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大李第一节直播课课后分享讨论
主持:孙迎春
记录:卢华菊 日期:2020/3/2
小春:我们就以大李第一天2月25号分享的内容作为我们线上讨论的基础。我这里记得最清楚的三个词就是我们要修幸福,修宽慰,修快乐。当时我记得她说快乐和幸福它不会通一下砸到我们头上,而是我们要去修这样的心,当幸福来的时候,我们能够感知到,这个对我的触动还是蛮大的。
姗姗:重点是如何修?
小春:还有一个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大李提到父母的权威性,是说父母在家里要建构这个权威,因为我们是一个引导者。我当时其实对权威这两个字就有了更多的思考。我之前接触爱和自由教育,我对权威的理解这个词是我不想成为一个权威的家长。同时对权威是有害怕的,可能今天我也想跟大家来讨论一下,你觉得权威是一个什么样色彩的词语?你理解的权威又是什么呢?我刚开始会觉得父母的权威是挺让人害怕的,比如说我们对权威最直接的一个感受就是,刚开始是父母,还有老师,感到害怕同时也会有一部分压抑。我自己也可能会觉得我不要做权威的父母,这样对孩子不好什么的,这可能是我对权威的一个理解。同时觉得做老师的话,也不可以有权威,这就是我对权威的理解。听完了大李对权威的这一番分享和表达之后,又让我对权威有了另外的一种思考。大李口中的权威,好像不是我想象的那个权威,不要去碰它,那种权威是不好的。那反而她会让我们在家中去建构这样一个权威,可能我理解的更多就是一种威信。作为孩子的一个引导者,有的时候又牵扯到一个自由的度上面,这个时候我们如何去平衡?我之前呢有时候看见孩子们的一些行为,我就会脑子里就会在打架,包括看见葡萄和凌嘉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可能有时候就是在瞎捣鼓,但是脑子里就会想,我要不要去制止他们?我可以吗?我会不会这样子做就是在就是一种权威,或者说这个度应该把握在哪里?我经常会自己停顿在那里想半天,那听完大李的这个分享之后,我觉得我现在会更确定一些,不会有那么多纠结。我不知道大家对权威有没有一些不同的感受,也想听听大家的分享。还有一个就是大李也提到关于家包括家庭的氛围,我为什么要组建家庭?我当时有一段时间对家的理解就是可能包括生了孩子,因为家里人又比较多,那种关系就比较复杂,你在这种这样的一个家庭,你的感受和我们以前在原生家庭里,包括在自己的小家庭里,我相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有一天我突然的感受是,家不就是让我放松的地方吗?就是让我想躺就躺,想站着就站着,想坐着就坐着一个地方吗?这是我对家的一个理解的一个点吧,我觉得在家里就是很放松,很温暖,很舒适。
姗姗:在假期以前对权威的理解也是控制自己的欲望,假期以后学了东西对权威有新的理解,就像大李是幼儿教育界权威,爱因斯坦是物理界权威,这些权威是正向的,在家里面讨论父母的权威会怎样,在不同辖域权威是不一样的。大李老师的这个权威我觉得也是一个正向的一个导向,就是我们父母应该做孩子的类似于楷模吧,孩子他是纯然的,他是可以自我发展的,但是他同样也是需要正确的指引。就像我听到老师说我,我最近学习的一个老师说的最多的,你别给人家给带沟儿里了,好像我们作为孩子的权威,就是在精神方面的引领,在明辨是非的决断上,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权威去引导孩子,这是我的理解。
瑞雪:权威感,榜样。
小春:会的,就像姗姗说的,在明辨是非的决断上我们需要这样的权威。现在我觉得我慢慢会有一部分转化,我觉得我可以成为孩子的权威,而不是说像之前那种感觉,这个词我碰都不想去碰,我觉得他就是在我这儿就是很负面的一个词语。有的时候在一些孩子的行为上,现在可能我会能更确定或者更快速一些,不像之前会有犹豫,头脑里会有两个小人儿在打架,你这样会不会权威,但是那样你又觉得会不会不可以。
