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喜欢这部电视,尽管有人说这部剧是对《欲望都市》的无耻模仿。可我觉得它属于我,属于我的梦想的一部分。在电视开播的时,我正沉浸在即将入学的苦闷中,我不知道哪来的勇气竟然放弃了的本科专业,报了一个看似辉煌实则无聊且前景暗淡的法学专业。因而当我看到一群貌似我们的女性在暧昧的倾诉中纠缠不已试图寻找一种解脱的时候我获得了一种隐秘的快乐。我喜欢毛纳,且清楚的意识到我和她之间不可逾越的距离,我甚至明白无误地意识到正是因为这种不可逾越,才使我充满幻想和企及的欲望。我终究是个平凡的女子,不具备游弋在各色男子之间的魅力资本,也不懂得如何平衡爱情与游戏的翘板,我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勾引或者魅惑那些好色的男子。因而我只能远远的望着他们的表演。
观众的角色虽然寂寞但是安全,你的隐私永远不会被窥视,却可以窥视别人的隐秘所在。这就是围观者的心理。心安理得的看着她们的生活。寂寞和抗拒寂寞是他们的存在方式。我喜欢这种抗争的无奈,喜欢陶春在迪厅的声嘶力竭,喜欢谭艾琳在雨夜的失声痛哭,喜欢毛纳在街上偶遇误以为早已回国实则玩弄感情的男子的惶然一笑。喜欢那英在腿受伤后无人可依赖的欲哭无泪。
饮食男女,食色性也,吃饱了就该谈恋爱了。所以很多人说爱情是最后的归宿。因为信仰没了。爱情就是信仰。终究,有心情恋爱的人还是幸福的。
于我而言,属于后知后觉的木讷之人,在少女怀春,少男钟情的青春期,我的发小们开始对男生们评头论足之时,我仍然懵懂于如何跳绳超过某某,执著于如何学会不跑调的唱好一首歌,纠结于我的白球鞋被我妈洗成了黄球鞋。丝毫没有关注和我开始逐渐呈现出诸多不同的男生。直到我的朋友W问我觉得我们班哪个男生最好,最希望和哪个男生同位,我一时茫然,而她所说的那个男生我深不以为然时,我才第一次审视我的男同学们。
很自然我觉得成绩好人也长得好看的L班长不错,算不上暗恋,因为班里很多女生都以他为白马王子,或者说男神。但众所周知,男神通常的标配是女神,或者日益开放的另一男神,但绝不会是平凡的我。
但当他面对我崇拜的眼神不屑一顾的飘忽而过时,确实也深深伤害了一个女孩对朦胧爱情的那一丁点儿神往。更要命的是,也不知是不是我不善于掩饰,似乎我对他的感情成了众所周知的秘密。男生拿此取笑我,女生们拿次打趣我。
感觉到颜面全无的我,走上了一条圣斗士的不归路。默默读书,一心求学的我,因为安静沉默反而收获了不少青睐,但一想起那个你也配喜欢我的鄙夷眼神,我就深感惶恐不安。对爱的抗拒,转换为阅读的乐趣。而阅读的结果就是张爱玲之于胡兰成低到尘埃里的爱所换来现世安稳的幻灭,杜拉斯那关于男人爱其饱经风霜容颜的自我催眠和男人都是男人都是难以忍受的对抗体验,波伏娃第二性绝不屈服于她人意志的宣言和她与萨特惊世骇俗的情感跷跷板游戏,还有等等不一而论的男女爱情的鞭辟入里的分析和揭示。其结果就是我没有办法全身心的投入恋爱之中。
我怕过于亲密失去自我,我怕不够独立失去控制,我怕欺骗,我怕背叛,我怕分离,我怕生死,我怕不纯粹,我怕不久远,我怕各种不可预期的可能。
可,在怕之余,我深深得痴迷于别人的爱情。电视里那些缠绵悱恻的爱,低吟浅唱的情,不管多么峰回路转得不靠谱,多么狗血戏剧得跌眼睛,我也看得津津有味,好似感同身受似得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所以,每当我深深绝望于爱情之稀缺,爱人之奢侈时,总要复习复习那些在红尘之中碰得头破血流,却依然无悔的爱情。
好想好想谈恋爱。这”想”字的背后有多少眼泪和不甘啊。
没有人想独善其身,孤独终老,还有很多人害怕所托非人,困兽相争。宁缺勿滥,绝不将就的勇气固然可嘉,但是对于缺乏爱情信仰,没有培养成恋爱能力的人而言,一句好想好想谈恋爱就足以使他们羡慕得想哭了。
尤其是,凌晨两点头疼欲裂的起床连喝杯水的力气都没有,环视四周却只有空气净化器的指示蓝灯幽幽亮着,顿时觉得那窸窸窣窣的响声还不如燥人的呼噜声时,心生的那点奢望。
也许我,也好想谈恋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