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大全

(一)古典诗词概述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相关书卷浩如烟海;我才疏学浅,术业不精,斗胆发表拙作,权为引玉之砖;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文友雅正。

1.什么叫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就是旧体诗词(相对新诗而言)。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两种体裁,也就是两种分类。由于词是从诗中派生出来的文学体裁,也有将诗词归为一类的。

2.古典诗词的发展简况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诗词的艺术特点极其体裁的分类,首先介绍一下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字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这个“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近体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诗派生出新的体裁,这种体裁到了宋代最为发达,这就是词。由于词是由诗派生出来的,所以词又被称为“诗余”;另外,由于词的句子字数长短不一,古人也称为“长短句”。

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那么它跟词有什么不同呢?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如张养浩的《闲居三首之一》“昨朝杨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鸿(忒)疾苦。(不是)浊醪有味,(怎)消磨(这)日月东西。”其中括号内的字就叫衬字。

上面简略地介绍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如果文友想深入研究的话,可以参考阅读范文澜先生的《中国文学通史》。

综上所述,诗和词按照格律和声韵,可以作如下分类:

古典诗歌:

1.古体诗(古风)1)五言古体诗,(2)七言古体诗,(3)乐府诗

2.近体诗(格律诗): (1)律诗:a.五言律诗,b.七言律诗;(2)排律:a.五言排律,b.七言排律;(3)绝句:a.五言绝句,b.七言绝句

3.词 1)平韵格词,(2)仄韵格词,(3)平仄韵转换格词,(4)平仄韵通叶格词,(5)平仄韵错叶格词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二)格律诗

1.什么叫格律

格,就是格式。格律诗是有固定的格式的。这种格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句数固定。每首八句的叫律诗,每首四句的叫绝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

二.字数固定。每句五个字的称为五言诗,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言。由此可知:

五言绝句的字数=四句×每句五个字=二十个字;

七言绝句的字数=四句×每句七个字=二十八个字;

五言律诗的字数=八句×每句五个字=四十个字;

七言律诗的字数=八句×每句七个字=五十六个字;

五言排律的字数=大于八句的偶数句×每句五个字>四十个字;

七言排律的字数=大于八句的偶数句×每句七个字>五十六个字。

律就是声律和韵律,格律诗要遵守发音规则,讲究声律和韵律美的。

另外,律诗的八句中,每两句称为一联,共分四联;第一,二句为第一联,称为首联;第三,四句为第二联,称为颔联;第五,六句为第三联,称为颈联;第七,八句为第四联,称为尾联。根据诗的内容语气,又分别称第一,二,三,四联为“起联,承联,转联,合联”,相对应的绝句的第一,二,三,四句分别称为“起句,承句,转句,合句”。所谓“起”,就是“起头,开头”的意思;所谓“承”,就是承接上面的话,继续延伸的意思;所谓“转”,就是话锋一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及独特新颖的表现手法;所谓“合”,就是最后将话题一收结尾。这就是古人常说的一首诗中要有“起,承,转,合”的顿挫语气。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绝句就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把律诗拦腰分成两部分,取其中的一部分的格式就成为绝句,因此绝句只有两联,这种说法也有道理。

2.格律诗写作要遵循的基本要素

格律诗写作要遵循的基本要素有四个:平仄,相粘,对仗,押韵。

一.平仄:

汉语的绝大多数汉字,都有声调(个别的无声字或称轻声字除外)。齐梁时期的沈约在总结前人对汉字发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四声”之说,形成了格律诗声律的规则,同时也是现代汉语发声规则的基础。沈约提出的“四声”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其中“阴平和阳平”的字为平声字,“上声,去声,入声”的字为仄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入声”字已经被其他声部所兼并,所以现代汉语中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说“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但是,写作格律诗要遵循沈约提出的“四声”规则,有一些文友不了解这些,所以看到别人的诗,就用现代汉语的发声规则去衡量,就会认为别人的诗没有遵守规则而产生误会。举个例子:在下的诗作之中,有一副对子“远岛归鸥孤影白,青山落日晚潮红”,其中的“白”字在古代汉语中就是入声,是仄声字。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变为阳平的声调。

容易发生误会的字有三种:(1)把平声字当作仄声字;例如:李义山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看”字是平声字,应读成阴平声调;(2)把仄声字当作平声字;例如:“白”“国”“节”等都是仄声字;(3)可平可仄的字。在古代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字是可平可仄的,但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意思不同,平仄也不同,例如“俱”字,在“行则与俱”(是“一起,一同,共同”的意思)的时候为平声,在当“都,全”的意思时为仄声;另一种是意思即使相同,也可平可仄,例如“忘”字。

那么,怎么掌握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查韵书;对初学者来说,查韵书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在此,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小字典,叫“简明文言字典”,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不贵,大概不会超过15元。这本字典共收单字一万六千多个,词组一万三千多条。它的好处是可以使用偏旁部首查字,而且提供字的现代读法,在古汉语中的韵部,同时说明字义并举例。二是经常进行阅读和写作,时间长了,自然就记住了。