瑞雪:之前我对权威的感觉也是有一些负面的,就是好像是你是在拿规则权威孩子还是你跟孩子是平等的,在提醒孩子,然后就觉得这样也是是不好的。但是当大李讲的那个权威感就是她也是再举一个例子说,你提醒那个规则制定了就要去执行,不能说你今天说的这个明天说的那个,然后你在孩子这边一点权威都没有了,就你自己说话也不算数了,以后孩子就不听你的了。
菊芬:我的理解是一种笃定感,也就是说在整个家庭里面,有爸爸和妈妈还有孩子,然后现在也提倡平等和尊重,还有和孩子做朋友。那我觉得从这点来说的话,我们以前这种标准是飘忽的,我们觉得想去训斥孩子的时候,你就训斥,想去指点或者是怎么样的孩子的时候随时都可以。但是现在就是我对着这种平等和尊重有了更深的理解,在生活当中执行的时候也会更加有意识的去注意这些,但是我觉得同时在这个家庭里面,我和爸爸依然是这个家庭的引领者和权威。因为孩子,毕竟他的生活经验相对来说是少的,在需要的时候,是需要我们家长当机立断的。
丁媛:没有权威的意识同样让人害怕。
菊芬:当我听大李说这个例子的时候,我感觉的是你作为父母,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说话算不算数?如果你是一个没有威信的人,以后你在孩子面前孩子不会听你的,让我对权威有了也是有了另外一种理解。更多的就像机构老师说的你是孩子的教练或者是我们说的吸收性心智,你是什么样的人孩子也会吸收的。孩子也会以你为榜样,你有没有给到她引领的作用?当然我也知道我们家长就是不可能所有的时候做出的选择,做出的示范都是正确的都是好的,包括我也看到很多教育的前辈,他们表现出来的生命状态,他们传递出来的教育理念,那都是我们景仰的,但是暂时做不到的,所以呢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我们依然是这个家庭的权威,但是我们要更加有意识,而不是说是去武断。但是也不是说就一成不变,没有进步的空间,要对自己有更多的接纳吧,也要对自己有更多的觉察,我现在是这样一种状态。我如果自己意识到了,我哪些方面我可以继续调整,那我觉得,但是我们传递给孩子的那种笃定感还是要一直有的,而不是说我们自己内心就是犹豫的,不知道该怎么做。
丁媛:孩子越大越能感受到。
姗姗:我觉得就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就我自己家爸爸、奶奶和我,刷牙,吃饭睡觉,这些小事,奶奶和爸爸同样会跟孩子说同样的话甚至说几十片孩子也不会听。但是同样我去说,孩子就会听,这是一件事儿。第二件事儿就是有时候,爸爸即使是去大声的叫喊,孩子也不会去听。爸爸可能是用了一些类似于那种暴力也好,或者是语言暴力也好,这可能也是一种权威,但孩子没有信服。我自己做这些事情是带着孩子一起去做,说话算数,说到做到,说好的就要做到,如果没有做到你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大李说到的权威我在想如何做到?首先就是自己先做到,让自己有力量。然后真的是从尊重孩子的角度跟孩子一起去做,这样才有收获。不然光有吼,就变成语言暴力。
丁媛:权威是在尊重孩子个体为基础上,尊重这个生命是平等的,在精神上引领孩子,以更高一个层面的生命状态引领孩子,很多时候有这个权威引领孩子内心会更踏实笃定。
小春:是的,听到大家分享的还有看到大家打的字,都让我内心对权威这个词汇可能是更接纳一些这个词吧,我觉得我的心里会更多了一份确定和笃定。之前有时候我会犹豫,孩子这样做那是他想做的,我这样子是不是在限制他?是不是用我一个成人的力量去压制或者权威了他,我现在对这一部分,就会有很少的顾虑和担忧。我可能也会去像姗姗说的,带着孩子一起做这个事情,在我们该停的时候那就该停,一起遵守这个约定,而不是每次都处在一个纠结的状态,让孩子吸收到的就是不确定,那他感受到不确定的时候他就会去钻这个空子。这也是我最近在家和小凌嘉相处的一个感受和收获吧。因为之前他这种闹啊磨我还是挺害怕的,挺怵的。同时我又会自己觉得,我有情绪那样对待他是不可以的或者不好的,那只有我自己放下这一部分能够更敞开一些,去接纳这一些,然后去带着他,我觉得我就心里更踏实和确定我该怎么做。我也觉得就像大李说的,在巴学园我觉得跟我们一样,在我们园里,我们的孩子我们都是对孩子的需求和想法,我们首先是尊重的,我们跟他们,我们会有一部分我们是有平等的这个意识。所以看孩子,我们去跟他们有时候说什么或者执行规则的时候,他们会跟我们去表达他们的想法或者说跟我们讲道理,他想做什么。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我们是有平等的意识的,是在尊重这个生命的个体的。在我听完大李的这些课,我自己整合了一下,心里多了一份笃定,之后我觉得我带凌嘉和带葡萄就心里自己会更确定,我觉得他们就会更顺从你更听我说的。然后,像这种磨和闹的这种方式就少了很多,我忽然觉得在跟孩子相处,带孩子的这个过程中,我们内心的那份踏实和确定是特别重要的。
