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是不可能,100%是一定会发生,0~1之间的任何概率,都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可能。
正因为确定不会发生和一定能发生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比例不是很大。所以,可能性的问题,便是我们几乎随时随地都要面临的问题。绝大部分的选择就是在做可能性大小的评估,没有人不在运用这一概念,但却没有人意识并思考它。只是都将它作为隐形条件,像空气一样无影无形。因此,可能性就成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那么这次,我们就摆在桌面上聊聊“可能性”。
家长让孩子去念书上学,学到的越多越好。为什么?
因为学的越多,成绩越好,升上好中学的可能就越大,也能有更多更好学校的选择权,这一切都是为了考上好的大学,上了好大学,就能找好工作、有高收入、更高的起点…
这是初为人父 人母的人,不用花一秒钟 就能想到的自己家孩子的发展路径,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路线,最关键的是竭尽全力的确保执行!即使主角本人想跳脱出来,都会引起轩然大波。
我当然不赞同这样的行为,这是孩子的不幸,更是时代的悲哀!但不管怎样,这是关于可能性这一问题对于我们一生,最最直接的体现,没有之一。
这几年很少看电视娱乐节目,看过两个,并且都是追着看完的。一个是安徽卫视的《超级演说家》,还有个是央视的《中国好歌曲》。这里边特别是好歌曲的第一和第二季,了解了不少唱作人的故事,对梦想的坚持,对音乐的痴迷等很是感动。但有一个现象,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就是除了偏远山区,本来就经常唱歌的地区选手之外,大部分都是比较发达的大城市,港台比例也是偏多的(可能有宣传和信息传递问题,也不能排除人为安排,但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真实可信的)。
这里说明了很多问题。比如,家庭条件好,能有能力学习更多艺术;家长思想开放,允许孩子“不务正业”;经济较发达,行业多样性丰富,能更容易接触到真正热爱的事物…也能用类似的逻辑,解释为什么港台的娱乐业、明星数量、艺人质量,比大陆优秀这么多。
这都是因为有更大可能接触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兴趣,能用心投入其中。这样自然比枯燥的上学更容易出成绩。
说到这里,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学历,学历重要吗?当然重要。真的很重要吗?或许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都知道一个概念:学历是敲门砖。考公务员、求职、甚至找对象,都是一个人很重要的“能力”证明。想证明自己,又没有这样的证明材料,那就要用其他的证明方式,金钱、职位、地位等(这里的每一个都比学历难得到的多),没有这些就很难了,至少也需要一定时间,但是别人很难给你这样的时间。这样的死胡同,这就造成唯学历论。既然不想陷入这样的窘境,就努力学习,考上名校,实现逆袭。
似乎这就是终点。但这才只是起点,除极少数天才之外,这是刚刚开始创造价值的开始。人生是场马拉松!20+的年龄,是不能去定义人生成败的。从过往有高学历的人来看,人生也不过如此嘛,像现在中国真正顶级公司,华为、阿里、腾讯这样真正有极大机会的公司,有学历是没什么用的,能力一定是被放在第一位。严格的晋升体系,更是需要实力说话。好单位,高收入,好生活?大部分人可完全到不了这样的状态。“静静的绝望”,据说现在流行一种“丧文化”,就是源于不敢尝试。首先是怕失去稳定的生活,或许仅够温饱,或许只是个月光族。最重要的是也已经失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除了学了十几专业内,学到的东西,啥也不会,甚至实践都成问题。与之对应的是小孩子无限的学习力、创造力、想象力。有数据表明,一个人在3岁之前,所学到的内容,占人一生学到总内容的80%,很不可思议,但细想想是很有道理的,不妨举个例子——学语言。比小孩更神奇的,要数干细胞了。能发展出各种各样的细胞,脑细胞、血管壁,神经细胞等等各形各态,各种功能。
前几年有个调查统计,结果是这样的:创业人数最多的是大专学历,其次是大学本科学历,再其次是高中,简单说就是以大专为中轴,正态分布。这个图信息很大,正因为大专毕业生没有那么理想的工作选择,所以,放弃找工作,按自己的喜好做事情,就是件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很多的人生结果,就像文章开始说的那样,学生父母很早就设计好的。但最重要一次选择是高考后的专业选择。对现在来讲,选经管、选金融、选编程就是为了高工资,基本没有兴趣爱好什么事儿。能选哲学、选天文、选数学的学生大部分是喜欢(现在转行的也不少)。逻辑不同,日后人生选择也会有明显区别,实用主义的人对口也多(就奔着这个去的),有了收入不错的工作,自然也就更不舍也更不敢放弃。所以,整个人生都很难跳脱出最初人生20对整个生命的设计。
