所以希望网上那些吐槽的人,能先了解了解历史或者仔细看看电影不要无脑喷。最离奇的是看到一个评论问,为什么最后那个飞行员要迫降在敌人的辖区是不是去投敌…我只想套用一句话回答他“脑子是个好东西,希望大家都能有”)
第三处也是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影片的最后,海军指挥官拿起望远镜眺望海平面,陆军指挥官问他“你看到了什么”,他答到“Home”,然后成群结队的渔船在海面出现,镜头给到一艘艘渔船那或是气派或是幽默或是优雅的名字,“新不列颠号”、“奋进号”、“希尔福兰诺尔号”、“含羞草号”、“月光石号”这一个个的名字显得那样的真实又那样的朴素,这些平时用来打渔谋生或是出海游玩的船只在这一刻显得那样的伟大,如同驾驶着他们的船长一样,平时可能是一个个爱喝酒打趣爱开低俗玩笑的渔夫或者一个个爱海上兜风爱惬意生活的富家子弟,在这一刻,他们都是战士,都是英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令人感动的角色塑造,例如为了掩护撤退不惜邮箱耗尽最后只得被俘的飞行员,撤走了近30万英军还要留在海滩协助撤离法国和其他国家士兵的海军指挥官,他们的大无畏精神成就了这场撤退,这一个个细节的刻画也完整了这部电影。
放弃悬疑题材,首次尝试如此严肃的可以比拟纪录片的战争题材,导演诺兰华丽地转型,可能我对这个导演过于偏爱有些言过其实,但我认为《敦刻尔克》无疑是巨大的成功,在各个方面都堪称典范,将一个“落荒而逃”的故事讲得如此热血沸腾,本就是一种成就,在短短的不到两个小时里,塑造这么多压迫的气氛、饱满的形象、感人的画面,更是难能可贵。
还是那句话,奥斯卡,你欠诺兰一座小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