丁媛:是的,这个权威其实确实还是有挺多想要分享的。先拿一个例子来说吧,比如说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啊,当然我们小年龄阶段是以培养兴趣为主,但是当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就是他已经可以承担家庭的工作,因为我比较主张就是说,孩子也是共同协作,一起参与家庭的一些工作,包括家务,很多时候如果孩子大了,就像我们家这么大,你再去跟他这种商量的形式,虽然是基础,但是你会碰到孩子是会有抵触的。比如说我们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分担家庭的工作,这个也并不是以你有没有兴趣或者是你喜不喜欢,你能不能自已发展出对家务的热爱的兴趣,他就是一个工作,就像写作业一样的,就像是做一些人们在生活中不得不做一些事情一样的,他就是你需要承担的生活的一个责任。那我们这个时候,如果还是像小时候跟孩子一样,以兴趣主导为主,你做的试试看,我陪你一起做啊,其实现在都已经不需要了。在这种时候就是我感觉养育孩子越大,越到这种大一点的年龄段的时候就是越需要这个时候父母是有这个权威,威信在的。我会告诉你这个工作。所以孩子他就会有很多理由说,为什么不做啊或者为什么谁不做啊?诸如此类,其实就没有那么多道理可讲,就告诉他这个是每个人都需要承担的工作。那如果没有权威,这父母这个时候就会被孩子的一个问题陷进去,就跟他在一个高度上去争论。我做了什么你做了什么你没做什么,我没做什么,这样就是跟孩子同级的一个父母状态。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孩子,你就父母的一个威信和权威所在,就是让孩子能够很清楚的知道父母他是很了解这个整体的状况的,这个工作是需要你做的,其他的还有一些工作是需要父母做的,这个不需要你过问。我觉得有时候家庭里面我也比较提倡一些家庭会议,我们也会经常有一些家庭会议坐下来拟定一些规则,或者就是会讨论一下,再怎么去优化,但是对于这样的一些分工的事情确实没办法去跟孩子再陷到一起去讨论谁做多少,弟弟做多少,做到每个人都要分得一样平。但是孩子其实他就是喜欢在这个事情上绕,但我们现在我们家长的权威就在于我告诉你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要做的工作,你就做就好了。另外我还想到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也困扰在我心里有很长时间。我们会看到有一些新教育成长出来的孩子,他可能真的是从小就是接受不管是华德福教育还是蒙氏教育,还是在家上学,反正就是说父母是以吸收到的他们认为最好的一些理念在摸索探行的去养育自己的孩子。但是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之后有一个问题就是,其实很明显曾经也有老师对这方面也有一些说法,就说为什么有一些新教育长大的孩子,他们会看到同学的父母啊,或者是放学的时候看到人家是不会打招呼,可能人家也都已经叫到他头上了,说某某某啊你看到谁了吗?就很无视的就置之不理的转个头就过去了。其实我们现在幼儿园接触的小孩子,我们其实给了他自由。我自己也认为确实是不可以去强制要求孩子,比如说我们的孩子放学的时候父母有时候会说跟老师再见,其实孩子她是不是再见,是不是问好我们真的是不能去在这个时候去要求他,但是我们如果把时间轴往后放,等他到了初中或者是到了小学高年级,那可能他对成人还是这样很无视的一个状态。