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e运动”叫做“财务独立,提早退休”。是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Retiring Early的缩写。
我在一篇《低物欲、拼命存钱,他们在35岁提前退休》文章中看到的这个概念,及相关的采访。
“Fire运动”,始于美国,追随者通过降低物欲、过极简的生活,来迅速攒够一年生活费的25倍,早早在30岁出头就退了休,过上了闲适的生活。每年就靠4%的理财收益生活。
如果能够在30出头退休,那么就意味着20来岁开始积攒足够的费用。这笔钱不是通过中彩票、得到遗产等获得的,是需要在10年的工作中积攒得来,不仅在10年中赚足够的钱,并且过着极简的生活。
文章中采访了国内和台湾的正在践行“Fire运动”的人。因为这项运动是一项新兴的生活方式,实践者都是处于体验退休的悠闲生活的初级阶段。
“Fire运动”运动要逃离两件事:费心、费时的工作和消费主义。
如今的物质的需求浩大,大家都奔波在努力赚钱的路上。为房子、车子、孩子,以及大堆的消费名目焦虑又疲惫的拼搏。
像仓鼠一样飞快的奔跑着,不敢停下来,因为有那么多的账单追赶着。生命就在这种跑着累,停下怕中消逝着。
我在朋友圈转发了这篇文章,许多的好友点赞、评论并转发。有人说:“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生命,愿意过这样的生活。”
我也是无法按照“Fire运动”的理念去生活的人,但是我赞成并努力靠近这样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一天能赚200美金,那么当你要去买一双100美金的鞋子时,你要问自己:“这双鞋值得我半天的生命吗?”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你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有多贵。
那些消费品,真的值得用“命”去换吗?
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而且人的一生会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价值观。
有的人会觉得自己很贵;有的人会觉得贵的物质才彰显自己的贵。每个人都有一大堆的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如果单纯的用一双鞋的价值与一天的收入做比较,那我坚定的回答是,那一双鞋不值得我用半天的生命去换得。
但是我们往往会被生活中必须或不必须的物质所绑架,不自觉的就为之浪费掉生命。
我生活中有的朋友喜欢穿,用他的话说,家里好多衣服都没剪过商标,却还是不断的添置新衣服,但是他不喜欢吃,在吃的方面很将就。
我的另一个朋友喜欢吃,在吃的方面可以一掷千金,但是不喜好穿,一件衣服他可以穿上十年。
我相信他们都觉得自己的消费理念是无比正确的。他们都不觉得自己的喜好是浪费了生命。但是当这个题目摆在面前时,那选择应该都会是生命,没有什么比自己的生命贵重。
每个人的一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曲曲折折的许多的线段组合构成。应该每个人都经历过失去自我,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大段落。
消费,在生活中充满着太多的诱惑和诱导消费。广告、微信、各种APP的传播和诱惑避无可避。据说未来微信公众号的主流是产品消费的软文推广。
如果你的微信好久不联系的好友,忽然联系你,他一定是要向你推销,这已经成了朋友圈的定律。
微信主动有人加我好友,也绝大多数是为推销而来的。
这令我感到很失落,觉得人和人之间变得只剩下了交易和目的。
曾经一个交往不深的老同学,偶然遇见约我吃饭,并且因为某种便利,我们经常相约一起吃饭,而且每次我们聊的很开心,我感觉我们彼此的心走的很近,我们成为了好朋友。
后来他向我推销日用品,碍于情面我没有拒绝,并向他提供了我的卡号和身份证号码,虽然卡上只是扣除几百元,但是这件事深深的,深深的伤害了我。
我用“心”经营的一段情感,原来对方从开始就是报着目的而来,这在我看来不是几百元的事情,而且一种伤害。后来的结局是我们再也不是朋友了。
最近听一个朋友感叹,现在的人把能卖的都卖了换钱了,已经没有什么情意了。我默默的把那个心结解开,这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群体的特征,开着豪车,喝着红酒,却穷得贩卖自恋。
“Fire运动”倡导低欲望,低消费。只买满足最简单需求的物质。因为低欲望,所以不必为了赚钱去做不喜欢的那个自己。
低欲望、低消费比奢华的贩卖人情和自尊要高级。
我们现在法定的退休年龄是50岁到60岁,很多人退休后依然工作赚钱。“Fire运动”倡导的是30岁以后退休,甚至有个上海女孩26岁就开始了非典型的退休生活。
我没有资格和能力评判好坏对错,我只能选择我喜欢的生活方式过我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果在贩卖情感和极简生活两者间让我选择的话,我选择后者。简单的走过自己的余生,做简单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