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女儿在小区公园玩耍的时候,旁边一个小男孩一个人拿着一个玩具正玩得起劲。男孩的妈妈在一旁专心地看着手机。突然,男孩跑去找他的妈妈。
“妈妈,玩具没了。”
“哦”,妈妈头也不抬地继续看手机。
“妈妈,你帮我捡回来。”
“嗯,捡回来。”
“妈妈,你帮我捡回来呀!”男孩提高了嗓门喊道,一边用手拉扯妈妈。
妈妈这才意识到,儿子确实需要帮助,这才放下手机,起身陪孩子去找丢失的玩具。
如果父母都不曾认真的倾听过孩子的心声,孩子又如何发自内心的听从父母?
父母总希望孩子能乖一些,听话一些,省事一些,麻烦越少越好,却忽略了孩子不愿意听父母讲话的根本原因。
做一个“听话”的父母,是爱孩子的第一步。学会做一个“听话”的父母,听懂孩子讲话的内容,隐含的情感和内心的诉求。
01不“听话”的父母,归根结底是不尊重孩子的父母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跟孩子沟通时,要么没有好好听孩子说,没有入耳,更没有入心;要么听孩子说的时候,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武断地打断孩子。
1、孩子表达需求时,家长敷衍了事
彤彤拿着一本绘本走到妈妈面前。
“妈妈,我要讲故事。”
“讲故事啊,但妈妈还有工作。”
“妈妈讲!”
“好,你先玩一会,妈妈等会就给你讲。”
妈妈说完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等了很久,彤彤还是没有等来妈妈给她讲绘本。
于是,彤彤跑去妈妈身边,“啪”的一声把绘本摔在了妈妈的面前。
妈妈这才想起来,刚刚答应了给孩子讲故事。
为了应付孩子,有些家长会把孩子要求的事情暂时答应下来,但往往事后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实现,孩子最终等来的是父母的空头支票。
2、父母听懂孩子诉求时,一意孤行
一次和朋友聚餐,朋友的孩子要打开可乐罐,朋友赶快阻拦说“别喝可乐,喝椰奶吧”。
“不,我要喝可乐。”
朋友一把抢走可乐,递过去一罐椰奶说:“喝这个好。”
“你从来都不让我喝可乐,天天光让我喝我不要喝的!”
“给你讲过多少次,可乐没营养,我们不喝这个!”
朋友说完,“啪”地就把椰奶打开,倒一杯放到孩子面前说:“听话,喝这个!”
“你不给我喝可乐,我就不喝椰奶!”
如果家长总是想说服孩子按大人的想法来做,整天要求孩子服从自己,就教会孩子在无意识间也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他人。幼小的孩子很快学会一套绑架家长的做法,“不听话”就是他们惯用的绳索,消极但有效。
02 家长不听孩子的话,会让孩子变得逆反自卑
无论家长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如果不好好倾听孩子,不去听懂孩子真正的诉求,其实父母在潜意识里扮演了权威的角色,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平等对待。如果大人觉得孩子不懂事,不去认真理解他在说什么,胡乱地哄他一气或训两句,孩子的心结解不开,时间一长,要么让孩子变得逆反,要么让孩子变得自卑敏感。
1、变得逆反爱顶撞
小肖从小都是父母和周围朋友眼里的好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自从父母开始做生意,小肖就像变了一个人,不仅变得厌学了,还抽烟、打架,父母多次劝他都不听。
原来,小肖的父母做生意之后,就早出晚归,回到家之后也基本没有时间沟通。有时,孩子找他们说话,也是说不了几句就不耐烦地就打断了。
有些孩子逆反心严重,有的故意跟家长对着干:你让他往西,他偏偏向东;你让他快点,他偏偏磨蹭;你说他一句,他顶你十句。其实,这表面的张狂与不羁,只是在说:"爸爸妈妈,我需要你们的爱!我需要你们关注我,我需要你们理解我的内心!"
孩子是父母生命中最重要的“客户”,父母需要像对待客户那样去对待孩子,去维护好这个重要的“客户”。
2、变得自卑敏感
跟妈妈逛商场的时候,5岁的小静想要买一个玩具。
“妈妈,我想要买这个小飞象。”
“家里不是有小象嘛!”
