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卜林的诗中,读到了那句“如果你跟村夫交谈而不离谦恭之态,和王侯散步而不露诌媚之颜”,心中为之一震。
本来,人跟人都是一样的,后来由于职业和收入的不同,这种差异就扩大化了,于是,有的人开始享受着一种优越感,对普通岗位上的人变的冷漠起来,把自己封闭在自我感觉良好的空间里。
做人的水平,不在于尊重那些比你强的人,在于尊重那些混的不如你的人。前者拼的是实力,后者看的是人格。
大学毕业后,留校做了老师。接到第一批学生,他们大多家境优越,个性张扬,思想活跃。陪他们在食堂打饭,很多同学点菜取餐,刷卡转身,整个过程,只有简单的机械交流,双方面色平淡,这个细节引起了我的兴趣。
课堂上,我建议学生们食堂取餐时记得给辛勤的阿姨说声谢谢,大学生作为知识份子,首先要有的应该是尊重和感恩。
第二天,令我欣慰的是,有的学生没让我失望。我偶尔听到取餐口的简短对话,“谢谢”,“不客气的,呵呵”,透过被水蒸气模糊了的玻璃,我看到了食堂员工脸上快乐的笑容。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所需要的很少,有时候一个会心的微笑和一声真诚的感谢足够。
记得那时候在县城念高中,我在学校寄读。每次打饭时总是习惯性道谢,那些阿姨都热情地回应我,慢慢的就彼此熟悉了,她们都是为生活所迫,到城里靠劳动谋生的。有个阿姨告诉我,我是唯一一个每次跟她说谢谢的学生,因此她对我印象特别深,怕我吃不饱,她每次都很乐意给我多打一些。对于家境不好的我而言,吃穿用度方面我是能省则省,食堂阿姨的照顾我让特别感激。
很多时候,越是对我们好的人,我们往往变得最冷漠。小时候,我曾经见一位奶奶把家人的衣服分开洗,给孙子洗衣服放洗衣粉,给自己洗却舍不得放,全靠手搓,吃饭的时候永远只选自己种的萝卜白菜,荤菜留给晚辈。后来,当我再回老家,家用电器让子女不再需要老人做家务,她独居一间狭小的平房,她那已经娶妻生子的孙子很少去看她。当一个人对倾其所有对自己好的人没有感恩之心,谁能指望他在社会上做个充满爱心的人呢。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理所当然,父母把我们带到人间,法律赋予他们抚养我们的义务,但我们总是习惯了接受他们的馈赠,把这一切当作习以为常。
在单位,我们往往总是把微笑给领导,板着脸对下属,无视清洁工的存在,我们总是期待领导给我们好脸色,总是习惯了下属对我们尊敬有加。为什么不能换位思考,好好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呢?
单位有很多园艺工人,经常在室外修剪树枝,给绿化带浇水。夏天的时候,我常常提着烧好的热水送过去,把他们的水杯灌满,还陪他们聊聊天,有时候还帮他们读一下短手机短信,看一下药品说明书。
秋天一个早晨,我照例向他们问好,一位大叔提着一个蛇皮口袋给我,他说自家树上摘的,甜着呢。那一天,我们单位的同事都分到了桔子,我也觉得特别甜。
正是因为广结下等缘,我拥有很多从事保洁、修理、园艺等普通工作的朋友,他们收入很低,文化也不高,但是每个人都足够坚韧,足够朴实。他们不一定给我们帮什么忙,但是让我变的更加懂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