那这个当然我们也知道在这方面父母永远是孩子老师,他是在身体力行的去影响着孩子,孩子他会去模仿父母。我们会看到这些家长,其实他们还是很有礼貌的,也是很热情的,会看到也会不管孩子是不是问好,是不是打招呼,他们会主动的去问好去寒暄的,这个确实也有。但是确实他们的孩子养育下来的话,是缺乏对成人所谓的那个权威的一个尊重的,不管是对自己的父母也好,还是对成人。可能我觉得这个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对自己家庭里面父母的权威的意识是不够,所以他也不会对其他的成人。当然,在西方的文化是非常自由开放的,平辈之间包括平辈,小辈和长辈之间都是直呼其名的。大家除了一些基本的人与人之间对个体的尊重的一些礼貌可能是没有像中国这样,我们长幼有序,包括我们对长辈有一些无条件的尊重。西方的文化是没有这些东西的,但是我们是生在华夏文化的土地上,如果说孩子真的他过分的就是发展了自我,而对于成人的这个权威包括对于成人的这个形象没有任何的尊重,我觉得这个也是有悖于我们自己的这个文化里面的这些东西内涵的。
小春:丁媛说的这个点,我其实也有思考过。我也觉得在这个上面,是要尊重孩子那样子的行为,还是说我们真的需要有一定的权威感去引导孩子。说在心里面其实你会觉得可能是去跟别人打招呼,这样至少有个回应,但是孩子那样做的时候,我们又会在头脑里觉得我也不能去强迫他去这样子,让他按照我们想要的来做。我之前就会这样纠结,但是现在我慢慢的可能我的天平会偏向,我需要引导他去做,他至少要适应这个社会的人,而不是全部100%的都尊重这个孩子,做他想做的那样子的事情和一些行为。现在我觉得我有一部分的天平是这样子偏的。
泯鑫:关于问好这个事情,我是这样理解的。我现在观察到的情况是这样的,比如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不必要去强求他,因为他所处这样的环境就是浸染,他会有这样等到小学或者是说等他大一些,他一直都是处在成人这种温和的环境中的,我觉得他自然会习得这一部分。但是关键是这个环境是要怎样去创造,包括我观察到的就是,其实对于成人而言并不是一直恒定不变的,给孩子提供这样的环境,因为就像我们幼儿园来说,有的时候可能你跟家长问好,那孩子在边上的时候。
丁媛:对于幼儿园的小孩子。在我们园里面包括我自己的孩子,他们是否去积极的回应成人对他们的问候,或者是他们是否会主动的意识就是跟成人打招呼,说最起码的再见,你好,谢谢。我之前在养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都没有刻意去为孩子做这样的要求。包括我在学校里面和这些孩子相处的时是尊重孩子自己的一些状态,那我是对于孩子小时候我是非常确定,我们不需要对孩子有这样的要求,但是我在想是不是真的到一定时间点。
小春:而且我最近在家,就是也是丁媛上次在群里提到过,我会也有意识带他们两个人去做一些家里的事情。虽然没有想到可能大了之后会怎么分担,但是我觉得从现在开始,他们就需要去做事情。就是缓慢而坚定地生长,那你踏踏实实地生长,就是需要从身边的家里的一点一滴去做。每一件事情,包括我自己,我可能在家里的事情我做的也很少很有限。现在就是在有意识地自己做,带孩子一起做。因为我的感觉是当我一点一滴做的多了之后,我才踏实,就像那个根才真的是扎稳了的感觉。
丁媛:确实我在想是不是到一定的时候,当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构建起来,可能到六七岁的时候,会需要有这样的引导。
泯鑫:我觉得可能会有成人是会随着心情来的,比如说我今天心情很好,我会主动的去问好,也会主动的去回应。那比如说我今天心情不好,我有的时候可能就不会去回应别人对我的问好。因为我观察到是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孩子吸收到的,也可能是这样的部分,而不是说我们最初的初衷给到他们的,就是一直这样恒定不变的状态。虽然我没有看到过,就是一个孩子在一个恒定的状态下,或者在不是恒定的状态下最后发展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但是我的想法是他在恒定的情况下发展自己是可以做到,我们不必担忧的。