关于毕业之后的选择问题,笔者毕业也已有几年时间,是个不太安分的人,没有什么成绩,但也有些想法。很多人都在讲,青春无价。我也认同,青春的确无价,是一分也不值。
回想一下经常看到的景象,大部分毕业大学生。在3~5年内,做的是什么工作呢,收快递、翻找东西、小文员等等基本都是没有价值,很花时间的工作,甚至端茶倒水等这样的活儿,还免不了委屈 挨骂。大量的时间投入,回报缺少的可怜,也学不到什么吧,磨砺好耐性了?似乎效果也不咋好,反倒失去了对美好的向往,失去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失去了对探索未知的强烈好奇。所以总体来看,这时候做的尝试是成本最低的。
我觉得这与古代小和尚,打几年水,劈几年柴不同,不只是因为所处时代的不同,还有学习方法的不同,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以及目的的不同(参禅修道,向心而问。需要感触、体悟)等等。当然要肯定,基本功是很必要的,但这种低效的方式,是要避免的。
年轻无极限,是我所认同的。这就是人生“试错”期。或尝试不同领域方向的阶段,在拥有无限选择权的年代,能创造无限可能的时代,不可以太按部就班。所谓“试错”的形式,不一定非要选择创业尝试才算,像必要的几次跳槽,也是种尝试,但单纯为了多几百工资,或福利待遇,不是这里讲的“试错”,要有所突破,有所改变才能算。当然这里面是很多有问题,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中国的现有氛围,对“失败”的宽容度严重不足,成王败寇是唯一的评价体系。这样的整体社会舆论氛围,使“失败”的代价,就不只是几年时间,还造成后续很多社会问题,不容易解决。
除此之外,还有类似“天时 地利 人和”这样的大背景问题。在之前一篇文章中(90后的时代,却没有属于90后的时代机会),谈到现在是商业秩序有条不紊在进行的阶段,所以,没有大的机会。虽然媒体也经常报出各行业的投融资信息,特别是种子轮和天使轮的融资,对初创企业是相当重要的。但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是个不太容易进去的小圈子。并且消息鱼龙混杂,有真有假。
事实上,对城市的选择,也是对人生可能性的重要考量。大城市有小城市、县城所不能比的资源,比如享受到的服务不同,大城市很多24小时营业的商家,物流、快递、外卖都有巨大的差别,淋漓尽致的体现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除此之外,还有工作机会的不同。在小城市,比较多的岗位就是服务员、业务员…再就是体力劳动者、工人。职员、专员这样的工作岗位也不是很丰富;大城市里什么样技能的人,都能有工作可做,选择面也要更广很多,并且,有更多晋升机会和进一步发展机会,能实现人生的更多种可能。并且像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有很多周末活动可以参加。娱乐也行,充电也好,放松也罢。总之,收入较高,当然消费也很高,只是能通过消费得到不同服务,实现的享受也不同。
再有,商业机会不同,这是显而易见的,商业生态和自然生态是一样的,小岛、绿洲是不可能和热带雨林的物种数量及繁茂程度相比的,食物链关系也相差巨大。商业也是一样,商业复杂度越高,结合出新形式商业的可能性自然就更大,同一种业态,也会有更快的更迭速度。捕食者越多,竞争也会更激烈,物种间的竞争也会更激烈。但不管怎么说,越大的城市,能出现的机会也就越多(当然,还有个因素是需要考量的——城市发展潜力问题)。
最后,还有一个涉及面更广的问题,找对象和后代教育问题。越大的城市,熟人社会效应越不明显,这句话啥意思?就是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完全陌生的异性,因为水平越高的人,找到对路人的概率就越小,所以更大的接触范围,是这一问题一个重要的解决途径。特别是,大城市有刚提到的大量优质线下活动,而同主题线下活动,志同道合的人相遇的几率也会变大,这里不只是说认识男女朋友,认识普通朋友也是很重要的。万一找到个懂你的知己呢。教育方面,除了自己的学习充电外,就是自己孩子能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增大下一代的竞争优势,提升后代脱颖而出的可能…再完成一轮人生循环。
关于人生另一半的问题,现在绝对已经成为老大难问题了,刚刚说的是可能的解决途径,但实现起来,难度着实不小,完全不是说说就能完事那么轻松。
即使本人不急,也会有人急,解决办法就是一种名为相亲的社交活动。相亲,相的是啥呢?我觉得分三个层面:第一,长相,虽然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是顺眼是很必要的。第二,快乐,不管怎么讲,在个性解放的时代,让我能快乐的东西(人)是很有吸引力的。第三,幸福,快乐是浅层次的,合得来、幽默感强、能玩儿到一块儿,最好价值观相差不大,就一定能很快乐。而幸福是个综合感受,衣、食、住、行、用都是评价幸福与否的组成要素,甚至还有人生追求等高层的需求能否实现。这一切都是需要能力来满足的,而能力分两种,一种是自身本事,二是经济实力;这两种没有的话,能力潜力也是重要的标准。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是一句话,未来有没有可能比现在更好,有多大可能?可能有多好?