“家里的小象不会飞。”
“我看没什么区别呀,听话!”
“我想买一个嘛!”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呢,我都说了没区别。”
小静尽管很想买,但没有再说话。
叛逆顶撞的孩子,是把不满向外发泄;相比之下,自卑敏感的孩子,是把来自外界的负能量向内聚集。他们不像叛逆的孩子那样,向家长大声表达自己的不满,他们会觉得父母不喜欢自己,觉得自己不听话,都是自己的错。久而久之,他们会越来越自卑。
儿童的意识发育和语言表述能力常常不同步,他们用得最多的表达方式是听话或不听话,顺从或反抗,欢笑或哭泣。家长总是简单地认为前者好,后者不好,不分青红皂白地让孩子“听话”。所以,归根结底,是家长不动脑筋,瞎指挥小孩,还总是怪小孩不听话。
03做一个“听话”的家长,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豆豆》里描述过一段难忘的被倾听的经历,甚至影响了她一生。她第一次见到巴学园校长小林宗作先生,校长说:“你跟老师说说话,说什么都行。”原本还有一点担心的小豆豆高兴极了,想到什么说什么,就这样天马行空地说了四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校长一直微笑着听着,时不时地点头。
直到小豆豆长大成人,只要一想起这一段被倾听的经历,她都倍感温暖。小豆豆能遇到善于倾听的小林宗作先生是她的幸运,但家长如果学会倾听,用心听孩子的话,我们的孩子也能得到小豆豆的幸运。
做好这三点,成为一个“听话”的家长。
一、抖掉职业身份,换上父母的身份
卢梭说:“当儿童活动的时候,不要教他怎样地服从人;同时,在你给他做事的时候,也不要让他学会役使人。要让他在他的行动和你的行动中,都同样感到有他的自由。”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要教会孩子服从自己,也不要让孩子学会使役别人。
有权威,就会有不平等。如果不想要孩子在将来成为权威的服从者,家长就要在家庭教育中,把孩子当做平等的个体,平等对话。只有当家长放下权威,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才能建立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桥梁。
正如鸭子从水里上到岸上的第一件事是抖一抖身上的水,所以,职场上杀伐决断的父母,下班回家前也抖一抖——把职业的身份暂时抖掉,换上做父母的身份。
当总经理的家长不要把孩子当做下属,当班主任的家长不要把孩子当作学生,当老板的家长不要把孩子当做员工。回到家,你的身份只是孩子的父亲或母亲,爱人的妻子或丈夫,彼此平等又相互独立。
二、给孩子想要的,而不是你认为好的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天,小白兔去钓鱼,一无所获。第二天,它又去钓鱼,还是如此。第三天它刚到,一条大鱼从河里跳出来,大叫:“你要是再敢用胡萝卜当鱼饵,我就扁死你!”
兔子最喜欢吃胡萝卜,所以它认为胡萝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于是它把胡萝卜送给鱼吃,但鱼最喜欢的并不是胡萝卜。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对家长只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给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培养孩子,往往事与愿违。
马丁·布伯的《我与你》讲到世界的本质是关系,关系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我与你。“我与你”关系的最大特点是平等、有爱、移情和感通,“我”愿意且能够站在“你”的角度看问题。这也是理想的亲子关系。
三、放下面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当孩子不听家长的话,尤其是有人在的情况下,很多家长会觉得没面子。比如,家里来了客人,家长让孩子打招呼,表演节目,孩子不愿意,就生气的教训孩子,你怎么这么没礼貌。这种一言不合就给孩子贴上“不礼貌”的标签的行为,是因为家长爱面子的心态让他们对孩子变得苛刻。
我们一直说自己很爱孩子,为了孩子付出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但有多少事情不是基于“面子”,只为单纯地爱孩子的初心而付出的呢?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做一个有原则的父母。
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孩子必然不会成为天使,但你们始终可以成为更好的父母,你们渴望孩子快乐,也希望帮助他们拥有幸福的生活。
我们不必成为完美的父母,但可以成为“听话”的父母。“听话”的父母绝不是对孩子言听计从,它的本质是理解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用心地倾听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