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该给新的一年做计划的时候了。但凡有过做计划经历的人都知道,计划写起来很容易,但计划做完之后,能不能实现则是另外一回事。于是,很多人开始把关注点转向“如何才能更好地将计划一一实现”。有人甚至抓住这个“痛点”,花费大量笔墨来教大家如何实现计划。
关于计划,我的观点却恰恰相反:我们完全不用太把计划,特别是长期计划,当一回事,更不用执着于完成计划,因为计划只不过是对未来的猜想罢了,而这些猜想大部分是不准确的。
我们为何如此热衷于计划
人类对于计划似乎有种与生俱来的热情,然而大多数人未能意识到的是,这种热情的另一面其实是对不确定性以及未知的恐惧。我们之所以热衷于计划,是因为计划能给人一种对未来的掌控感,但是这种掌控感仅仅只是一种假象,因为宇宙的本质就是变化,而未来也永远是未知的。计划本身是有一定意义的,它是我们根据当前已有信息对未来可以做出的最准确的假设,并能给我们的当下提供行动方向,但如果我们误解了计划的本质,把它当作行动指导,严格去执行的话,就会因为缺乏灵活变通的能力而失去机会。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因为高科技的推动,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而整个世界也因为高度紧密的连结而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不可琢磨,这样的结果就是,计划的意义也在变得越来越小,并且,越长的计划,对于未来的猜测就越不准,也就越没有意义。
那么,计划还有必要做么?当然有必要,因为不管未来有多不确定,在此次此刻,我们依然需要计划来提供必要的方向感,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计划只不过是对未来的猜想罢了,它不是用来执行的,而是用来调整的,它就像某个科学假说一般,等待着被证伪,等待着被修改。
然而,放弃对计划的执着并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其实,我们真正想要的并不是更好的计划,而是对抗未来不确定性的方式。从人类心智出现的那一刻开始,对于未知的恐惧就一直笼罩着人类的心灵,而人类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所做出的很多努力,不管是宗教,还是哲学,或是自然科学,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世界的规律,从而减少未知带来的恐惧感。
但无论如何努力,人类都无法消除不确定性,原因在于,就像概率只有在统计数量足够多的时候才有意义,规律也只有在时间轴放得足够大的时候才会体现,对于短时间内出现的事件来说,它们就是没有规律的随机现象。这就好比,我们知道骰子每面出现的概率是1/6,但这并不能帮助我们判断下一次掷骰子时哪一面会朝上,我们也都知道经济会有周期性的波动,然而就算最顶级的经济学家也无法准确预测经济周期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因此,解决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做更好的计划,更不在于消除不确定性,而在于通过提高对变化的命感度,加强自己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来适应这种不确定性,甚至从中获益。
反脆弱:从不确定中获益
我觉得没有什么能够比生命的进化过程更好地展示种适应性。生命从最初出现到现在已经有36亿年的时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地球经历了无法想象的动荡与磨难:大陆到处移动,以不顾一切的速度相撞,海洋出现又消失,陨石时不时地撞击地球,火山不断地爆发,厚厚的冰层经常将地球覆盖。在这种变化无常,甚至可以说极端恶劣的环境中,生命得以延续和昌盛,不得不说是一种奇迹。
生命为何能有如此强的适应力?实际上,生命演化靠的不是计划,而是一种看似点笨但却十分有效的策略,那就是通过大规模繁殖和可复制的变异来确保有足够多具有差异化的子代,然后让环境来进行选择和淘汰。这样就能确保不论环境如何变化,生命都能延续下去,而无需提前对未来进行任何预测。
畅销书《黑天鹅》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以研究不确定性和随机性而著称,他在《反脆弱》这本书中给这种能力做了定义,并称之为“反脆弱性”。塔勒布认为如果某个事物能够从随机事件(或一定冲击)中获得的有利结果大于不利结果,那么它就是反脆弱的,反正则是脆弱的。通俗一点说就是,不论未来发生什么,我都有办法让损失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
不过,反脆弱的智慧并不体现在事前,而在于事情发生之后拥有选择的可能性,就像基因的反脆弱不是因为事前预知会发生什么而是因为变异提供了可选择性,然后任由“随机的环境变化”去挑选。事实上,任何事件的发生对我们来说仅仅是外部信息,它的影响结果是有利还是不利则取决于我们的选择。举例来说,判断被公司辞退是有利还是不利事件,就需要看你在事情发生之后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如果你能因此变得勤奋努力,不断提高自身实力,最后获得了比原来更好的工作,那么它就是有利事件,但如果你因此自暴自弃,一蹶不振,那么它就是不利事件。
我认为反脆弱最重要的启示就是,我们无需太过于关注“未来会怎么样”,或者“未来要怎样”,而只需要专注于思考“接下来怎么办”。在我们还没有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就去思考第二步,第五步、甚至第十步要怎么走是毫无疑义的,因为只有走完了第一步,获得了准确的反馈信息时,我们才知道接下来如何走才最有利。当我们拥有了选择的意识,并能够及时根据外部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选择,以实现利益最大化,我们就拥有了反脆弱性,那么在未来不确定性的面前,也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关于计划的经验之谈
塔勒布在《反脆弱》中十分明确地表明了他对公司战略规划的态度,他认为战略规划只不过是像迷信一样的胡言乱语。“公司都热衷于制定战略计划,它们需要花钱来弄明白自己究竟在走向何方。然而,没有证据表明,战略规划起到了作用-否定它的证据倒有很多”,“规划使公司无视选择权,因为它的行动方针已经过于僵化以至于无法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
在我看来,计划之于个人,就犹如战略之于公司,它只不过是猜测而已,没有办法给我们指明未来的方向。事实上,我们根本无法提前确定未来的方向, 因为没人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方向是一步接着一步,通过行动、反思,然后再行动而踏踏实实走出来的。
尽管计划赶不上变化,但只要我们能够认清计划的本质,仅仅把它作为行动的参考,并能够根据新信息及时进行调整,那么我们就能避免因为被计划绑架而失去灵活性和反脆弱性。
回到文章开头的话题,我们要如何给即将来临的2017年做新年计划呢?我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吧。
每年年底,我都会写一份新年计划。在计划中,我会分几个主题,例如读书、事业、生活旅行、个人技能等等,写下这一年想要做的事情。不过我很清楚,新年计划的意义在于给我仪式感,而非行动指导,因为事实早已证明,新年计划中一半以上的计划都会被我抛弃。所以,我很少会在这一年当中去回顾所谓的新年计划,更不会要求自己将这些计划都完成。
事实上,对于我来说,真正有意义的计划是月计划、周计划和每日任务清单。我的工作和生活基本以月为单位来思考,我甚至很少会考虑一个月之后的事情。在每个月开始前,我会列好该月需要完成的任务和目标,在第一周开始前,根据月计划做好详细的周计划,然后再根据周计划,来确定每日的任务清单。在周计划完成之后,我会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执行上,并在行动的同时不断反思和进行必要的调整。不过,一般来说,周计划所需的变动和挑战不会很大。在一周任务完成之后,我会根据这一周的反馈来调整月计划,以及确定下周的计划。每月月末,我又会根据每周的反馈,来对该月进行反思和总结,然后再以此为基础,确定下个月的计划,以此循环。
总而言之,计划是对未来的猜测,计划的时间越长,猜测积就越不准确,所以计划最好以周和月为单位比较合适,与计划相比,执行和反思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