这也是为什么相亲,会列出硬性指标条件的原因。有更好的学历、工作、家庭条件,就会在理论上,有实现预期的更大可能性。这样带来的结局,很可能是 第三个层面减去第二层面,衣食无忧但很难拥有快乐。也有可能最后支离破碎,当然,幸福美满也是有的(但比例貌似不是很高)。
不管怎样,对方更高的“硬实力”,确实是会增大以后更好的可能。比如高中毕业与一流大学的差别,一般工作与金融行业,不同的水平,能实现的结局是不同的。但是很多父母并不是要这个,他们要的是确定性,就是尽可能减少不能确定的部分带来的不安。(说道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越是水平低的人,越厌恶不确定的事情。没有把握,让他们不安。而在无数个不确定的因素下做决策,恰恰是企业家精神和领导力的核心之一。)
除掉这个方面,我觉得还有就是能带来改变的可能性大小,从两个人在一起就能看清几十年的生活模样。这样的两点一线或三点一线式的生活。相信没有谁会感兴趣,旅游也解决不了日复一日的枯燥乏味。多彩人生的可能性,是这其中常常被忽略的。
看到这,你可能被气炸了。急头白脸的质问:爱情是这样的吧?
我可以肯定的回答:爱情不会是这样的,但很抱歉,相亲是!相亲就是速成,就像快餐,能吃饱就别考虑营养的事情了。即是速成,就一定有流程、有章法、有试题。爱情是感性的,相亲是理性的。以后有的感情叫亲情,也不是爱情。
这是可以从不同维度、不同角度思考的问题。也可以从过往的人身上,看出很多自己以后的生活轨迹。正如李世民脍炙人口的那句:“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任何时间,任何处境下,做决策,这句话的逻辑,都可以给人以启发——看看过来人什么样子。
附图,供参考:
为什么说有的人真的是——25岁就死掉了,然后75岁才埋。这是富兰克林说的一句话。的确,没有激情、没有理想、 没有憧憬就是行尸走肉(美剧《行尸走肉》,各位没看过的可以看一下,我一直说这是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对当今社会极大的艺术抽象。看看剧中的行尸,再想想现实的很多人的行为——集体无意识,绝对让人后脊梁骨发凉)。
现实点讲,25岁已经毕业,可能还没有很稳定,如婚姻,工作,但绝大部分人,可选择的范围是很有限的。每天都是新的,每天也都是旧的。因为和昨天是完全一样的,按部就班,没有改变,没有机会,没有可能!渐渐进入无数人走过无数遍的已经固化的人生路径中,就像一条流水线一样。最终,出来的产品(结局),是确定的。不是吗?
