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一位读者留言:
秋水老师,我最近在看KK的《失控》这本书,开头是以蜂窝效应为起点的,他论述了蜜蜂的领导者并不是蜂后,没有人领导蜂群,而是群体失控的自组织行为。然而,我查了一下生物学的课本观点是蜜蜂之间通过激素进行信息交流,蜂后用激素间接控制工蜂和搬家的地点决定权。那归根究底权利中心还是蜂后。我发现两个观点矛盾了,我返回去看KK的原文,他的原文并没有引经据典的提到是如何论证这个过程的,只是简单的说“16世纪的某生物学家曾经发问:蜂群的领导者到底是谁?继而就直接跳到下一句:然而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蜂后并不是实际统治者等一系列论证。那么这是否存在不严谨,结论是否存在不可信?
我尝试使用百度好搜 包括中国知网的论文期刊 目前来看是没有找到相关的论述 两个观点都没找到 不知道为什么 可是我觉得有理由怀疑KK的观点存在不严谨 除非他能够列举相应的论证过程。
我回复说:
我对这个也不专业,不过你的思考非常赞啊!任何人的观点都可以被怀疑,权威也不例外。
读者说他是从《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学会的这种思考方法,推荐我也读一下。
我说:
那本书我也读过的,只是思考的重点有侧重,比如《失控》的这个例子,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所以就不会放精力在上面。赞同你的这种批判思维,加油!
我的确是非常欣赏读者的求索精神,我的回答,也不是敷衍,而是每个人的精力分配有侧重,如果每位读者的留言我都认真去研究一番,给出一个科学权威的答案,这肯定是不可能的。
其实我倒很想说等他研究出成果来能否告诉我一下,不过还是没有说,因为觉得那有点让别人费力自己沾光的感觉,再说的确我现在不关心这个问题。当然我把读者的留言加了星标,也用写文章的时候做了保留,这样,将来真需要研究的时候,也许能够找到他询问。
故事二
因为参加了镇远之行,对于南方卫视很信赖,所以,也在微信公众号和我们的学员群里推荐了他们的浙江“我‘微’衢州狂”活动,有学员说,微信图文的排版不够好,要求分享活动到朋友很容易被举报,等等。
这些,我的确之前都没注意到。包括镇远的活动在内,我的关注点是:
我能不能参加。
怎么参加。
我对学员指出来这个不重要,学员让我别激动,我说我没激动,只是用以说明思维差异。
然后学员说他没时间去不了,所以不关心。
我立刻止住了讨论:
学员因为参加不了,所以不关心活动本身,而且他的时间充足,才有闲情逸致去注意额外的细节,而我时间紧张,去继续讨论这些是不智的。
故事三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京东的快递送到,我签收、付款、拿到东西,然后放在一边,是什么东西,我不确定,也不打开看,因为,在现在的这个时刻,我最主要的事情是完成这篇文章,等有空了,再打开不迟。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细节,有些,可以带来美的享受,比如早晨我热牛奶时,发现关掉火以后,由于余温,锅里牛奶结成的奶皮在微微颤动,仿佛涟漪,既好看又好玩。但这只是几分钟内观察到的现象,也不会花太多时间在上面,有些细节,则可能带人进入时间黑洞,所以要适时地终止。
对于时间管理掌控不好的人,每一件事所展开的旁枝末节,都有可能形成牵引的力量,把人带离主干——
比如刷微博看到某个八卦,然后注意到胡歌的表白,然后去看霍建华粉丝的反应。
比如收到一个快递,打开,看是衣服,于是去试,于是各种搭配。
比如接到一个电话,煲起电话粥来很高兴,扯到东来扯到西。
但是生命有限,浪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