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大意】孔子说:“君子是不跟人争的,若一定要说有所争的话,那就是比射了。登堂比试时,双方选手上场下场都要互行拱手礼,比完又互行拱手礼,再次登堂,领受罚酒,罚酒时亦要行拱手礼。(射虽有胜负之争,却以揖让之礼化争),这种争可以说是君子之争。”
古代有四种射礼:一是大射,诸侯为即将进行的祭祀、朝觐、盟会等选定人员,或者纯粹与群臣练习射技而在大学举行的活动。二是乡射。各州招集民众习射,目的是教民礼让,敦化成俗。三是燕射,君宴其臣的娱乐项目。四是宾射,是天子、诸侯宴飨来朝之宾时行之。此章当指大射之礼。
“揖让而升下而饮”,此句之断法,古来争议纷纷。宋注“揖让而升,下而饮”,汉注“揖让而升下,而饮。”皇侃、邢昺二疏将七字连成一句读“揖让而升下而饮”。考证《仪礼·大射仪》:比赛选手升堂前要行三个揖:走出更衣室,向西面作揖(耦进揖)、走到正对西阶的小路前面朝北作揖(当阶北面揖),踏上西阶作揖(及阶揖)。升堂之后,又要做三个揖:上射升堂,靠左站,下射升,上射向下射作揖,并排向东走(升堂揖)、走到射位,面朝北作揖(当物北面揖),站在射位上再次作揖(及物揖)。射完后,要作两个揖:向北面作揖(卒射揖),下场,上射先行,靠左,下射跟从,靠右,与下一轮选手相交于阶前,互相作揖(降阶与升射者相左交于阶前揖)。射毕,饮罚酒。双方选手再次上堂,上堂作揖与比赛上堂同。上堂后,胜者稍靠右站。败者走到托盘前取酒喝下,再坐下将酒杯放于托盘上。饮完罚酒后要做两个揖:负方起身,向胜方行礼(卒觯揖),下堂时,负方的射手先行,在西阶与要上堂的下一轮射手相交,互行拱手礼(降阶与升饮者相左交于阶前揖)。由此可知,整个射礼过程,升堂下堂及饮罚酒,双方都要作揖行礼,而依宋注之断句“揖让而升,下而饮”,揖让为升堂之礼节。汉注“揖让而升下,而饮”,升堂下堂之礼节,皇、邢二疏“揖让而升下而饮”,包含升下堂及饮酒全过程,合乎《仪礼》,此断句法最妥。
郑玄注《礼记·射义》云:名为射义者,以其记燕射、大射之礼,观德行取于士之义。”古人设射礼,重在观其德行,而非为决出射技高下。古代诸侯在行射礼前,必要先举行燕礼,以明君臣之义。而卿、大夫、士举行射礼前,一定要先举行乡饮酒礼,以明长幼之序。古人认为“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射箭的人,他的进退转身都要合乎礼节的规定。内心端正,外表挺直,然后手持弓箭就能稳定牢固,手持弓箭稳定牢固,然后才谈得上射中。所以,通过射礼,可以考察一个人的德行。
周朝天子在每年诸侯进贡方物、推荐士人时,通过比射来对诸侯实行奖惩。诸侯推荐的射手若获胜就能参加天子祭祀,参加次数多,就奖励诸侯,并增加其封地。次数少就责备诸侯,并削减其封地。而判定胜负的标准是“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 于祭。”射手仪容合乎礼节,动作合乎音乐节拍,射中多的,就能参加天子的祭祀,否则,就不能参加。也就是说,取胜的标准不单以中鹄的数量而定,还要看其举止容貌是否合乎礼仪。可见,射礼的要义比的是一个人谦恭守礼之德行,射技倒是其次的。
孔子曾在矍相的菜园演习射礼,围观的人多到围成一堵墙。行乡饮酒礼后,孔子让子路手持弓箭到观礼者中邀请射箭的人,说:“败军之将,亡国之大夫,通过干求做他人后嗣的,不得进行参加射礼。”结果一半人离去,然后又说“二三十岁孝顺父母、敬顺兄长,六七十岁还好礼仪,修身至死的请留下,又有一半人离开。又说:学而不厌,好礼不变,八九十岁至百岁遵守道义行事的留下。结果留下的仅几个人。只有德与孔子相侔者,孔子才与之比艺。
《礼记·射义》有云:“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射箭这件事,包含了仁的道理,首先求端正己身,己身正然后才把箭发出,如果没有射中,不抱怨胜过自己的人,而是反省自己有何未做到位的地方。君子无所争,若有争,也是与自己争,争着将自己的德行、学问、礼仪、技能往上提升。若遭遇失败,只会从自身主观上查找原因,而不会埋怨外在的东西,比如怨风太大,怨箭头歪,妒恨对手太强。《弟子规》里讲“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这就是君子之争。
《诗》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爵,罚酒也。酒,是用来养老、养病的。这句《诗》的意思是,祈求箭矢射中目标,是为了免于喝酒 ,辞却他人的奉养。君子之争,乃为自强,而非为强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