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灯夜话26之曲周纪事
题记:
曲周之史,源远流长。在这个曲周人梦想成长之地,无论到哪里,她都是你心中的那一束光,一个难以忘怀,日牵夜挂的地方。
学生不才, 笨嘴拙腮,偶有想法,便查史阅志,铺纸研墨,啰里啰唆。以此勾勒轮廓,借此抛砖引玉。或引个兴趣,或解个乡愁。若能有人深入研究,把古县曲周之历史、之人文、之精神发扬光大,则甚幸矣。此文借得诸家研究,恕不一一例举,在此鞠躬谢过。
(一)
啸父补履曲周市
破釜沉舟在巨桥
曲周也是千年古县。据《曲周县志》载,曲周县所辖区域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聚落。
最早有“曲周”之名,是在上古的夏朝时期。大禹治水人人皆知,那大禹自此名声大振,在朝臣与百姓中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威望,舜帝慧眼识英雄,根据“禅让”制让大禹做了继承人。大禹在位时,曾经将天下分为九州,于是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名词(也有黄帝始创“九州”之说)。曲周之地属九州之一的冀州。大禹死后,本应按照禅让制由大禹选定的伯益继承,但他的儿子启起兵造反,在与伯益争夺权位的斗争中获胜,杀死了伯益。启的即位,打破了禅让制,成了历史上王位世袭继承制的开端。也就是由海选传位给能人“公天下”,变成了只传位给自家人的“家天下”。启在位期间,完成了夏朝的建立。在夏朝有“曲周市”之名的记载。西汉刘项撰的《列仙传》中有一个故事叫“啸父补履”。说的是啸父和兄长二人为孤儿,受邻里接济,吃百家饭长大,因此常存报恩之心。一日,天降暴雨大水淹村,兄弟二人奋不顾身抗洪抢险,救人无数。忽然啸父之兄被倒塌房梁砸晕,啸父和众乡亲赶忙将其救出,久呼不醒。正当众人正不知所措时,不知从何处走来一位白髯长者,手拿树枝在其兄之首部划圈念咒,竟瞬间而醒。白髯长者又让啸父爬树登高,以观有无被洪水围困者。啸父上而不得法,长者递履,穿而身轻如燕,几步便登了上去。但见景色奇幻,如入仙境。鹤鸣薄雾,淡飘异香。奇珍异草,从未见过。啸父留恋仙境,但思返还履,便要下树。长者说已无还处,你就下凡补履,权当偿还吧。下得树来,哪有洪水泛滥,果然物事全非。急急寻得一啸姓,问而不知,翻得族谱,方说其九世祖上有曰“啸父”者,果然已过几百年。啸父尊得神意,随在曲周市为人补履,丝毫不取。“曲周”之名始有记载。市为集,履为鞋。啸父义务补履数十载,世人由童变老,而又有童,但啸父容颜无改,仍为后生,世人称奇。后啸父积得功德,便借火升天,入仙而去。“曲周市”可谓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市场”。有人说此“曲周”即今曲周,却听无妨,但是无考。
时间又慢慢到了商朝。殷商时期曲周有古地名称“巨桥”,在今曲周县城东北四十里。是说因了一座横亘古漳河(也有人说是在古黄河)上的桥梁,古时黄、漳二河皆在古曲周之地肆意奔流。古漳河阔而深,依彼时技术,架巨桥是难以上青天的。又有人说是棵参天古树,倒卧河上而得巨桥之名,“古横漳河东岸,旧有大梁横水”,故有巨桥之称,并在桥两端建有邸阁。商时,殷纣王厚赋税而“盈巨桥之粟”。武王伐纣便占领了这里,并发巨桥之粟以赈殷之饥民。《史记殷本记》载:“纣时,大其邑自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为游乐之所,而巨桥仓乃其聚敛之所也”。可见不管怎么说,“巨桥”之名是有的,它既是一座早期的城邑,又是一座大粮仓,当属殷商时期的国家储备粮仓也。
至春秋时,曲周为晋国曲梁之地。曲梁始见于《左氏传》,“曲”字意为弯曲,“梁”字本意为水堤,因洺水环绕,堤围其周得名。古之洺水也多次改道,曾数次与曲周境内的滏阳河或漳河合流。而古之曲周因位于古曲梁之边陲,故名曲周。那时的“曲周”非一县之大,只是前文称为“巨桥”的一个小地名,且远在邱县的古城营。这便是公认的曲周地名之由来。其战国属赵。秦属邯郸郡。汉初置曲周县。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即其称帝的第二年,封开国功臣郦商为曲周侯,方将“曲周”升格为一个有所下辖的地域之名。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废曲周侯国,改置曲周县,属广平国。
