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的时候,我和同学聊天,聊着聊着聊到了名字上,然后我告诉她我名字的来源:“我的名字是我自己起的。”
她不信,并且大笑,问我:“难道你刚生下来就会说话了?然后你和你妈妈说你要起这个名字?”
我解释我名字的前因后果,但她只是在笑,完全不听我的解释,最后我泄气了,觉得这么有意义的事只能由我自己慢慢体会了。
那是我上小学五年级时,不知道是谁算了八字,说我中间的名字要换成九笔的字,于是我爸就让我自己选择一个合适的字,当时我很惊讶,因为按照自古以来的传统,长辈为后辈子孙取名字一直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想到爸爸却这种权力让给了我(后来,我从爸爸口里得知,我爸三兄弟:我爸、我二叔、我小叔的名字也是他提议的)。待我的询问再次得到肯定之后,我开始兴奋起来,我兴冲冲的拿过一本《新华字典》开始翻找。
可是,字典上那么多字,找了好一会,也没有找到。有时看到合适的,但是数一下笔画,最后只能舍弃。找了几十个字之后,我觉得这样找不是办法,于是就从偏旁入手。那时候家里穷,所以我一下子就想到了金字旁,然后数着笔画,找到了一个让我满意的字“钦”,之所以选择这个字,是因为电视里总出现钦差大臣、江湖高手遇见更高一层的高手时认输:“阁下武艺高强,在下钦佩。”的字眼,我想象着以后介绍我自己的名字时,别人一副钦佩的样子,于是就认定了这个字。
确定这个字后,我走到爸爸跟前,告诉他我所选的字,爸爸一听就皱眉了:“这个不行!”因为“钦”这个字,在用我们那的方言说出来就与“阴”同音了,爸爸觉得不吉利。
既然不行,那就只能换了。
我继续拿起字典翻找,这时候我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了,然后就觉得金字旁太明显了,不合适。我闭上眼睛,畅想了一下自己的未来,最后觉得应该以人为本,于是乎就以单人旁为部首,算笔画,在字典上查看起来,没多久就确定了一个“俊”字,我第一次接触这个字是在一篇描写燕子的课文上,所以一看到这个字,我就想起了一句“俊俏的燕子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我渴望像燕子那样自由自在……
所以,我的名字就改成了现在的名字,有点遗憾的是,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不能更改,因为那是我的字辈。
由于家里穷,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自立了,做饭、挑水、砍柴……但思想的独立,是从我自己改名字开始的。也就是从我改名字的那时候起,我开始攒零花钱、压岁钱,自己决定关于自己的所有事情:初中三年级,我不想在原来的学校读了,爸妈苦劝无果,只能让我转学到了另一所较差的学校;高二文理分科,我自己选择了音乐,因为我只是想尝试一下读音乐的乐趣(我爸妈到现在都不知道我曾经读过音乐),在正式确定分科的时候,又选择了物理,之所以选择物理,是因为物理的难度更大,对我更有挑战性,文理分科之后,我只是向家里说一下我的选择;高二暑假,我不喜欢补课,因为我觉得学校强制性剥夺了我暑假的乐趣,即便在高三的班主任警告之后,我依然义无反顾的跑到了北京寻找暑假的乐趣;高考结束后填志愿,我没有和任何人商量就填了离家两千公里的学校和自己喜欢的专业;工作也是不打招呼就跑去自己喜欢的城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业,一言不合就愤而辞职……
有时候我觉得挺对不起我爸的,因为他尽到了自己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但却没有享受到多少父亲的权利,这或许就是儿女思想独立后的代价吧。
02
最近几年,我的生活越来越简单,我的心也慢慢开始澄净,很多时候,我都只关注事物的第一属性。比如说吃饭,我吃饭时关注的的第一属性就是吃饱,所以只要能下口并且不影响我的心情,哪怕是粗茶淡饭,我依然能吃得津津有味,至于饭菜的色泽、味道,我把它们归类到第二属性——享受,第二属性可以有,但对于我来说不是必须的,平时出去吃饭,有时候中午人很多,想吃上自己想吃的饭菜需要等待,如果那家店的饭菜具备第二属性,我会选择等待,但如果没有,我会去寻找另一家合适的店,哪怕在寻找过程中花费再多时间也不可惜,毕竟,被动的在等待和主动的去寻找,所带来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有一次在家里吃饭,除了日常的青菜之外,妈妈还煮了三个水煮蛋,在吃饭的过程中妈妈叫我吃蛋,我瞄了一下那三个蛋,撇撇嘴,说:“不吃,还要剥壳,太麻烦了。”然后我妈数落我懒。我反驳:“我这不是懒,我吃别的菜也能吃饱饭,为什么要吃需要自己动手剥壳的鸡蛋呢?如果这是龙蛋凤凰蛋的话,就算再大再麻烦,我也不会嫌弃。”对于我来说,平常的鸡蛋不具备第二属性,那剥壳对于我来说是就是不值得的。并不是说我不能剥壳,如果有人需要我为他(她)剥鸡蛋壳的话,我还是很乐意帮忙的,或者说还未到饭点而我又肚子饿了的话,我也会乖乖的剥壳吃掉,填充一下自己饥饿的肚子。
03
还有吃鱼,如果是煎鱼的话,爸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如果是蒸鱼的话,我会不想麻烦的凑齐我觉得需要的配料,有时候家里的某些配料没有了,就尽量找可以替代材料,没有替代就厚脸皮去向二婶要,如果还是没有,就骑车去二公里远的镇上买。至于为什么如此执着,还是上面的两个原因,煎的鱼能下饭就行,蒸的鱼对我来说具备第二属性。鱼怎么做,我都无所谓,只要能下饭就行,但是如果恰好做我喜欢的话,我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做到最好。
有时候和朋友见面,互相了解近况时,他们都很惊讶,为什么我能一直待在家里大半年不外出,并且还不会感到无聊。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我做的都是我喜欢的,更是和我未来要做的息息相关,所以我每天都乐于其中,每天都过的很充实,就算偶尔遇到烦恼,也会很快被抛之脑后。
到现在为止,我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中毕业以前我很“懂事”,我讨好身边的每一个人,但偶尔发点小脾气;第二阶段,高中时期我不算很“懂事”,大事听别人的,小事自己做自己的;第三阶段,高中毕业后我非常不“懂事”,大事小事都听自己的,但在不影响或影响不大的情况迁就一下。可以说,高中毕业后,我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发自内心的,差不多每一件事情都是我喜欢并且乐意去做的,所以一直以来,我的幸福感都是满满的,我从来没有抱怨过生活艰辛、社会不公、命运坎坷……
每次看到别人说想要幸福很困难,需要怎么怎么做云云,我都很难理解,想要幸福真的需要这么难吗?为什么我总觉得很简单呢,只需要做到独立(精神和经济)+简单(欲望或要求)+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可以了。至于其他的,都只是自己的借口罢了。
幸福就是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