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珠奶茶,是突然热起来的吗
早上在上班路上,发现之前的眼镜店变成了珍珠奶茶店。只我看到的,这是今年附近开的第四家了。
如果稍微关心一点日系的微博,也能看到日本珍珠奶茶的各种梗也是玩得溜溜的。
比如在透明塑料杯上涂黑点,或者贴黑色圆贴纸来模仿珍珠奶茶什么的。
珍珠奶茶,今年真的很热很火,也许是顶点,也许还在继续爬坡中。
一切看起来好似很突然。
想起六年前,chatime在读书的城市开了他们在日本的第一家奶茶店。
门庭奚落,店面很大却总是没几个客人。
当时的我以为,这个生意看来行不通啊。
虽然那家店现在已经闭店了,可chatime今天在东京却是枝繁叶茂,和其他奶茶品牌一样,门庭若市。
还好他们没放弃,也或许他们自己就是热度的推手之一。
我在想,其实今天珍珠奶茶的成功,正是那个时候的奶茶商一步步培育市场,试错后才得来的。
没什么不明不白的成功。
一个产品,有它的出生,成长期,成熟期,衰落期。都是白纸黑字的规律。
能茁壮成长,倒也是幸运的。
- 由杭州女童失踪,想到一点影响自杀(心中)的社会因素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4238993
9岁留守女童被租客带走下落不明,租客已自杀的新闻为今天讨论热度最高。
我也看了好一会,因为这个事情里面匪夷所思的地方太多了。
暂且不做侦探,不讨论事件本身,又看到这样的新闻,感慨最近这样的事情是不是有点多。
【心中】这个词在日语里是殉情,一起自杀的意思。
比如【一家心中】的意思是一家人一同自杀,【亲子心中】等等这样的词汇。
这方面的研究,日本非常丰富。著作论文很多。而且衍生出很多其他研究,比如暴力相关的探讨。
关于自杀本身的研究就更多了,早在19世纪涂尔干就写了著名的《自杀论》。
反对仅从个体的角度来解释自杀,探讨了自杀的构造,影响自杀的社会因素。
说回心中,自己最早接触这个词也是在本科的日语课本里。
大概听过很多,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负债破产的人,举家开车到富士山深处一家自杀的故事。
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里也有这样一个故事,
破产后,少年的父母带他连夜跑路,在车上,少年隐约感到不安,
趁着上厕所,一瞬间他直觉得选择不再相信父母,飞奔逃离。
后来真的读到一篇夫妻心中的新闻。从此他隐姓埋名成为孤儿,与生死未卜的父母,终生未复见。
国内改编的电影里好像改成了父母车祸,真真儿是把这复杂人性的刻画与绝望的精髓给抛却了。
所以可以说在我的印象里,“心中”是日本人做的事情。
但在最近国内的新闻里,好像越来越多。
18年有个网名叫菲妥妥_穆修修年轻姑娘在微博发遗书,一家先是在海南自杀,被救后又去了湖南自杀。
19年有南京一家人出去旅游,去时5人,回来只剩一人这样的新闻。
这两天,又有这个9岁女童失踪,一对自杀的中年情侣的新闻。
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大胆推想,原来,“心中”并不是日本人的专利。
是社会发展某个时期的现象。
消费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发展,影响了自杀。
经济泡沫带来膨胀的物欲与消费主义,
向好的经济信号,乐观的期待,使得个人财务不再趋于保守,债务问题逐渐显现。
城市化与个人意识崛起与普及,也同时赋予了个人更多的思考(痛苦)以及自我决定的权利。
再加之本土zj与封建残余的影响等等。
但愿这样的新闻能越来越少。
免责得声明一句,变量很多,没有调查归纳也没有云词,都是些相对感性的想法和大话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