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生经》里有个故事,说有一个农夫,一辈子靠种地吃饭,特别钟爱自己的锄头。后来有一天,他突然感受到人生的空虚与无聊,就把锄头藏了起来,出家了。
出家后,他虽然精勤苦修,但就是难以忘怀那把锄头。这种念想越来越强烈,以至于不能安心修行,他只好还俗了。还俗以后,和锄头陪伴了一阵子,又觉得还是出家好。就这样反反复复好几次,他终于觉得,他要对这把锄头有所行动了。
于是,他拿着锄头来到河边,闭上眼睛,把锄头在头顶挥舞三圈,扔进身后的河里。顿时他没有了牵挂,很快就证得阿罗汉果。
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意义的故事。对修行人来说,我们平素的施舍、放生、持戒,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减低、直至打消心中的各种欲念。
一般来说,见到乞丐,拿出一元硬币施舍,这个最容易做到。待要拿一百块钱去放生,一些人就要考虑一下了。所以,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四无量心,虽然每天都要念上一到几遍,但真正要做到是极难的。
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些话,是我们常挂在嘴边,但大多是用来宽慰别人的。于我们自己,恐怕几百块的小损失都会懊丧半天。好端端的,谁愿意割自己的肉呢?《儒林外史》里严监生临死还要伸出一根手指,示意减去一根灯芯。这个极端吝啬的例子,被一代代的语文课嘲笑。可是,我们和他的区别,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能舍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最终目标是修成正果。如果能放得下,无有贪着心,即便富可敌国,也可以证悟菩提。如果放不下,即便穷的只剩下一把锄头,也能成为妨碍修行的魔障。
我们每个人,都积了无数劫的业背在身上。所以,人心极深,不把自己逼到绝境,很难看到真实的自我。而真实的自我不现身,你就不能彻底斩断烦恼。所以,释迦贵为王子,能一朝舍去,这种极限落差,非常人能跳跃。故其愿心能使大地震动,终于成就佛陀的伟大事业。
而对于机浅根钝的众生,即便你有能舍的心,可以舍弃万贯家产,但内心若有一丝爱着,也终难成就。
就像寺庙里的僧侣,能出家堪称大壮举,非大丈夫不可为。但也可能因贪爱一部佛经,一串念珠,而难以超拔,其痛苦比世间凡夫犹甚。地狱门前僧道多,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就拿我自己来说,也曾动过出离之念,但立即就会想到自己的几架书。书是我的软肋。到现在,几十年间发生的与书有关的事,何处买的书,在哪丢了一本书,谁借了我的哪本书没还,我都记得。天天盘算着临死前能不能读完这些书。这么大的贪着心,还能修炼成佛?下辈子肯定托生为一只蠹虫,又不知几世几劫才能回转人身。
如此一想,顿起大怖畏心。谁说爱书就是风雅事?世间万物,皆不可贪执,即便高贵如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