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说到中国历代帝王的建都之事,古人多会从三皇五帝开始算起。但是,三皇五帝的时代,过于遥远,文字不详,故而,他们的建都之处,相关地名也多错讹难明。另外,远古传说中,三皇五帝建都之地,或者二次、三次迁徙,所以,他们的都城,往往会有两个、或者三个不同的地点或地名。
三代之下,中国各代帝王的建都之地,似乎容易知晓,但是,其都城所在之处的地名又因古今变化而文字书写和叫法不同,结果,书籍资料的相关记载,常常会相互矛盾。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就连苏东坡这么博学多才的人,也曾出现过曹魏定都邺城(实则洛阳)的失误。
明人郎锳经过考证整理,在《七修类稿》卷二《历代帝王建都》中,对中国历代帝王建都的情况进行了清楚的说明。
这里,就根据郎锳所记,详述历代帝王建都之地如下。
一、太昊伏羲氏
太昊伏羲氏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即明代的河南开封陈州;明代时,此地有伏羲陵寝存留。
二、炎帝神农氏
炎帝神农氏建都于陈,同上。
又有人说,神农氏建都于曲阜(今山东曲阜市辖内)。
据《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载:
“神农氏都陈,而别营于曲阜。”
由此可知,曲阜或为神农氏的第二个都城;此地即明代的山东兖州府曲阜县。
三、黄帝轩辕氏
黄帝轩辕氏建都于涿鹿(今河北涿鹿县辖内),即明代的顺天府涿州。
《括地志》云:
“涿鹿故城在妫州。”
也就是明代的朵颜之地。
四、少昊金天氏
少昊金天氏建都于曲阜,同上。
五、颛顼高阳氏
颛顼高阳氏建都于帝邱(今河南濮阳辖内),即明代的山东濮州;明代人说,旧有的颛顼陵寝墓碑尚存。
六、帝喾高辛氏
帝喾高辛氏建都于亳(今河南偃师辖内),即明代的河南偃师县。
七、帝尧陶唐氏
帝尧陶唐氏建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辖内),即明代的山西平阳府;明代时,其地有唐城。
八、帝舜有虞氏
帝舜有虞氏建都于蒲坂(今山西永济辖内),即明代的山西平阳府蒲州;明代时,其地有虞舜庙留存。
八、夏朝
夏朝禹王建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辖内),即明代山西平阳府夏县。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八《哀公六年,尽十一年》云:
“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
平阳、蒲坂、安邑三都,相距各二百里,全在冀州,大约就是所谓的“九州之冀”吧。
《括地志》曰:
“自禹至太康,与唐虞皆不易都。”
《汲冢书》曰:
“禹都阳城。”
《汉书 颜师古注》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有:
“师古曰‘阳翟本禹所受封耳。’”
九、商朝
商朝建都于亳,同上。后至商王盘庚之世,迁都,其地也称之为亳。
商代都城,相传,共有三亳,即南亳、北亳、西亳:南亳在今河南省商丘辖内,北亳在今山东曹县辖内,西亳在今河南偃师辖内。又另有一说,有东亳(今河南荥阳辖内)而无北亳。
《尚书·商书·盘庚上》曰:
“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也就是说,商朝自成汤至盘庚,都城总共迁徙了五次。
祖乙迁都至景(邢,一作耿,其地主要有三说:今山西河津辖内;今河南温县辖内;今河北邢台辖内);至盘庚复迁都于亳。
十、周朝
周朝建都于丰(亦作酆,即丰京)、镐(即镐京,丰、镐均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辖内),即明朝的陕西西安府长安县关中。
南宋王应麟《玉海》:
“徐广曰:‘丰、镐相去二十五里,皆在长安南。’”
《诗经· 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有声》:
“既伐于崇,作邑于丰。……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
又有说,周朝建都于洛阳。洛阳,即明朝的河南府洛阳县。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所谓“周公葬毕”,毕在镐东南杜中。”
周朝是在周平王时,也就是东周才迁都于洛邑(一作雒邑,今河南洛阳辖内)的。
《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十八年)》:
“夏,成周宣谢灾。成周者何?东周也。”
周成王既卜之后,营造洛邑,建设明堂,朝会诸侯,又复还丰镐,大约是因为洛邑居于中土,故称之为京师。
十一、秦朝
秦朝建都于咸阳(今陕西咸阳辖内),即明代的陕西西安府咸阳县;明代时,古迹阿房官、长信宫全都在此地。
十二、汉朝
西汉开始建都于洛阳,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用娄敬之说,迁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辖内)。
东汉建都于洛阳,同上。
十三、三国
曹魏建都于洛阳。
很多资料对曹魏的都城记载多不同,有说长安,谯、许昌、邺等地。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十《浊漳水、清漳水》云:
“魏因汉祚,复都洛阳,以谯为先人本国,许昌为汉之所居,长安为西京之遗迹,邺为王业之本基,故号五都也。”
孙吴最初居于镇江,后建都武昌(今湖北武汉辖内),即明朝的湖广武昌府;后来,又迁都于建业(今江苏南京辖内),即明代的南京应天府。
蜀汉建都于成都(今四川成都辖内),即明代的四川成都府。
十四、晋朝
西晋建都于洛阳,同上。
东晋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辖内),晋元帝东渡之后,因为避晋愍帝(司马邺)的讳,改建业为建康,同上。
十五、南北朝
南朝刘宋建都于建康,同上。
南朝南齐建都于建康,同上。
南朝萧梁建都于建康,同上。
南朝南陈建都于建康,同上。
北朝元魏最初居于云中(今山西大同辖内),即明代的山西大同府怀仁县;后迁都于洛阳。
北朝东魏建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辖内),即明代的河南彰德府,以洛阳为陪都。
北朝西魏建都于长安,也就是在关中。
北朝北齐建都于邺,同上。
北朝北周建都于长安。
十六、隋朝
隋朝开始建都于长安,因为长安城狭小、饮用水有咸味,于是,隋帝便与苏威,高颎共同商议,将都城由原地向城北迁移三十里至龙首山建都;后来,隋炀帝经常徙移,都于洛阳,全是因为巡幸的缘故。
十七、唐朝
唐朝建都于长安。
十八、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实行两京制:东都汴(今河南开封辖内),西都洛阳。
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建都于洛阳。
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亦称石晋),初定都洛阳,后都汴,同上。
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汉,建都于汴。
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建都于汴。
五代十国时期的前蜀都成都,后蜀都成都,南吴东都江都府、西都金陵府,南唐都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辖内)、南昌府(今江西南昌辖内),吴越都杭州(西府),闽都长乐府(福建福州)、建州(福建建瓯),楚都潭州(今湖南长沙辖内),南汉都兴王府(今广东广州)、南平(荆南)都荆州、北汉都晋阳(今山西太原)。
十九、宋朝
宋朝建都于汴。
南宋建都于临安(今浙江杭州辖内),即明代的浙江杭州府。
二十、元朝
元朝建都于大都(今北京辖内),即明代的北京顺天府;其间,还会不时回到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辖内),也就是明代的宣府之外。
二十一、明朝
明朝建都于建康;明成祖(朱棣)永乐(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间,迁都于燕京,即明代的北京。
二十二、清朝
满清从后金开始,先后都于赫图阿拉(兴京)、辽阳(东京城)、沈阳(盛京);清兵入关后,定都于北京。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