当然,世界本来就没有那么美好。可能性也是这样的,有的是看一起来是,本质上并没有任何改变,或拉长时间维度来看,不会有看起来那样的结果。暂且称为“伪可能性”。
这样是陷阱并不在少数,比如所谓的人脉、社交圈。
正所谓,圈子不同,不必强融。这个名人也认识,那个企业家也熟悉。但是他们和你是一路人吗?有多少交际,又有多少交集呢。正如经常讲的那句,所谓人脉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有多少人认识你。不是你帮了多少人;而是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有多少人会帮你。仅仅是穿行于各种饭局,各种社交活动间,是毫无意义的。比如在参加一场活动。有幸得到了马云的名片,甚至加了微信。细想想是没用的,以后没有在见面的机会,他也不可能记得你,玩儿命点赞,也完全无济于事。各位可以回想一下,对比俞敏洪和马云两个人。在大约十年前,是经常能有同台机会的,现在的同台,一年1次 2次?各自的朋友圈成色,也相差甚大,虽说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却也依然值得玩味。
还有种很常见的伪可能性,不少人寄希望于更靓丽的外表,找到更优秀的对象。像颜宁所说,女为己容。这是没问题的,让自己更赏心悦目当然比邋里邋遢强一万倍。美丽也好、旅行也罢是为自己,不能是为了炫耀。我经常开玩笑的讲,人生最大的不幸,是自己把自己给骗了。总是活在美好的假象中,觉得自己很用功,很努力,很优秀,甚至社会精英…到头来,狗屁不是,多悲惨。同质化如此严重,已经严重到了脸上——漂亮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始终认为,修身先修心。真正的气质、真正的优雅一定是由内而外的。至少要内外兼修吧。
并且,这样的结合,是很难真正维持的,因为你看起来有那样的高度,却并不具备那样高度的水平。个人认为,这样的“虚假”以及上文提到的相亲,是现在离婚率高很根本的原因之一(为买房离的不算),也是像家庭暴力这种问题的重要原因(男性没有那么看起来优秀,有性格、甚至人品、道德上的问题。就很可能出现打老婆或小孩子)。
既然有看着是,实际不是的“伪可能”;也就有看着不是,而实际是的“伪可能”。
这种“可能”也有很多方面可以体现,但归根到底是实力的提升,包括能力、阅历等不同维度的积累。读书,学习新知识,更广泛的涉猎,都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特别是不同领域的尝试,可以让自己有更大可能去发现真正喜欢的事情。
上善若水。水是传达中国道教,甚至中国传统哲学最好的载体。现在被当成了贬义词,实在不应该。水太牛了!想想:洗衣除臭,水能包容秽物;峡谷瀑布,水能赏心悦目;载人运货,水能承载重物;饮水灌溉,水能滋养万物。柔情似水,水很弱;惊涛骇浪,也超强。水无相无形,水千相万形。所以人要像水学习,感悟水的智慧,像水一样强大——可弱亦可强,能屈亦能伸。
中国有“两个半完人”,完人是孔子、王阳明,那半个是曾国藩。这里要说的是王阳明——一代心学大师 心学的创立者,虽说是“完人”,但也是经过不断尝试的。孔孟之道研究过,不理想;老庄哲学研究过,不理想;佛教禅学研究过,不理想;程朱理学研究过,并为此还因为“格物致知”去格竹子,以至格出后遗症来,这也是他怀疑理学的起因;他对兵法还很熟悉(一生用兵如神,从无败绩)!我想说的是,王阳明虽说是神人,如果没有如此广泛的涉猎,怎能出现“龙场悟道”。更不要说创立“心学”。
就像前文所说,现在是“学历社会”。我的确认为学习很重要,但我对学历不是很在意。我认为是这样的逻辑顺序:学习能力远比学历重要,而学习心态要比学习能力更重要!因为有了好的学习心态,能力差一点可以慢慢积累。反之,则不然!在我看来,学习心态也不是最重要的!!学习意识才是,走到哪儿学到哪儿,凡事都会思考为什么,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对其他领域、其他专业、其他行业的知识,了解其背后的逻辑 思想,然后,为我所用。如此高度复杂的社会,发展如此迅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能力。看现在高校专业领域的划分,足以证明,像生物化学,天体物理学,化学物理学等等都是交叉学科。现在都在讲的创新,只是喊喊而已。各行业激烈的竞争,容易的创新早就用完了!所以,行业的真正创新机会,一定在本行业之外!
既然可能性这么好,为什么很多人还不去追求呢?
凡是皆有两面性。可能性这个问题,自然也要辩证的看。可能性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两个可选和十个可选);可能性越高,可选择性就越小(有个选项超过其后三项之和)。讨论可能性与否,本质上和谈投资回报是一样的逻辑,高风险,高收益;没有风险就不会有收益。绝大部分人,不会选择偏执与激进;但过于波澜不惊,人生也缺少必要的浪花与激情。
愿每位都拥有——无限可能的炫彩人生!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