丁媛:后来我慢慢会觉得,这其实是两码事情。我们所要构建的自我并不是不顾别人,只顾自己的那种自我。但是我刚才说到的就是我们对别人问话的一个回应,一个包括对一些互动上面的一些礼貌的用语,这些其实是关乎到另外一个层面,是另外一个方面的事情,就是礼貌。后来我在想,这两者也不能混为一谈。所以今天我拿出这个事情来讲,就是在觉得可能我们在这个权威这一块儿确实很容易因为惧怕给孩子制造一些权威来束缚孩子,会牺牲掉和其他的一些东西,因为会把权威和其他的包括礼貌啊,包括一些在我们家老大上幼儿园之前,我爸爸会跟他开玩笑,说你不乖到了幼儿园老师会打你会揍你的。当时我也只是非常轻描淡写的就跟他说不会的什么的。那个时候我也没有经验去跟他再做心理上面的一些疏导。导致我们家老大现在都对老师是很怕,会当着老师一套背着老师面一套。我能感觉到他对于成人的那种权威是畏惧的,很多时候是出于畏惧的,来做这样的事情。那小宝呢,他是很小很小的时候,可能那个时候才两岁左右吧,有个成人就会假装吓它一下,威胁他一下,他当时就把是身边的一个木板凳,抡起来就往那个人身上砸。就是感觉孩子,其实他可能真的是先天的气质方面就会有这样的一个差异。有的孩子真的就是被吓大的,有的孩子就是天生牛犊不怕虎。所以说,现在小宝在学校里面就会有这样的情况,包括不管是在哪个学校哪里的学校,都会去打老师,然后抓老师。所以我也可以看到的就是这个孩子身上,他对于权威他是不惧怕的。但这个时候可能确实也需要去引导他对于成人的尊重。我们这个时候说到如果老师去问他话或者是慢慢他大了会引导他。会跟老师去表达感情的方式,也是可以通过问好,可以把它转化为这个方面,而不是只是为了说我礼貌性的,象征性的去问好。我们可能去往那走到感情上面的,来做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觉得可能还是需要对他有这样的引导。当然,我们身边也会看到有一些老师,有一些父母,他们很尊重孩子,也把自己就是和在有一些时候会放得很低,但是还是会获得孩子和学生的尊重,这个真的我觉得还是在于我们成人自己的内在是怎么样的一个状态。真的会自然而然的会吸引到孩子去相信你,就像我们刚才讲到的我们的一致性,包括我们对孩子能从他精神上的引导,能实时的给他这方面的心理的力量,孩子真的在这方面再去转化对成人的权威是很自然的。另外我也在想其实尊重是相互的,我们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我们在幼年的时候,我们是被父母的权威凌驾于我们之上,然后让我们觉得不自由,这样我们有了孩子之后就希望我跟他做朋友,我跟他平等。其实在我自己从小身上,我妈妈她就是这样的想法,所以他对我就是把我当朋友一样看待,我们什么都可以聊,或者是也不会对我有什么要求。所以说其实这样下来之后,如果再来几十年过来再看,其实并不好。
文丽:听了大家的分享,我觉得今天小春把这个权威抛给大家来一起讨论,是一个很好的一个点。因为在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是这一段假期里面,每天都和孩子在一起就是更多的能够去思考吧。
雨静:权威,通过父母、师长来展现。谁能够具有正向权威,对这个“谁”的生命状态就有要求。这一部分,和我们常提的“个人成长”密切相关。所谓“正向权威”,要展现的应是:️力量(确定)️界限(安全感)️引领(榜样)。
文丽:那我想说的是在这个你想要树立权威的这个背后是什么?就是比方说你现在觉得就像小春觉得,我跟那个凌嘉和葡萄在一起,听完了老师的课,我觉得还是要有一点权威的那让你做这个选择的时候,他的背后是什么?那你之前觉得很多的时候在犹豫,不确定这个背后又是什么?其实你会发现就是在自己和孩子相处,或是在一段关系里面自己,很不确定或者犹豫的时候,你是带着一分恐惧的。同样你在想要树立这个权威树立这种就是威信的感觉的时候,你同样带着一份恐惧就是你想要掌控这些东西。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觉察,就是觉得自己在这个和孩子相处的这个过程当中,自己是在调整的而不是一味的只在某某一个层面。其实这样调整的过程当中,在我看来倒并不是涉及权威,只是你之前在规则和界线上不是那么确定。