当时的曲周县域,和如今大不同,曲周县治,也非此地,仍在今天邱县的古城营村(即巨桥之地),管辖之地也于今大相径庭。因此,有一说曲周之名缘于滏阳河,因滏阳河从县城西南而来,绕至东侧向北而行,县城座于滏水环抱,水旋而周,故称曲周,此谓文人之雅兴,虽有志记(明朝嘉靖四十年即1561年《曲周县志》记载“以曲周名邑者,谓邑在河曲,水旋而周”),但不足考。原因也就在于曲周之名始于两千多年前,而滏阳河怀抱的曲周县城,是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才迁建到今址的。期间相隔一千多年,古人怎知千年之后县治能搬到“滏水怀抱”呢。
邯郸是成语之乡,但其中只有半个成语出处在曲周,确切地说是古曲周。这就是“破釜沉舟”,来自巨鹿之战。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继位,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项梁和项羽叔侄闻之大喜,认为时机已到,遂起兵反秦。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击败陈胜,又乘着项梁得胜后骄傲自满,偷袭定陶,杀死了项梁。其胜而骄,自认楚军元气大伤,于是把项羽他们撇开不管,带领大军北渡黄河,攻打当时自称赵王的赵歇,并围攻于巨鹿(今鸡泽、曲周北及平乡一带)。赵军被困,四处求救,燕齐两国援军惶惶而来,惧而远扎。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休养生息几个月的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兵救赵。楚军行至安阳(今山东省曹县东)的时候,懦弱的宋义停留四十余天不进,每天在大帐中饮酒作乐,项羽规劝无效,大吼:“我要借头发令!”即在军帐中击杀宋义,自作上将军(后获楚怀王任封)。他率军士烧掉营房,砸坏锅灶(即破釜),只持三日粮,行一百五十余里,直奔南曲(今邱县南营),亲率军士北渡漳水。在今邱县的古城营村一带登岸之后,又下令捣沉所有渡船(即沉舟)。集国仇家恨于一身的项羽带领楚军以一当十,以十当百,越斗越猛,如有神助,竟九战九胜,直杀得山摇地动,大破秦军。楚军终于以少胜多,杀死了秦将苏角,俘虏了王离,数日后又受降了走投无路的章邯。这一战击败了秦军的主力,使项羽军威大振,英名远扬,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础。明朝学者茅坤认为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在一幅著名的对联(作者待考,一说胡寄垣,一说金正希,一说蒲松龄),将项羽的破釜沉舟与勾践的卧薪尝胆并列,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但历史仿佛给项羽开了个玩笑。项羽当时怎知,此助他成功之地,又成为助刘邦击败他的将军的封地。也即项羽渡水沉舟之地,成为郦商封侯之所。彼时,项羽刘邦虽有不睦,但皆为倒秦。并相约谁先攻进咸阳谁就称王。秦二世三年,,胡亥被赵高的心腹阎乐逼迫自杀于望夷宫。公元前206年的十月,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没人看得起的刘邦攻进了关中,但并未称王,并约法三章,深得民心。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刘邦进得关中秋毫无犯,项羽入了咸阳却火烧阿房宫(今科学家考古发掘证实项羽火烧的是秦咸阳宫)。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分封参与起兵灭秦诸侯,立刘邦为汉王。项羽设了鸿门宴,或许是不想杀,让自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刘邦借“出恭”而逃。当时刘邦虽胸怀大略,但兵力太弱,便在自己的封地上苦心经营。时机成熟之后,楚汉战争爆发。“宜将剩勇追穷寇”,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当时郦商也是独立部队起兵,后带四千人归附刘邦。在灭秦之战中,郦商“别定汉中及蜀”,为后来刘邦封王打下物质基础,可谓劳苦功高。刘邦多次给郦商封爵位、任高官、奖食邑,后郦商又以梁国相国的职位跟随刘邦与项羽作战达两年三个月,至公元前202年,不肯过江东的项羽乌江自刎。郦商虽战功卓著,并成为刘邦手下的重要人物,但或因其辞掉了些封赏,或因与老大曾出现过矛盾,最终被刘邦拿掉了其它封赏,只给封了个曲周侯,食邑五千一百户。也是一世英雄,却以黯淡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