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练勤,曹怀宁心理咨询工作室专栏作者
1. 婆媳不和:生活理念差异引发矛盾
生娃后,与婆婆近距离的长期相处,让我和婆婆的关系开始走下坡路。
婆婆是保守的60后妇女,而我是典型的90后,不同的成长背景导致两人的生活理念相差巨大。婆媳两个经常因为生活理念尤其是育儿观念的差异争论不休。
譬如能不能喝米酒、宝宝可以穿多少、能不能喝草根汤.....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争吵的主题。争吵中,我不断用科学育儿观解释,可婆婆固执己见,仍旧要按老一套的方式,婆媳关系紧张。
于是产后两个月,我就带着孩子回到老公身边,当起全职妈妈,过起三口小家的生活。婆媳分开住,总算是缓和了一阵关系。
只不过当起了全职妈妈的我心有不甘,不想就此荒废了多年的学业,就在带娃之余兼职写作。可是老公总是在为生计奔波的忙碌之中,而我独自带娃疲惫劳累,加之想念孙子的婆婆每隔一段时间就催促“宝宝这么瘦了,快回来吧,奶奶带你玩、给你煮好吃的...。”
我以为婆婆终于想通了要帮忙带娃,于是带着娃兴冲冲的回到老家,一心想着回去就能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了。
殊不知,在婆婆眼里,带娃就是做好吃的,陪玩只是偶尔的事,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的主业应该由媳妇来做。
有时候我灵感突发,丢下孩子跑去码字,还没有等我把灵感写出来,就听到婆婆的狮吼:“不要玩电脑了,快来带宝宝!”
“我不是玩,我在做正事,写东西啊!”我不满的回应,试图反抗婆婆对我写作的影响。
可是反抗并没有起作用,只得到不断的质疑“写东西有什么用,能赚多少钱? 家务好好学,宝宝好好带!”
我不禁郁闷:“为啥总是要控制我呢,为啥媳妇就要做家务呢?媳妇就没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吗?”
尤其当老公也有空在家却不需要做任何家务,而我既要带娃又要写作还要时不时被叫去帮忙的时候,心理更加不平衡,我便认定了婆婆这是对我排斥,没有接纳我这个外来媳妇。
带着一肚子气的我,经常在妈妈群里吐槽婆媳关系。
某天,一位朋友私下里开解我:“你的婆婆太过固执,控制欲有点强确实不好,不过一家人之间总归是没有敌我矛盾,你不如换一个角度和方式去看待、去处理...”
换个角度?我纳闷,还是没有想通,直到朋友继续提醒:“以过去的方式去思考现在的问题,容易在看待问题和处理事务与关系上显得僵化。”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婆媳之间,我们各自都在用自己过去的观点来处理现在的遇到的关系问题。
婆婆局限于贤妻良母的思想观念,固执的以这个要求去改造我,而我一直不认同女人结婚后就要以家庭为主的观念,即使全职也不愿意完全履行家庭责任。
我和婆婆的生活理念相差巨大,却又各自都不体谅对方,还试图改变对方,又怎么可能不出问题呢?婆媳之间,最重要的一点原来是理解差异的存在,然后求同存异。
2. 追溯童年:理解观念的形成
婆婆年近六旬,思想观念要改变恐怕很难了,我只好先从改变自己入手。顽固的的观念往往来自幼时的成长经历,我开始追溯童年。
记忆中,似乎当我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奖状贴满家中正墙的时候,我的家人尤其是妈妈就在用减少我的家务量、甚至不用我帮忙做家务的方式来表达对我学业的支持和照顾——“你什么都不用做,好好读书就可以了。”。
众多姐妹之中,我因为成绩优异被寄予厚望,对自己也有了不小的期待,很享受不用做家务的特权。结婚后,我也把这种观念带入了婆家,期待婆婆能像我的妈妈一样用包揽家务的方式支持我。
因为怀孕生子的缘故、我的愿望在最初的一年多里如愿实现,婆婆以不用我操心家务的方式帮助我,让我仍旧可以专注的做自己的事情,婆媳关系无比融洽。
可当孩子出生、月子生活结束后,一切就开始改变,婆婆开始循循善诱的引导我做家务,见没有效果就开始不满甚至命令我,直到两人常常因为家务问题产生矛盾。
处在气急败坏情绪中的我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只看到了她身上的问题,一味的指责她变的充满控制欲、不支持我。全然没有意识到要及时更新观念——婆婆不是妈,各自有着完全不同的成长经历,我又怎么能要求她按照妈妈表达爱的方式来对待我呢?