那待了一段时间孩子,你自己有了一些更深的这种体验,然后你再调整,我觉得这个是很好的一种体悟,就是再把它调整好像是一个天平一样,本来是偏向一端的啊,然后现在慢慢的就是往那个中正的这个地方来靠。这个时候其实是要调整的是规则和界限。毕竟是我们作为父母,这个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当中成长,就是哪些事情是我们要有作为的,哪些事情是我们可以无为的?这个我觉得没有具体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这种心里的这杆秤吧,就像小春这样就是要在这种日常的生活当中去调整,我相信我们团队里的老师在这方面做的都是非常好的,大家都是在具体的生活当中在在进行调整,并且很敞开把这一部分来和大家探讨。还有一点就是家庭的氛围,我觉得那我们可能看到,有的时候感觉家长倒是挺有礼貌的,只是我们看到的他生活当中的一个小点,并不是他的整个家庭的氛围是什么样子?那个人的真实的状态是什么?我觉得孩子会感受的更多,就是他自己的父母是什么样子的。就我们可以看。那个你像那个,就是像那个《人生果实》里面修一和英子,他们就是那种感觉,比如说他做了一件事情,就会说谢谢。比如说他离开了会鞠躬,他们从小的这种日本人的文化里面,无论是在家庭,或者是在学校,或者是在其他场合都是这样的。那我们的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面,可能家长在学校里是这样的,那可能他换了一个环境他未必是这样。我想表达的是,孩子更多的能够感受到父母的那种真实的状态是什么,比方说生生活里面具体的这种行为,就比如说回家了说一下“我回来了”或者是要离开家的时候就会说,“我走了”,可能还有个同样就是你下班回家有一个人来迎接你啊,说你回来了,我们围着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他会给你夹菜或者是也表达感谢和尊重,我觉得这个是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积累在里面,孩子沉浸在这个里面,它才能够吸收到的。其实在我看来,这和权威并没有什么多大的关系,就像谢老师这个文字里面所提到的,正向权威其实,权威是我们赋予它什么意义吧。在正向的权威里面,你可以把它细化成什么,细化到具体的日常的行为当中,在这种日常行为当中,你所在里面体现出来的这些人格的状态,我觉得这个是才是真的是能够引领孩子的。比如说独立的状态啊,自由的状态,有界限的,尊重的,平等的。说起来其实很简单,真的是要落地,那就真的是要把那个根扎到土壤里面。自己的整个人的整体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孩子肯定自然它就会是全吸收的,并且我也坚信,就像左老师说的就是她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我觉得到不必要担心他会怎么样怎么样不尊重别人,或者我很坚信孩子也不会。那同样他也不是完美的,孩子还是会有,每个人都有多面性,包括我们自己都不是完美的。所以他哪怕有一些不太尽如人意的地方,我觉得还是首先去看见和接纳。哪怕他不尽如人意,看见了,接纳了,这是我们首先要做的功课。其次第二个就是要不要作为,那你看见了,你接纳了,要不要作为就是这是引领他的一部分,比如说要跟他去沟通一下啊,具体的事情可以怎么做?或者我的建议是什么?说说你的想法。那就像丁媛他们家会开家庭会议一样,我觉得如果孩子能够在这样的环境里面,都是会OK的,我觉得也不用太担心。这也是我自己这段假期里面的感悟,因为熙熙总的来说也是比较省心的孩子,但是我觉得我对她有些苛刻,就是那种感觉就是她不可以朝着我没有预想到的方向来发展。那我可能恰恰就会碰到生活就会安排好有这样的事情,她不朝着我预想好的方向来发展,那我当时的感悟她不受掌控了,她不能受掌控我背后是有恐惧的,那这个时候就想树立权威,就告诉她你不可以怎样怎样,必须怎样怎样。
姗姗:知己者智,智知者明,好喜欢这句话,我觉得把自己弄懂了,活出来了,就会明朗很多,知道到做不到,无非还是停在头脑里,有时候很感恩自己遇到的每一次挑战,遭遇,都是让自己明了。
