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想推荐这本书很久了。只是一直没想到用什么笔触来为大家介绍。但愿我有作者一半地精心,也许就能把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与感动稍许恰当地表达出来。
斟酌了很久,我想就用关键词吧,希望我的情不自禁与肺腑之声没有剧透,而是成功地吸引你对这本书的好奇。
死神
这居然是一本以死神为第一人称来叙述的书,但恰恰他讲的故事,并不可怕反而平静又真实,他用怜悯的眼光,观察、洞悉与追寻着,当他温柔地带走每一个离开的灵魂时,甚至带着颇具人性的疑问与困惑,不仅对历史,还有对人类,当然还有对文字。而因为他的恻隐与温柔,也让我们在阅读那些悲伤情节时,动容与落泪那些隐藏在人性深处,从未泯灭也无法淹没的……善良。
书
除了书名外,这本书几乎是围绕着主人公莉赛尔与她生命中的十四本书,其中六本,如书名所述,是偷来的。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要用‘偷’一字,到最后我才明白,书是什么,莉赛尔偷的又是什么,如果书是文字的汇集,是文明的象征,而阅读是一种愉悦的体验,一种心性的熏陶,那么我想,莉赛尔偷来的六本书,内容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而是一种只要文字尚存,仍传承在纸页上的精神向往,因为文明而反暴力,反战争,反专制,因为人性而始终又往复的感恩、付出及回报。
即使在那个生存如蝼蚁的战争年代,因为这些光辉,和每个清醒的人心中对自由思想的渴望,留在书上的,还多了一份永不消亡的……希望。
家与大家
最早莉赛尔只是作为一个养女,来到汉密尔街的休伯曼一家,从最初的不习惯与生疏,他们组成了一个默契无间的家庭,有教女儿认字读书的爸爸,也有刀子口豆腐心的妈妈。而当马克斯,这个被追捕驱逐的犹太人来到这个家时,被一家人团结又巧妙地藏在地下室时,他们那么地配合有序,他们冷静地通风报信、聪明的声东击西、更温暖地守候与陪伴马克斯熬过地下室每一刻不见天日的时光。
当防空演习预警频繁,马克斯告诉莉赛尔,自己不得不要离开时,莉赛尔却坚持,你也是我的家人。是啊,当马克斯避难来到这一家时,在经历各种危难与险情之后,我们何尝不和休伯曼一家一样,早就把他视作他们一家人。
最终,当汉密尔顿大街上每家每户,都在睡梦中随着战争的硝烟与轰炸被死神带走时,我们才发觉,这条大街上的每一户普通的邻居,他们都曾善良而细微地呵护着偷书贼的心灵与天赋,有可爱而率真的鲁迪,有清醒却无奈的市长夫人,还有那个要求莉赛尔为她读书的老太太,以及在防空洞里每一个听莉赛尔读书的人们。他们其实是一个更大的集体,那些以求安宁与温饱长足的普通人,也许也曾掩盖想法,却仍然无法抗拒内心对和平与自由的期望,以及寄托在文字上的诉说。
人
人是矛盾的综合体,这是让死神也不得不惊讶与思索的问题。为什么人可以一面以战争展现残酷的杀戮,一面又那样发乎情理地关爱与扶持呢?
汉斯爸爸有在战场上的明哲保身的睿智,却也有帮助犹太朋友脱险与避难的勇气。
市长夫人有哀于沉默的追思与无奈,却也有培养与呵护一个读书女孩的慈爱余关怀。
而鲁迪,也许因为饥饿,曾经设计偷过别人的庄稼,却又是那个将泰迪熊放进去世飞行员手中的率性男孩。
他们是书中无处不在的矛盾体,却也更深刻地彰显着即使在苦难与灾难中,每一个平凡人身上仍赋有的光彩,是勇气、是慈爱、是同情,是太多……
战争
其实这本书隐匿着许多沉重的话题,如二战、种族迫害与屠杀、法西斯主义、纳粹等等。但这本巧妙的避开这些问题的直面描述,而是用人物、语言、情节等压抑而布满阴霾的细节处理,让即使一个对二战没有太多背景了解的人,也能深刻的带入战争的疯狂、嗜血与残酷。
没有战争,也许没有这个故事,更不会有偷书贼,但真正让人们失去所有的,正是战争,他因为人性的集权与控制,不仅操纵着思想与生死,更毁灭着一切美好,亲人、生命、笑容、希望、灵魂。
于是你会恍然,莉赛尔那种对书与文字的执着,其实正是因为战争的强压与摧残下,得以对抗与支撑人们渡化苦难的魔力。因为总有一天,人们会清醒,战争会结束,文明与和平会重新恢复。
文字
正如主人公莉赛尔说的,我曾经厌恶文字,也曾经喜爱文字,但现在我希望把它运用到恰到好处的地方。这不仅是莉赛尔历经波折的一世,由一个阅读文字汲取文字的人,成为一个导引文字抒写故事的人,最好的注脚,也是每一本书,每一种语言,每一个文字,所呈现的使命与魅力,其实也是我们早已熟知,却又每每忘记的一些品德与道理:充满希望、相互扶持、用文字的精髓去渡化生命承载的苦难与悲伤,和在外界环境的冲击与挤压下,也坚持地文字所象征的人类文明,赋予我们的正直与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