此时老公与我说起婆婆年轻时候的故事,让我明白她根深蒂固的贤妻良母思想是怎么形成的。同时,老公也给婆婆做思想工作:“现在的阶段对我和她两个人都很重要,她没办法像你们以前一样完全就去做贤妻良母,毕竟读到硕士了...”我开始释然,卸下对婆婆的防御,不再一味拒绝婆婆的请求,开始配合婆婆做家务。
婆婆也开始理解我,当我再与她说起写文章的重要性时,她不再轻视和反对。忙碌的时候还会提议:“我背着孙子做家务,你忙吧。” 为了不让捣蛋的宝宝吵到我,婆婆还主动帮我关上房间门。
至此,婆媳关系终于回暖。
3. 更新观念:婆媳各有各的生活
当我以为和婆婆之间从此可以相安无事的时候, 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婆婆得到一块菜地,沉迷于种菜,可是菜地旁边就是吵闹的工地,没办法带着宝宝去干活,
于是,带娃的事情又落到了我身上。
没了自由时间的我既生气又纠结,因为不好意思因为自己孩子的事情要婆婆放弃自己的生活。婆婆去菜园时欢欢喜喜的神色我曾经那么熟悉,那是一个女人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会表露出来的开心。一如我那乡下死守着一亩三分地也不肯去城里跟孩子享福的妈妈。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很久之前看到的一个观点,大意是说每个人长大后都会面临与原有家庭的分离,面临与父母的界限划分问题。
我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作为孩子的我们长大成人后、父母就没有责任和义务继续为你付出,他们可以选择继续帮你、也可以选择过自己的生活。
这么看来,婆婆其实一直以来做的都很好。她是属于那种有自己生活的人,过好自己生活的时候也不曾忘记帮我们一把。之前我孕期在家养胎,独处异乡无人陪伴的时候她一边兼职发报纸赚外快,一边陪我聊天解闷。
那时候,她带着我走遍小城的街头巷尾,一边敬业的发报纸一边跟我讲她们以前的生活,那种成就感和喜悦感时常也感染到我,为我的烦躁孕期解闷不少。
月子里,她也确实为了照顾我们放下过一段时间的生活,等我恢复的好些,她又趁着晚上的时间重新过起自己的生活:打锣鼓、跳采茶舞。一如我那爱劳动的母亲,帮忙带娃的时候总要去地里忙活一下才觉得心安。
更新自己的观念,我终于学会了发自内心的理解婆婆:忙惯了的一辈,你让她们完全停下自己的事情,帮忙带娃她们反而会觉得太闲,尤其在我还没有正式上班的时候,她会觉得两个人带一个是对家庭人力的浪费。
从此,我与婆婆的相处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闷气和争吵的烟火味。
4. 成长型思维:洞察内在问题
意识到了我与婆婆关系问题的元凶,持续的改善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人的第一感往往都是无意识的,每次和婆婆出现矛盾,我都会第一时间生气指责难过,忘记用适合当前生活的新观念去看待。
就像科学家研究的那样:“人类的大脑十分懒惰,我们常常情不自禁地滑向更容易、更简单的选项。”及时满足,可以极地愉悦大脑,真正的痛苦与问题却会被忽略掉。
在与婆婆的一次次磨擦相处之中,我渐渐学会了延迟满足:一旦遇到问题,不再贪图生气和指责这个看似更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学着把感受和事实分离处理,看看有哪些是感受,哪些是事情。
一旦我又因为婆婆不帮忙带娃生气的时候,我就赶紧对自己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不得不面对家庭和工作的两难问题,很难过没人帮你分担养育的担子难过是可以接受的。不过再怎么难过这也是你自己的事情,跟婆婆木有关系,她也有自己的生活。”
我试着去探寻和洞察情绪背后存在的内在问题,发现让自己真正生气的深层次原因是我长久以来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人在工作中才能找到价值感,而家庭和工作、事业相冲突,难以平衡。
明白了点,我不再生婆婆的气,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平衡家庭和工作。
婆媳之间,想要和平相处,最重要的还是双方都要学会尊重生活理念带来的各种差异,相互尊重,不过分求同,允许各自以自己习惯的方式生活。
或许以后我与婆婆一起相处还是会有磨擦,那又怎么样呢?不同成长背景的人一起相处本来容易产生磨擦,这是普通的生活问题,不必升级为排斥不接纳的层面。我最需要做的是在一次次的磨擦中,不断改善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
生活给予的问题或危机,只要我们能透过问题看到内在的不足,克服惰性,延迟满足,用成长的思维去看待和改善,危机就会变为成长的契机!
作者简介:练勤,自由撰稿人,曹怀宁心理工作室专栏作者,半职主妇,心理学爱好者,爱听故事爱写故事,如果你是有故事的人,不妨来骚扰哦。
本文授权转载自好心情精神心理平台(ID: haox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