文丽:然后我就自己做了一些冷处理吧,就是把我自己的这部分东西先处理了一下,然后再跟她做了沟通,包括我和爸爸一起,跟她说明了具体的这个事情,我们的态度是什么?那规则是什么?那她是能够遵守的。按照我以前我就会会把这个事情扩大或者就是会很长时间,在我的心里不能释怀。我觉得现在就是更能够接纳她,更能够接纳孩子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接纳她这部分状态,以后就是我要做什么,是真的是先把自己弄懂了。就是你这些所发生的事情的背后,你所有的这些在你自己内部运作的东西,你自己都要先弄清楚了,弄清楚了你再去解决具体的事情,再去有所作为。那个时候和孩子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或者是在关系里所呈现出来的东西就是清晰的,你很清晰,你也很笃定,如果自己没有处理好,马上就是立刻去处理具体的问题,就又会牵扯到很多其他的情绪啊,感受啊,方方面面又会扯在那个里面。
雨静: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姗姗:我觉得我那样说也是对的。
文丽:所以在发生具体的事情的时候,自己就不会那么乱了,因为你知道先要处理自己的这一部分,然后你再去和对方沟通来表明你的立场和态度。循环往复,会越来越明的。
小春:是的,文丽说的那一部分在规则和界限上我确实之前就是在这个上面就是不确定。我觉得之前确实是他们这样一闹心里是很没底的,其实是很怵他们这样闹。那个时候心里就在想他这样闹是不是我又在压制他,或者是让他感觉不舒服,他又受伤了,就会有这种很多很多的浮想联翩。所以我就不笃定,现在我觉得这样带他们俩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觉得我好像心里更踏实一些。所以我觉得,我之前理解的权威就是我让孩子做我想做的,而不是他想做的事情。那有的时候,其实好像只是当时那个时候他不想或者他有一些他的情绪,但是这件事情做完了之后不一定他的那种感受还是很糟糕的,还是会说是压抑的。这是我对现在这一部分理解。所以我觉得今天的讨论让我明白了这个权威,并不是我以前觉得那一部分控制,压抑和负向的东西,而是一个更偏向于正向的引领的部分,向谢老师总结的,那就是父母要做一个教练引领的角色,可能像之前不管上幼儿园,和孩子这样子每天相处的时间并没有现在这么长,而且再加上平时可以出去,我没在出去的活动的范围要大一些,现在你只在家就这一亩三分地。有时候我觉得这个时候的一些父母的教练的角色,带着孩子做一些事情。我就不会觉得一种权威是在限制孩子,而是在引领孩子,这可能是一种转变。同时像刚才丁媛提到打招呼的这个礼貌的事情,我当时就在想安安和安安的妈妈,因为我觉得,我一直留意安妈妈每次都会提醒,跟老师说早上好跟老师打招呼,他在有意识的去引领孩子做这件事情。那我当时也在思考。那孩子想不想打招呼,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为什么要一直这样子去提醒呢?那后面我慢慢的感觉就是。其实妈妈在不断地提醒安安,让安安有这个意识。其实你看他的那种大大咧咧的性格,我觉得他可能又会忘记,他倒不觉得我不情愿打招呼或者什么的,就是可能孩子当我们这样一个正向的引领的时候,我觉得孩子是可以做到的。而且他日后会发现这样子的方式会为他的关系带来一些好处的,你会让别人舒服,那别人这样主动跟他打招呼,他也很舒服。所以今天我把权威这个话题抛出来,我相信,经过大家自己的讨论分享,你们肯定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内心也会有一份确定和笃定。
文丽:感谢疫情给我们带来的成长!
小春:还有我觉得即使在这件事上,或者这一次这一个时刻。我真的权威了孩子,限制了孩子,让他不舒服了,觉得压抑了,那又怎么样呢?我们事后再去反思,再去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如果大家还有想补充的,可以随时分享。感谢大家的陪伴、倾听、讨论,思想的碰撞,感觉真好,爱心发射给每一位!
