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吃虾,迟到了一分钟,电影已经开始了。
我俩急匆匆摆好饮料,抬头一瞅就傻眼了。
“咋是黑白的?”
“可能还在回忆。”
二十分钟过去了……
“咋还是黑白的?”
两个刚看完金灿灿美女与野兽的少年难以接受落差,齐刷刷沉默了。
我不由暗自揣测,是不是小城多杂乱,色彩难调,不好看,画面显得不够干净……
周一晚上,俩人约好去看电影。
他带我翻长春桥那大坡,车子骑得歪歪扭扭,起初还快些,距顶点越近,倒同右边那路人一般速度了。
看八月完全是临时起意,兼顺手一搜的金马奖等字眼。
但有七月与安生在前,不自觉对月份打头的影片多了一份期待,不求堕胎、车祸、生离死别这些轰轰烈烈、脱离常态的,总得集你我不幸之大成,来几个迈不过去的坎吧。
还是太天真了。
我以为这个名字是随手一提的文艺情怀,但却最贴题不过,八月就是一个小升初少年张小雷的暑假时光阿。
影片基于国家股份制改革的大背景,张小雷爸爸没了电影厂的铁饭碗,转跟他人去外地拍电影做场工。
恰逢张小磊小升初,离重点中学差了八分,夫妻俩只得托关系。
爸爸恃才傲气,妈妈世俗坦然,生活中,教育上,遇事时不时分辩几句。
一大家子人呢,太姥病重,姥姥同儿媳有心结,姥爷颇有几分脸面……添几句家长里短。
两个月的暑假时光,不找点事儿做,张小雷就要无聊透了。
考游泳证、琢磨自己的双截棍、四个孩子撒欢闲荡、窝在电影院睡大觉……12岁了,偶尔也可以偷瞄别人家的大姐姐。
即便如此,大部分的时光还是很无聊啊。
起床、吃饭、串门、吃饭、午休、发呆、吃饭、睡觉……
(他怎么不看书呢……多消磨时光啊)
影片仅有的一抹亮色,是小痞子三哥,这些痞里痞气游荡的少年,往往是小孩子眼中崇慕的大孩子。
他们的生活似乎没那么乏味,似乎有的是玩意儿,吸引着无知小孩子。
但他们不带你玩啊。
如果没有三哥的意外,张小雷说不准也会奔着这条路去了,那双截棍耍得虎虎生风。
入狱、失去父亲……这些不幸或许会让他意识到,三哥看起来威风,但并不幸福。
若不是看了八月,我都险些忘了,小城童年有多乏味,又无知又快乐。
这边我恍惚从中看到了自己的童年,顿感无聊;另一边的盛先生早就乐得咯咯笑,还忍不住悄悄戳我,低声指点,“你快看,我小时候跟他一样,只穿个大裤衩和凉拖,手里拎着玩具晃来晃去”。
银屏上张小雷黑瘦黑瘦,肋骨上只有薄薄一层皮,像是饿了多日,与过暑假的胡吃海喝胖友们完全不同。
跟长得结结实实、及其压秤的盛先生天壤之别。
不知道他哪里来的信心觉得俩人一样,我嫌弃撇了一眼笑歪嘴的某人,继续强迫自己认真观影。
然而,这个暑假实在是太常见、太无聊了。
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或许并不是影片的目标观众。
按照电影呈现故事的动机,多数影片用来展示人们未曾接触的生活,但情感大同小异;另一半则用来集中呈现过去时光,以唤起人们集体回忆,用来缅怀追忆。
很明显,八月对我来说,是无法脱离的过去时光。
然而人生启动大幅度回忆模式,多发生在有儿有女、儿孙满堂的时候。
我听过许多老人,热衷于讲述早年间的艰苦岁月;我知道我妈,对小时候的粮票、咸菜煎饼、煤油灯念念不忘。
包括他们相爱的故事,从一个空空的虾酱罐头开始。
想要套个简单时代背景也成,我爸当老师那会儿,恰好经历了民办复读学校的没落。
那会儿他一周几天不在家,也就比张小雷他爸少了几个月,但对七秒钟的记忆来说,仍旧是一个挑战。
即便童年无趣,但在99%的乏味生活中,总点缀着1%的奇迹,闪闪亮亮,值得反复回味。
然而我才二十多岁呢,十年前发生的事情犹如昨日般贴近,回忆变得可有可无,如同昨天去超市买了一瓶芥末,这样平淡无奇。
可能几年后,待我有了儿女,会回过头来找这部电影,给他们看,瞧,你爹小时候就这邋遢模样。
推荐童年生活丰富的少男少女们以及他们的爸爸妈妈们,带他们去看八月,体验我们的小城童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