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问:“何为友?” 答曰:“友分四种:一如花,艳时盈怀,萎时丢弃。二如秤,与物重则头低,与物轻则头仰。三如山,可借之登高望远,送翠成荫。四如地,一粒种百粒收,默默承担。”岂不知友之多,需按己所欲,才会思之有三,得一足矣。
对于友情来说,我们每人经历无数,回馈不一,感慨千万。既有陪你从菁菁校园到叱咤江湖的“发小”好友;也有一面之缘却也颇感投缘的知心好友;会有三秋不见如隔一日互相心知对方的好友;也有无声无息一直陪伴和奉献的无私好友。所有一切都是双方情感建立于友谊之上的人际关系。当然马斯洛把友情归属于第三层的爱与尊重的需要,即社交的需求。我亦认同友情属于人的一种需求,但他不像:财富是为了使用,权利是为了得到尊敬,官职是为了体面,娱乐是为了感官的享受,健康是为了免除疾病和更好的生活等,友情绝不属于这些有特定目标的欲望需求,却一直在你身边,无处不在而又永远受欢迎。当然以各种目的为前提的交际,究竟是否属于友情范畴,还是要自己心里掂量清楚的。
我个人更认为友情或者说友谊是出于一种本性的释放,应是真诚的,自发的,而不是出于一种求助或利用的愿望;应是出于一种心灵的倾向和认同,而不是出自对于可能获得额外物质上好处的一种精细的算计,尽管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但情之所向和心之所感应该是渴望美好的,那时你还会在意你和朋友之间相互付出的多与少吗?有些时候,很多人会说:在你困难时站出来帮助你的才是真正的朋友。这话没错,但是仔细去品味,这句话的深处是贪婪和自私,不是友谊真正的面目或者说是有所回报的友谊,你是想把朋友当做一个手段来使用。真正的友谊中应是没有欲望,它属于寺庙而不属于商店。当你遇到困难时,朋友也许会来,也许不会来,都不要紧,帮与不帮是他的问题,无理由埋怨,更不要有上面的我们说的贪婪想法来评定朋友,而是要深深记得他和你的相交,让你感受了真诚的所在,也同时让你自己变得友善了,一个拥有包容和慈善的朋友,才是一个对你未来有所影响的挚友。尽管听完这些很多人会认为这简直是乌托邦式的友情,当今世上绝不会有,但其实只是每个人给自己卑劣的人性找个借口而已,不是没有,而是你做不到或是你根本没有去思考过何为友情,更没有想去这么做过。王尔德说过: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可能自己诠释的友谊意识形态的太多,很多人云里雾里,现实中也是古往今来无数友情故事流传于世,古有伯牙遇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子期亡,而破琴绝铉。亦有管鲍分金,大度相助,不在意分毫。唐代的“白元”知音之谊,后人敬仰。鲁迅更是为表达与瞿秋白的志同之深,在就义时写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纵观古今,友谊深厚,友情长久者不胜枚举,当然于近代,能举之例已越来越少。友谊不光是大是大非,国难兴邦时才会体现出更大的价值,有很多存在于平凡人身上的友谊,而且大多是上不了台面的胡闹,但却让人感觉“清爽自然无添加”,就像有句话:再多牛逼的日子,也比不上一起傻逼的日子。其实每个人都会在面对失败时往往很敏感,自尊心是他抵御这个世界嘲讽以及不认可的唯一武器,但在温暖的友情面前,自尊便成为多余而可笑的东西,就像走进一个温暖的屋子,你瞬间不需要伪装的外衣,也很轻松,友谊瞬间释放了它的温暖。有时那种自然,就像开门到了家里,沙发就在那里一样熟悉。
友情是一种很平凡的东西,但又显得那么珍贵,我们不去追求既亲密无间,又可相忘于江湖的友情,也不去承诺“苟富贵,勿相忘”那种谁能与共的友情。或许“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常相见”就是最好的写照。那么在相处的过程中,友谊的两个关键动词会出现,一个是“安慰”也就是所谓的理解,一个是“分享”也就是所谓的陪伴。以前总是不认可“感同身受”,原因可能就出现在安慰上,我们安慰朋友往往是用自以为是的睿智,成熟或看透一切的淡定去“否定”亲历者的痛苦经历,或是用人云亦云多数人的主观性来“压制”亲历者在错误中产生的彷徨和无奈,拼命的摆出一大堆道理,想要别人接收自己的意见,其实包括亲人亦是如此,亲历者只会越来越痛苦,因为他要的是理解而不是道理,真的应了那句:“道理”真的是距“理解”最远的距离。心理学上把这种安慰称之为:冷安慰。我们找对方倾诉的目的是希望对方分担我们糟糕的体验,而不是去否定我们的痛苦经历。有时没办法,面对亲朋好友批评式的安慰,就是会让自己越来越封闭,导致越来越孤单,当然孤单不会毁灭一个人,但在人群中假装自己不孤单才是痛中之痛。其实完全理解朋友的好意,但是却又内心无比的痛楚和自责,因为我们不是每个人都如“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李大诗人能逍遥洒脱的无所谓。不过有时想想也已足矣,有那么两三好友,仍记于心中。
可能有时是朋友的倾囊相助,是朋友的两肋插刀,是在最苦难时朋友的心理支持,才会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是可以感同身受的,人类也会迎来彼此美好的,真诚的情感相处。那时的所有的安慰都会清风拂面,那时所有的开导都会受益匪浅,那时所有的陪伴都会光芒万丈,那时所有的友情都会历经久远。那时的一切都会很舒服,就像:俩人坐在那共同探讨抑郁症的临床和人生的意义,他本已戒烟,却抽掉了整整一包烟。他用笑容回答着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