雨静补充:就着今天的话题我来分享一些。第一点是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好像一个世界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见他的本质,比方说今天的分享,小春可以从权威的这个角度去看见自己过去在两个孩子一些行为上的一些不确定,你会发现从美丽的角度看到的就是规则的这一部分对吗?所以你就会看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团队,每个人角度都会不同,但是当我们有一些探索的时候,你就会更容易找到这个事情的本质。这就像我们在个人成长里经常说的,我们每个人的境遇都会不同,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的这些琐碎的细节里在体悟人生,或者是生命的那个到底是什么?所以我们需要由衷的感谢这样的一个疫情能让我们有这样的机会,静下心来,哪怕是在线上这样有一个心灵更靠近的一个学习的机会,也让大家在各自的不同的生活面向里,看到同样一个东西。所以我希望每天的学习不管的这个一点到两点半的时间,大家是不是在线这个都没有关系,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的安排肯定会不一样。但是我希望在这一天的12点之前能够听到我们团队里每一个人的发言。第一,你要知道你是属于这个团队的,你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第二就是我觉得每个人都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让自己有一些更深入的思考,那这个会更有益于帮助大家来成长。那么如果这样的话呢,做记录的这个人就不用太着急。可能会等到第二天或者第三天再出这个记录的文案到群里都没有关系,那我觉得这也是大家一个从自我学习到一个团队里的一个更大容量的吸收,到有记录出来,能够落地,然后总归有一部分成为内化为我们自己的部分。好吗?
我要分享的第二点是大家今天聊到了权威,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我们刚开始做新教育的时候,因为我们的经历里有太多权威的部分,而且在过去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里,比方说对这种封建家长制的这种权威是有负面的东西存在的,所以当我们在接触新教育的时候,我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大程度上去否定这个东西,但当你在做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如果没有这个东西好像孩子也成为不了我们所希望的那个样子。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就开始有复盘,那这样一个过程,其实就在告诉我们,未来我们在面对任何一个新事物的时候,任何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都不可以用非黑即白的这种方式去实践和去思考,我们需要给自己留白,留一些余地。我们需要有更多的思考和探索去看看这个事情的背后,它的两面性到底都在哪里?那我们到底要如何的去运用和转化它。当我们今天在看权威这个事情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就像我之前的那个文字里所说的,我们会有一些正向的东西出来,对吗?那那我们就知道这个东西不是绝对的不好,任何东西都是一样。那我们如何用在一个事件中去更大程度地发挥它正向的那一部分,一个就是跟我们自己的生命状态有关系,还有就是在我们面对每一件事情的比方说,他如果涉及到权威,如果要从权威的角度上来考量的话,我们要如何去看待它?就拿今天丁媛说的这个例子就是小朋友打招呼的这个例子来说,我自己的思考是这样的,幼儿阶段的孩子,因为它有吸收信心治,所以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成人给到他这样一个文明的环境。我们去做,而让它吸收,那为什么不对他有要求,就是要给他充分的自由,因为他在这个阶段,特别是三岁左右的孩子,他在自我发展的时候,你对他有要求,他就会对那个权威盖上一个负面的印象,我觉得这个对于孩子是更加不利的。我们要思考的时候,我们如何让这个东西成为一种礼仪,对吗?那你就会看到预科班的年龄,比方说预科班在上讨论课的时候就需要上到这一部分,对尊重的礼仪。你开始有一些更理性的认识的时候有一些思考的时候,这个时候成人就需要引导。说到引导那个小春举的那个例子也非常好,这也会让我们有一些思考,就是如果我们不要求孩子做,那我们是不是也不引导孩子做呢?这其实是一个度的问题,我们说给到幼儿时期,孩子的自由并不是说让他们想干嘛就干嘛,对吗?我觉得适度的引导是有必要的,但是没有必要要求他一定要怎么样。所以这是我们在时间中要做的。刚才说到了预科班的孩子。当孩子开始对尊重有一些更理性的思考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要求他尊重个体,比方说当别人跟你说话的时候你要有回应。哪怕你不是很及时的回应,也在思考,你也需要告知对方,而不是别人跟你说话,你装作没有听见。你这其实就就是在更远的未来,就会涉及到关于礼貌的问题。孩子一定是从个体发展到集体的,对吗?所以他肯定是先有一对一的这种回应之后,慢慢的在发展出长幼的这种秩序观念。这个时候,比方说你让他尊重长辈,这个他是有感受的,他也能做。所以你看这样一个小事件,归根到底还是那句话,我们一定要给予孩子跟他内在的需求相匹配的东西。在孩子幼儿时期,他更多的能量在发展他自己的时候,他是不太懂得什么社会规则中的这种礼仪的,那我们就不去要求他。让他慢慢的长大了,我们要跟他先去讨论,先只让他在意识层面有这样一个意识,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去做,接着,他就会有意识的去做这样一个事情。那慢慢他就会有自己的礼仪,有一种文明开始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