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崇敬接纳孩子,带着爱教育他们,护送他们迈向自由之路。怀着崇敬接纳自己,带着爱教育自己,护送自己迈向自由之路。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父母如何去守护,如何觉察我们的养育是“对的”,中国大陆华德福教育先行者之一的周远斌老师两天工作坊带给我内在的定力和启发,“最好的治疗是教育,最好的教育是一种疗愈”。
你想要的有时不是你的命运,不得不发生的才是你的命运。孩子一生与谁相遇、经历什么都是你无法掌控的,就像我在开场的闭眼摸手游戏中,我如孩子般闭着眼睛在伙伴的守护下自由摸索,当我摸索过几双有点冷的手而放弃后,终于摸索到一双“温度正好软硬适中“的肉肉手,那一刻我决定留下来吧,直觉告诉我喜欢这双手,两双手开始彼此感知,能量传递,脑中想象这会是一个什么人的手呢,好奇而有趣。睁开眼睛那一刻,我惊呆了,40个人中,我竟然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那个人----我儿子幼儿园班主任王老师,缘分妙不可言!还有一位朋友独独选择了走向与大家不同的方向,当工作人员担心他不会“牵手成功”时,另一位朋友如约般走向了他,哈哈,竟然穿了同样风格的衣服。
提到如何守护好孩子,一个模型告诉我们上顺下逆、知行合一的道理,顺言逆行。
1、接纳的是孩子的想法和语言,因为我们无法改变想法,孩子的想法会在以后形成独立灵活的想法,培养出开放型思维的人,只有从小给予接纳想法的空间,孩子长大后才会敢想并不断调整想法,思维更具活力。当孩子提出一个要求时,把“不”去掉,他们来到世界上就是想做些什么的,人靠体验更新自己的想法和观念,不妨试着说“可以”,“可以”是面向未来,带向新的一件事情,而“不”是留在过去,说“可以”并不是意味着同意,而是接纳他还是个孩子。
2、在想法和语言上接纳但不能放纵,我们还要护送好孩子,保护不是说不,而是告诉他会发生什么,用想象力和行动力和他相遇,例如幼儿园里的地震演习可以用母鸡妈妈的语言,不用成人的抽象语言,例如收拾玩具,老师唱着歌说小兔子收玩具开餐厅了,来快递员送它回家。家长希望孩子做什么就直接做,不用过多和孩子商量,例如孩子不听话就直接带走他,让这件事不可避免的发生,因为孩子对什么事都好奇,但家长需要判断他的“要求”是不是他真正的“需求“,我们尊重他继续玩的想法但要保护他玩太久会困会饿。现在的孩子往往想法太多而执行力差,这与现代科技刺激了头部而瘫痪了行动力有关,现在的父母容易矫枉过正,让孩子给予太多自由而没有约束,而更有很多人在想法上去约束例如嘴里一直说着孩子不该这样不该那样但最后却在行动上接纳了,这就把“爱”变成了“碍”,而如果在想法上尊重孩子,从替孩子做事情变成教他做事情,最后孩子会变成知行合一的人,又有独立想法又健康懂礼有执行力符合社会要求,懂得如何社交。
3、一个“骑马”的游戏,“马儿”如同无知好奇的孩子,“马夫”如同父母。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到如果没有“马夫”的适当保护和引导,“马儿”不会安全而肆意的驰骋,没有“马夫”保护,“马儿”要么没有安全感要么无法动弹。因为家长有责任设置界限,越有界限,孩子越觉得安全,有时不管孩子,孩子反而会不敢向前。
怎么处理亲子冲突,是让家长们很头疼的问题,佛教里有“五毒”的说法,而我们在与孩子日常的互动中,经常不自觉导致了孩子的“慢”、“贪”、“疑”、“嗔”、“痴”
1、夸孩子有学问。孩子想做事情说明要长大了,但把事情做好才是证明他长大。盲目夸让孩子容易让他失去对自己的真正认识,内心的“我”过大,长大容易“傲慢”。应该如实反馈孩子做的事情,例如孩子画了一堆圈圈,你可以告诉他看到他画了很久、画了很多红圈,而不是盲目夸奖他画的真棒。一个人要迈向自由和独立,是学会自己给自己评价。对孩子做了好的事可以跟他反馈你的感受和观察到他做事情过程的细节,甚至用肢体语言拥抱亲吻表达夸奖,每个孩子都希望被“看见”。
