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是近年来的热门词汇,于我却是比较艰难的践行。《断舍离》是近几年以来一直热销的书,可我一直未完整读过。最近诵读完日本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对她的“立足当下自我,践行新陈代谢式美学思维”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
|放手一个无用之物,就腾出一点空间。
|处理一件多余之物,就减少一份负担。
|减少一次浪费,就恢复一份精气神。
|然后,翻开人生新篇章。
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人们之所以无法放手的原因。“不收拾”的深层原因是顽固的“物质轴”思维。当我们面对“物质”时,不是从“这个东西需不需要”的角度,而是往往下意识地从“这个东西能不能用?”的角度——以物质资料为基准轴的观点来进行取舍和判断。这就导致:如果这个东西还能用(或者即使不能用),我们就在“暂且”“好不容易”的心理暗示下,把这个东西留在身边。
断舍离注重“空间”,即以空间为主题核心的思维方式——空间轴。为确保空间的干净整洁,而将物品量尽可能地缩减成最适合的量。
断舍离要有意识地去除自责的情绪,坦然倾听内心的声音,自觉将断舍离实践进行下去。
“无法放手”的三类人,逃避现实型,执著过往型和忧虑未来型。
第二部分,断舍离的工作机制。分为八个技巧、五个收纳指南。
观念上的断舍离包括三个技巧,分别是:认识现状,停止自我否定,描绘家的具体构想。
杂物上的断舍离包括五个技巧,分别是:拿出杂物,俯瞰;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
五个收纳指南分别是:
1、“三分法”,即大分类,中分类、小分类。
2、“7、5、1法”。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占7成,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占5成,
“展示性的收纳空间”占1成。
3、“1out 1 in 法”。
即“处理一个,收纳一个”的原则。
4、“one touch法”。
即打开门——拿出来(放回去),简单快速。
5、“自立 •自由 •自在法”。
在收纳杂物时要有“立”意识,要有“选择自由”,自在有“随心所欲”意识。
作者强调,进行断舍离实践时,从切实能出成绩的小地方着手;有心无力时,先找“出口”。并对衣柜、厨房、冰箱、书架、厕所等等地方进行具体的断舍离指导。
第三部分,断舍离改变人生。
断舍离来自“断行•舍行•离行”的瑜伽修行哲学,并非是书本知识,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到的哲学,这门哲学可以让人学会摆脱执念、执着。摆脱过剩执念,减轻心灵负担。东西是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是“具象化的形态”和“抽象化的情感”的综合体。
|想获得知识,请每天增加。
|想获得智慧,请每天减少。
|别忘了,知识通过行动转化成智慧。
|知识—在求知欲基础上集合的显性意识信息。
|智慧—体验性理解形成的直达潜意识的深刻智能。
通过断舍离,提高选择•决断的精度和行动速度,清除闭塞感。断舍离,是人生新陈代谢的催化剂。
第四部分,断舍离,怡然生活。
没有“出”,则难获自在。只进不出的空间,会让我们的生活停滞不前。除了杂物,“排出”的“出”对感情生活也很重要。通过断舍离,获得主体性的生活方式。
金句 德国歌德:“人最大的罪过就是不快活”。
不管自己多介意别人的东西,也不要随意地处置。
人的烦恼大部分来自人际关系的问题,这些烦恼绝大部分是源于“单方面的期待过高”—过多地给对方施加自己的价值观。
遵守三大原则
•活在当下
•结果反馈到自身
•给予
不断地深入断舍离,找回自由呼吸的美好空间,怡然自得地享受人生。
读完本书,深刻认识到断舍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有实践的长期性,希望自己不断实践,反复阅读本书,对断舍离不断深入,促进生活和生命的新陈代谢,收获自在、怡然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