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周之前,我因为要去银行办理业务,急需离开家1.5小时。下雨天,带着女儿出门不方便,想着很快就回来,她又不认生,干脆把她托付给了堂姐照顾一会儿,毕竟每天都会见到,应该不算陌生。等我回来之后,我见到的是个眼睛红红挂着泪珠的小泪人儿。堂姐无奈的对我“控诉”:你家姑娘在你转身走了没有1分钟就开始哭,哄不好,间歇性的哭到你回来为止……那一刻我的眼泪都要流了下来。这是我的女儿她第一次提醒我,她已经会认人了,会有初步的分离焦虑了。
前两天带着姑娘回婆家吃了一次午饭,宝贝已经快一个月没见到奶奶了。那些来吃饭的亲戚们,无论是舅妈还是姨妈,几乎每个人都想抱抱她,然而刚抱到手上,姑娘的视线一旦没有看到我,立马就嚎啕大哭。短短的1小时午饭时间,姑娘哭了4次,比在外婆家一天24小时哭的次数都多。嗲声嗲气,先瘪嘴然后眨巴眼睛,豆大颗泪珠就滚了下来,用时不到5秒。这是我第2次意识到,我的孩子并不像我之前以为的,是个爱笑爱闹不会认人谁带都可以的小“随便”。
她才6个月刚好。
-02-
心理学说,6个月之前的宝宝,对母亲天然有种“一体感”,认为自己是妈妈的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妈妈的情绪就是自己的情绪。而在6个月之后,随着她的成长,她逐渐认识到了一个真相:自己和妈妈并不是一体的,原来是会有分离这回事。
在喂养她的这半年,身边也有不少带宝宝的妈妈。有时候一起聊天,我很容易就觉察到了不对劲的地方:T妈的二宝2岁了,个子瘦小,每天对吃的特别感兴趣,无论是米饭面条之类的主食,还是瓜子花生之类的零食,但凡是吃的,只要她见到了,一定是要塞的嘴巴满满的,口袋里装的鼓鼓囊囊的,而且绝对不允许别人和她分享。每天午睡醒了之后都会哭闹不停,少则10分钟,多则半小时总是要的,而且必须要抱着她,不然她就哭的滚到地上去了,不管不顾;P妈的大宝快3岁了,小丫头机灵活泼,二胎妹妹才5个月。P妈出门玩,叮嘱老公把婴儿车放好,无意中说了句把女儿留在家里睡觉。大宝一脸惶恐:妈妈,你要把哪个女儿留在家里???
她们说起这些事的时候,一脸的漫不经心,甚至是觉得大宝问的问题好可爱。而我,在这句问话背后听到了一个小灵魂恐惧分离,害怕被抛弃的心声。如果不是有过被迫分离的事情,她们的内心怎么会如此惶恐,如此紧张和害怕失去?不得不学会乖巧,让妈妈能看在自己懂事可爱的份上带自己出去玩,而不是留在家里孤寂的等待父母的归来;学会抓取能抓住的一切,填满嘴巴和口袋,就像填满了曾经被丢下的那种空洞。睡醒了依然要闹,以此向父母证明“我很重要”,之前睡醒了之后没有看到父母的事情,是自己“记错了”……
孩子长大之后的样子,根本不用3岁才形成,在这一刻,已经慢慢形成了。TA的焦虑、失落、恐惧……都像一颗颗蒲公英的小种子,被父母不经意的种下来,在长大的过程中慢慢酝酿,根深蒂固。父母如果不细心留意,往往觉得孩子怎么突然之间变了……
-03-
当宝宝因为害怕分离而哭泣的时候,父母们为了让他们停止哭泣,往往会采取许多行为。要么威吓:“再哭就不喜欢你了!”,要么哄骗“宝宝哭就不乖了,要做个乖小孩,听话……”,要么诱骗“不哭就给你吃糖,哭了就没得吃……”又或者,实在是没耐心的父母选择揍一顿就好了。
这些招数不知道有多少父母中枪了?而有多少父母自己小时候也是被这么对待过?尽管我们通过学习,开始了解更多的科学育儿,然而你知道的也许更多的是“怎么科学喂养”、“小儿科学用药”、“小儿睡眠安抚”……诸如此类的可操作程序化的理论,而不是真正的“看到”孩子。
也许你要说“我要上班,没有空陪,不得不这样。”“我家里是老人带小孩,交给老人总是要他跟老人亲才行。”你当然有这么做的权利,只不过你需要接受的可能性包括:“隔代亲”、“心理上的留守儿童”等。在上一篇我们的文章《辱母杀人案的背后……》推送后,有几位妈妈的留言看的让人倍感心酸。
“孩子1岁的时候离开了我,被送去了我姑姑家带,2岁的时候回到了我的身边。现在他已经16岁了,可我们的亲子关系依然陌生,我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
“我从来没有和我宝宝分开过,但是他依然和我不亲近,反而跟爷爷奶奶更亲,搞得好像一个留守儿童似的……”
-04
曾经还有妈妈劝我:“你多让其他人抱抱她,她哭了不要理她,多试几次,习惯就好了……”我当然是拒绝的。我不知道说出这些话来的母亲是心有多大,她也未免太小看孩子对于伤害事件的记忆力和感知力了。毕竟时隔25年,我依然能记得5岁那年的一个夏天傍晚,父母离家干活未归,我一个人关好大门不敢开灯,抱着小板凳把自己围在大门后的角落里,蜷缩着低低的哭,一直哭到昏睡过去。而当我在咨询室回溯到这件事,即便闭着眼睛,那些可怕的虫鸣和无边的黑暗依然如此真实,仿若就在眼前,而我依然才5岁。
孩子的成长不会停留,也不会重播,在TA还小的时候,父母没有注重这些养育的细节,等到关系面临阻碍,再来化解就变得困难许多。毕竟创伤已经造成,而痕迹难以抹去。成年之后,他们对于情感的饥渴是你想象不到的程度。悲哀的是,走进咨询室的案主们许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他们每一声痛心疾首的呐喊背后都藏着一颗深深地渴求爱的心灵。那一刻,他们都是幼年的那个被分离、被抛弃的小孩。
没有一次次高质量的分离,你留给孩子的只会是一次次的伤害。叠加之后,孩子对于父母的回应会更冷漠。愿我们为人父母者,能多俯下身来,听一听这些小灵魂的呼声,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多给予一个拥抱,一个微笑。即便要分开,也要好好的告诉他/她,我们爱你,我们没有抛下你,我们在这里!
-end-
(文|海棠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