2、奖励孩子太物质化容易造成孩子长大后的“贪”,他们偏离对事情意义的真正认识。家长总是靠奖品来奖励孩子做事情,传递了奖品比做事情本身重要的理念,太多奖励促成一个人的贪婪。当然度也很重要,正常人总是在奖品和价值之间游走。当孩子帮你刷完碗,我们如果只靠给钱做家务,孩子就失去了去思考做家务本身的价值。
3、孩子做了不得体的事情如果采用贬骂对待,则造成孩子的“疑”,不自信、没有自己的思考、听任摆布。而这样的人虽然看上去“胆小”,但仍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和事情。
4、用打罚应对孩子的错误,容易导致孩子的“嗔”念,打罚也是父母缺乏延迟满足的一种简单处理方法。我们应尽量先用触摸、拥抱等有形的方式让他冷静,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我知道你是好孩子“反复说。再让他参与到解决后续问题中,明白错了是可以弥补的,长大后犯了错误也不会觉得那么怕。
原来养育孩子一本《简单父母经》便胜过那么多形形色色的育儿书籍,不给孩子那么多选择、不给孩子创造太过“复杂缤纷”的生活,让他们在小的时候安心打下内在的深厚基础,包括睡觉、吃饭、排便这些养本的方面。而我们大人是否真的理解“简单”,有定力“简单”真不是那么简单的。
处理亲子冲突及关系,如果不了解孩子发生状况的根源,则还是治标不治本。这九个问题都容易导致孩子表现出不良的状态。例如我们常说的媒体的影响,让孩子头脑在热,身体却不动,睡着后就容易动,而且媒体不是真实的感受体验,现在孩子早智,知道的多做的少,而应该从下往上开发;例如节奏和规律会带给孩子安全感;比如现在生活的机械便捷,我们可以给孩子留一点原始的东西去做;比如医药推拿对孩子来说虽然看似治病但是通过被动,并没有让孩子的“我”进入。例如“六抱”,在孩子起床、出门、幼儿园分离、幼儿园接、进家门、睡前时都给他一个认真的拥抱。多让孩子做事情,远斌老师列出15项可以在幼儿园回来到睡前间让孩子做的事情,帮助孩子更好成长。
你的内在态度,你的价值观,你处理问题的方式,你儿童期没有得到的满足,都将在你的孩子身上体现及映证。 这些你认为归结于“孩子的问题”的问题,到底是孩子的问题,还是你的问题? 外在是一种神秘状态的内在。 成人的内在,直接影响儿童的内在;同时,儿童的内在影响他的外在。 人的成长发育有自身规律,每7年都是重要节点,而每个七年又可以分成3段,顺应规律,这样的话,我们就对孩子多了一份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教育孩子、养育孩子和陪伴孩子,无疑会事半功倍。外在环境只是影响孩子的一部分,当你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不再只是改变孩子的外在环境,而是更加注重改变你自己——孩子身边最重要的成人。 改变你的行为,去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时间节奏、空间环境、人际氛围,而是改变看问题的态度和角度,对自己的状态有更多的觉察,甚至改变你的一些行为模式、思维惯性、觉察方式。 敏锐自己的感官,不仅观察与孩子相关的一些因素,同时,观察孩子本身;不仅观察自己,同时,观察孩子外在的表现与自己内在状态之间的关联。
孩子是一个迷,我也是一个迷,每个人都是一个迷,持续去了解,反复去思考,带着解密的态度去生活、去学习、去研究,那这个谜底就会慢慢向我们呈现这个答案。 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一个孩子,一个个体,一个人,一个生命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