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季整理衣橱时,衣服一袋袋地扔,唯独舍不得那件旗袍。这个人们心中的老东西,即使已经成了压箱底的古董,散发着霉菌与樟脑丸势均力敌的味道,它也始终伴随着我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温暖着我心底最柔软的记忆。
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件旗袍,也是妈妈送给我的第N件具有仪式感的礼服。
拨开记忆迷雾,N年前和妈妈一起游走苏州旗袍街的场景历历在目。数量众多的旗袍店藏身在平江路的街头巷尾中,随手推开一扇门,都仿佛穿越到民国,目之所及各式各样的旗袍,静默成诗。
我在一堆繁花似锦里乱了阵脚,对每一件都种草,最后还是我妈帮我挑了一件最轻盈活泼的。穿上旗袍的那一刻,整个人如有神助,身体形态在旗袍的衬托下凹凸有致。那年我20出头,旗袍对于20岁的聒噪女孩,有一种瞬间可以让她安静下来的魔力。
(为了配图,请允许我上一张自己的照片,要是长针眼了概不负责哦)
旗袍的花样年华
旗袍,本意为旗人之袍。作为中国女性国服,虽然定义和时间至今还存有争议,但只要着于身,它便能婉约勾勒出东方女性的身体曲线,将一份含蓄的性感表达淋漓尽致。
我对旗袍最初的概念大多来自张爱玲。张氏小说中,出镜率最高的道具就是旗袍。她曾写道:“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那是因为北伐前期,争取平等的女人们,最先的革命就是剪短头发,穿上男人的袍子。所以初期的旗袍完全是“性冷淡”轮廓。
穿旗袍的张爱玲
张爱玲手绘的时装图
到了三十年代以后,旗袍被重新定义。削减了腰身,放低了领口,宽大的喇叭袖渐渐缩短收窄,裙摆的开衩不断上升,裙身里的鼓鼓囊囊的棉裤被换成了薄如蝉翼的丝袜。被禁锢了几千年的身体,骤然苏醒。电影《色·戒》中扮演王佳芝的汤唯件件旗袍都高开衩至臀,既符合其贵妇身份,又极富挑逗之意。
《色戒》王佳芝
可以说,民国时期是旗袍的最好时代。那时确实有这样一群姑娘,难以分辨到底是她们为旗袍而生,还是旗袍为她们而生,张爱玲、林徽因、陆小曼、孟小冬、宋氏三姐妹、夏梦……这些才情不输男子的新女性把旗袍穿成了时代的标签,成就旗袍一生美丽的传奇故事。
宋氏三姐妹
一些西方人士曾把身着旗袍、典雅娴淑的中国女性称为“东方的维纳斯”。
如果你真正用心接触旗袍,你会惊叹于一件看似简单的衣裳,居然有那么多讲究。
三、四十年代,光旗袍的花色面料就各式各样,水墨,花间,落樱,若兰......而镶、滚、嵌、荡、盘、绣、贴则是旗袍常用的几种装饰法。旗袍最值得一提的是旁开叉。在西方,服装的叉开在前后,使走路有余量。而中国旗袍却在侧面开叉,女子缓缓一走,葫芦型线条,摇曳生风,往侧一看,一截小腿亭亭,一湾小脚踝戚戚,走起路来体态婀娜,连西方时装史学家都称旗袍的开叉是“动人的一瞥”!
走出国门的旗袍精神
旗袍,不仅作为一类服装存在,更成为了当代国内外时装设计师的许多作品的灵感源泉。从几十年前在设计中“谨小慎微”地借鉴中国元素到近十几年来中式旗袍被大张旗鼓地“西式改良”—— 西方设计师们从不掩饰自己对神秘东方的向往。
高级女装设计师DIOR,也推出过一系列中国味十足的礼服。其中两款明显受到旗袍廓形的影响。
活跃于60-70年代的皮尔·卡丹,也是一位崇尚旗袍的世界级服装设计大师。他曾说:“在我的晚装设计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的灵感来自中国的旗袍。”此外,日本的三宅一生,意大利的Valentino,也都尝试过旗袍的造型。
说了那么多,并不是让大家穿越过去做一个古人。恰恰相反,我们想让旗袍走出历史,走进现代,让它成为现代女性的一种穿衣风格,或者说一种生活方式。
如果你也喜欢旗袍,可以来集采定制,我们的设计师会为你量身打造适合你的旗袍。在这个成衣泛滥的年代,集采的设计师愿意像唐吉坷德一样,以近乎执拗的坚持,传递着一针一线的温暖,为你缝制专属你的风华绝代。
集采定制旗袍
集采开业当天的旗袍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