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山镇中心小学 陈丽华
~1~
去年的一个早晨,学生杨杨的妈妈打来电话,说是昨晚听孩子讲老师在班里统计家庭住址,估计小升初,开始择校了。因为孩子写的家庭住址不属于城内公立初中的招生范围,特别担心。杨杨妈的心情我是能理解的。
在我们这个不大的小城内,只有一所公立初中,且只对城区招生。这就难为了像杨杨这样小学阶段在城区借读的学生,若想留在城区读初中,将只能选择学费颇为昂贵的两所私立初中。杨杨妈妈在电话里向我透露,家里有在教育部门供职的亲戚,答应帮忙解决杨杨上公办初中的事。有亲戚帮忙,自然是好事!天下父母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最好的教育!
挂了杨杨妈的电话,我也想到了女儿的几次择班经历。
~2~
女儿在我们单位读的小学,单位有潜规则,教师子女可以自由择班。当学校教导处公布完一年级任课老师后,我仔细权衡,选择了两个责任心超强的优秀教师。此后,女儿一直在这两位老师的悉心教育下完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习。因为两位老师的关爱与培养,女儿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发展,几岁的小人吹拉弹唱、琴棋书画还都能露上一手。
女儿升初中那年,我也卷进了择校大军。那时城区有两所公立中学,校史最短的那所中学因为升学率高,倍受家长亲睐。当年那所中学每年只招150名新生,150名新生通过摇号录取。摇中的可以高枕无忧,没摇到的就闹心了!我当时就是这150名之外的学生家长,为了孩子,我也开始了四处托人,不过好在,这所中学的领导以前曾在我们单位任职,是个热心人,第一次找他就没有推辞。所以尽管费了些周折,孩子总归是按我的意愿跨入了理想中学的校门。人心是难以满足的。接到学校录取通知书后,还没缓一口气,又听同届的学生家长议论师资配备的事。说是有一个老师带过的班升学率特别高,她们的口气是挤进学校不算,还要把孩子挤进这个班才放心。挤就挤吧,我又开始琢磨怎么去接近这个老师。真的很幸运!她们嘴里夸的这个老师竟然是我曾经的同事,虽然只在一个学校待过一年,见面以后还是倍感亲切的。老同事应许了,我悬在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这时暑假也快接近尾声,想我那个暑假也就耗在“择校”、“择班”这两桩事上了。
本来想着经过这一个暑假的折腾,孩子应该能顺利地在这位老同事的教育下读完初中。哪知人算不如天算!首先是整个初一阶段,女儿班学生数达一百零六人,教室里拥挤不堪。教室里的第一排座位与黑板只有可怜的二尺间距(没有讲桌)。女儿就坐在第一排靠墙的座位,小家伙天天向我抱怨看不清黑板,我总是对女儿说:“班上学生多,要克服的。”可是当我再一次接女儿,走进女儿的教室,坐在女儿的座位上,试着只能昂着头,侧着脸去看黑板时,我鼓励女儿大胆地向老师发出诉求。第二天女儿去了老师办公室,说:“老师,我每天都成15度角看你画图!”老师笑,也就是那个下午,女儿换座位了,调到了第四排。
~3~
一个班有强大的师资配备,女儿又当着小班长,我绷紧的脑神经终于可以松懈一下了。可是就在初一的那个暑假,城区搞区划调整,将两所公办中学合并为了一所中学,这就意味着所有学生将重新分班。这时许多学生家长开始托熟人,想再一次择班。女儿原来的任课老师,也打电话给我,让我找找人,看能否以城关教师子女的身份让女儿留在以前的班级。不能说我没有找人,我找了,但是反馈给我的消息是——很难!那时,玥爸被政府派去江浙驻点招商,我一人在家,上班、接送孩子、买菜做饭、做不完的家务,感觉自己实在是太累!玥爸在电话里安慰我:“别找人了,顺其自然,学不学,关键还是要看自家孩子。多数老师还是有责任感的,别太着急!”信了玥爸,我真的放宽了心态。女儿最终也如我所料没有留在以前的班级,去了钟老师班。
记得那天是八月的最后一天,女儿背着书包到新学校看分班结果,然后在校门口的小书店打电话给我,说分班结果已经张榜公布,新的班主任是钟老师。我让她转告钟老师,爸爸妈妈因为工作,实在抽不出时间来报名,叮嘱她要了钟老师的手机号。那天晚上,我打了钟老师的电话,想去他家坐坐,钟老师在电话里很随和,一再谢绝,还谦和地说女儿名气颇大(2011年女儿参加了第六届全国少代会),分班后看到花名册上有女儿,顿感压力很大,也一再表示,他会尽力和新班的家长们共同努力。从初二到初三两个学年度,钟老师真的做到了。在他不断的鼓励和鞭策下,女儿从进班时的班级第九名到班级前三名再到年级第二名,继而在初三阶段的调研考试中一跃为全县第二名。女儿进高中后,钟老师还时常打来电话询问女儿的学习情况,我和玥爸也一直对钟老师心存感激!
~4~
中考后,女儿如愿进入了县城唯一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同时又因为出色的中考成绩,享受了自由“择班”。初进校时,随了女儿的心愿,选择了理科班。学末结束,正赶上高中分科,有校领导找到我们,建议给女儿学文科,并同意再一次自主择班。于是女儿很轻松地进入了理想中的文科班,做了郑老师的学生。郑老师与我和玥爸年纪相仿,是一位有思想、有梦想的好老师,每次遇见我们总能像朋友一样推心置腹地交谈。三年的不懈努力,女儿最终以全省96名的成绩开启了她的大学生活。
一路走过,回想孩子的教育经历,深有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