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阶段读书中的文章其实是会有不同的感受的。
最开始,只是觉得,这个人说得很有道理,要不,我去试试,就像一块空地上被人种了点草。然后做着做着,突然也就懈怠了,不想做了,告诉自己我就休息一会儿,就一会会,然后就是无休止的懈怠,或许在某个受挫的夜里,又翻然悔悟,不行,我还是需要去做点什么去改变现状……这样就像一个循环一样,不停往复。这个时候,再去看某些文章,会觉得如果我这个地方按照他说的这样去做,也许好一点,如果我听了“老人言”也许现在就不会这么糟糕了。可是,没有如果也许啊。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我真的很厉害,不是一般人,我肯定能把事情做好,明白他们一点套路,有了方向,改变一点点没有问题(别人我不知道,但是我真的这么想过也这么干过,虽然错了,但是我知道为什么错了改了也挺好)。
其实,也就是改变的那一点点,造成的结果其实是千差万别的。而偏差的往往不是某个不重要的点,恰好是重要的东西,也恰好是让人不舒服的东西,所以我们会迫不及待地去改变。最终的结果不过是,发现自己撞了南墙,然后自我怀疑自我批评一下,再在深夜立誓,我要怎样怎样。我真的这样做过,然后突然觉得特别难过,再去看Scalers的文章,感觉醍醐灌顶。
我记得我在被打击后问过Scalers:“突然发现,每次看你文章都觉得说得好对,然后受挫了想到你的话,想的是你干嘛说得那么有道理嘛,然而还是一股脑撞南墙,这应该是无药可救了吧。”Scalers当时的回答是“我说出来是我的,你看了又不能变成你的呀。要做嘛。”的确,如果不行动,别人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东西,只有我们实践了,然后把别人已经得出的结论结合,最后可以被自己所用,最后这才是自己的。
我觉得《刻意学习》可以是一本实践指南了吧,里面的观点很正确(至少以现在我的水平是这样觉得的),可是我们有时候意识不到这种正确,或者意识到了也会无意识地忘记这种正确,可是,在你行动前、行动中、行动后不妨都去看一看它,你或许会有不同的收获。它也许不会让你少走弯路,但是它在你错的时候是真的可以给你一个方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