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为周文王所著。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由于易经的应用表达方式比较抽象,再加上语言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这让后来的人很难理解。随着时间的发展,易经分为了两派,术数派与易理派,术数重在用,易理重在理。随后很多东西都从易经衍生了出来,奇门遁甲、梅花易数、大六壬、风水、算命、手相面相等等。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要了解易经,我们要先了解三个圣人:伏羲、周文王和孔子。远古圣祖伏羲画八卦,中古圣王周文王作六十四卦,并卦辞。近古圣人孔子作易传十冀。
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思考:文王作为一个诸侯国之君,82岁的高龄,深受人们的爱戴,他一定对天地自然的大道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了然于胸。于是他在羑里作了一个决定,他要“出一本书”,一本可以用于治国安邦,开悟百姓,以达宁静致远,天人相和境界的书。
于是以伏羲八卦作为基础,进行更深层次的推演,为六十四卦的每一卦作辞解释。每一卦,都代表着天地变化的一个象,也就是在一个大的时间序列中,阴阳相合所推动出来的变化。若对此中道理了然于胸的人,就可轻易明确了解自己所处的境地,并根据卦象与事物的对应关系作出最有利的应对。
然而有一点,周文王在狱中写易经,为了避免商纣王的迫害,很多话不好明言,只能用吉、凶、悔、吝等卦辞来解释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也就是每一卦里面有留白性,有的人能看懂理解透彻,有的人盲人摸象一知半解,结果使易经这部包含着中华文明大智慧的书,从一诞生起,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清华大学的校训。这两句话就分别出自于《周易·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周易·坤卦》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意是说,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也应像大地一样,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这只是周易精神的一种体现,足以发人深省。
其实,易经是从宇宙和社会大规律的宏伟角度,提示一个渺小的个体如何顺天应人,谦虚谨慎,防微杜渐,努力修德,分辨不同的境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并通过修德来趋吉避害,达到事业和人生的顺利。这也许是创造易经的圣人真正想要传达给后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