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疵品的定义向来是行业内争议很大的一件事,因为角度和理解不同等缘故,大多避而不谈。若不是出现一个小小的插曲,我们也不会想到和大家聊一聊。
前几日,难得半天清闲,便赶紧约上三五老友过来喝茶。茶未过半,一位朋友偶然瞥见书架上一只釉面泛灰的杯子,觉得特别,便询问来历。
说起这只茶杯,出自曾经的一窑柴窑。开窑时不知是何原因,有几只杯子吸烟严重,但釉面却肥润的很。浓浓的明清民窑风实在喜欢,真心不舍得全摔碎,便偷偷留下一只私下赏玩,从未示人。
这次却不小心被发现,老友都饶有兴致地把玩了一番,也由此引出了瑕疵品这个话题。
一般而言,不同于工业生产的日用瓷器,手工陶瓷似乎并没有严格的检验标准一说。真要追求极致,就算把当年的官窑器拿来,也很有可能被今人定为瑕疵品,这一点从过往所有大拍标的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即使皇家器物,完美无暇的也不多。因此,我们以工业制品的要求去看待手工制品,是没有意义的,就像电脑字体再完美,也无法与任何一件书法作品相比。
所以,当我们在手工陶瓷范畴里谈瑕疵,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而是要看我们究竟追求的是什么。例如柴烧器,如果按柴窑来看,过火、落灰、淌釉都属于明显的瑕疵,但对于柴烧作品来说,却是最迷人之处。再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永宣青花,苏麻离青沉积所造成的「锡斑」,也称「锡光」「银光」,不仅不能定为瑕疵,反而因其备受追捧,以至于后世历代瓷工苦寻仿烧了六百多年。
以觉山隐窑为例,器物首先要美。如果画面不漂亮,是绝不会在觉山隐窑的成品序列中出现的。同样,比例失衡、发色不恰当等,以普通标准衡量是没有问题的,但依然会列为瑕疵品。比如把粗犷的仿明器物,烧成仿清风格,就成了笑话,是我们无法接受的。
而诸如矿物釉中的极小料刺,又恰好出现在狮子的眼睛、梅花的芯蕊、服饰的花纹、山景的密林等处,只要不是特别严重或者面积较大,不会影响到整体美观和使用的小意外,则通常不会列为瑕疵品,反而认为这种老天赐给器物的独一印记,更为稀有。
此外,很多属于器物本身特性所致的「不完美」,我们也将不将其视为瑕疵。例如,胎土用泥不经酸洗提炼,可能会有微小矿点,只要不在主画面或不太明显,是可以接受的;手工淘洗的仿古胎土常见釉下的小凸起,尤其柴窑偶尔难免,气窑则不多见;直口杯碗稍有不正圆,也是手工器物特征,非明显变形,也不定义为瑕疵。
另一方面,手工制瓷工序繁杂,虽不至于七十二道工序,但产业链也相当长,每一环都存在着许多不可控因素。任何细小的闪失或不慎,都会决定了器物的命运,因为反映到成品上极可能就是大缺陷,尤其是很多工艺瑕疵在烧制完成前根本无法发现,所以确实难免存有一定比例的残次品。特别是柴窑,烧成率是很低的,说「一半人定,一半天成」也不为过。
像吸烟、落渣、惊釉、胎裂、缩釉、杯口明显变形等,都是在柴窑里很常见的情形,也毫无疑问都属于明显瑕疵。这些存在问题的产品,我们是坚决不会流通到市场上的,而是就地砸成碎片。像开篇说到那只杯子,算是仅有的例外吧。
总之,面对瑕疵品的问题,觉山隐窑一向是以不过分纠结的心态去看待,同时又尽量做到完美。而站在欣赏者的客观角度,自然是希望全品无暇,可究竟能不能接受和包容手工作品的「瑕疵」,只能由玩家自己衡量了。
记得一位相熟的老玩家说过:玩得久了,看得多了,慢慢就明白了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对的东西是什么样子,就不会太执着在瑕疵一个点上,否则很可能越玩越偏,错过了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