接下来介绍平仄在诗中的运用规则,要说明的是,我以介绍平声韵脚为主。首先介绍七律的标准平仄格式。

七律的标准平仄格式有两种:一种是平起式(即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字),另一种是仄起式(即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仄声字)。

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面所介绍的是标准格式,但实际运用时,不是每一个字都要按照上述的平仄去写,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就是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但这个说法不够精确,虽然我在这里主要是介绍给初学者,但希望初学者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我把口诀改为“一,三不论;二,四五六七分明”,也就是说每一句的第一,三个字不要管平仄(平仄都可以;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这将在以后的诗病中讲解),第二,四,五,六,七个字要按以上的格式讲究平仄。

有的初学文友会说,我记不住呀,有没有规律呢?有的,大家请看,每一句中,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是交错使用的,即“平,仄,平”或“仄,平,仄”;而每一联的上下两句中,对应的第二,四,六个字是相反的,也就是说上联的第二,四,六个字如果是“平,仄,平”,下联的第二,四,六个字则是“仄,平,仄”;反之亦然。

我们来看平起式的第一联,我把第二,四,六个字打上了括号: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那么,两联之间呢?这就是我下面要介绍的,两联之间要相粘。

二.相粘

两联之间,上面一联的下联(即上一联的第二句)的第二,四,六个字要和对应的下面一联的上联(即下一联的第一句)的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相同。

我们来看平起式的第一联和第二联,我把第一联的下联和第二联的上联的第二,四,六个字打上了括号: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另外,上面一联的下联的第五,六,七三个字,以第六个字为中心,左右颠倒一下,就成为下面一联的上联的第五,六,七三个字的平仄了,这种规律俗称“翻跟头”。我们仍然以平起式的第一联和第二联为例,我把第一联的下联和第二联的上联的第五,六,七个字打上了括号: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下面介绍五律的标准平仄格式。

五律的标准平仄格式也有两种:一种是平起式(即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字),另一种是仄起式(即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仄声字)。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和七律的平仄以及相粘的规则相同,也要“翻跟头”,只是少两个字罢了。关于五律的平仄口诀,我改为“一不论;二,三,四,

五分明”。

至于七绝和五绝,都各有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格式,也要“翻跟头”,只要把七律和五律拦腰一截即可。平仄以及相粘的规则也与七律和五律相同。

七绝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绝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绝的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什么叫对仗

对仗也称对偶,就是一联内的上下两个句子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词义相对或相关。如“天”对“地”,“深”对“浅”,“大”对“小”等,意思是相对的;再如“山”对“河”,“星”对“月”“风”对“雨”等,意思是相关的;简言之,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这些是单音词的对仗,如果组成词组,则要求词组的结构也要相同,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如果组成句子,则要求句子结构相同。

例如,李白的七律《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其中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各自都是对仗。先从句子结构上看:第二联的上下句子都是“主-谓-宾”结构;“吴宫”和“晋代”都是历史朝代的名词做“花草”和“衣冠”的定语,而“花草”和“衣冠”都是名词做主语;“埋”和“成”是动词,做谓语。第三联的上下句子也都是“主-谓-宾”结构,但句式不相同;主语是“三山”和“二水”;谓语是“落”和“分”,“半”和“中”是修饰谓语的状语。在此需要说明一下,律诗中各联的句式切忌雷同,要有变化,否则就显得呆板。

在律诗中,首尾两联不需要对仗,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同样,排律除了首尾两联不需要对仗外,中间的所有联都要对仗。绝句则不需要对仗。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有的律诗首联对仗,甚至整个四联都对仗;有的排律首联对仗,甚至整个联都对仗;有的绝句首联对仗,有的绝句两联全对仗。这些显然不是格律的要求,而是作家的创作需要和艺术技巧了。

实际上,对仗也不是规定的那么绝对的,对仗从结构上讲分两种;一种叫工对,即不论结构或意义,都对得非常工整,比如上面举出的第二联;一种叫宽对,是指个别地方对得不甚整齐,但大体上是对称的,它追求的是“不以辞害义”的效果;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单看“疑无路”和“又一村”对得不工整,但整个句子的意思却对得很工整。

另外,从写作技巧上看,对仗还有借对和流水对。所谓借对,是在对仗中,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对;例如: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诗中“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鸡黍”对“杨梅”,“杨”和“羊”同音,所以能同“鸡”相对。所谓流水对,是上下句子有相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就是典型的流水对。

此外,从对仗的句义上讲,还分正对和反对。所谓正对,是并列的事物相对。所谓反对,是相反的事物互相映衬。在格律诗中,正对多,反对少。

还有一种叫隔句对,也叫扇对,顾名思义,即上下两副对子中,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例如:晚唐诗人郑谷的《寄裴晤员外》诗“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无。今日还思锦城事,雪销花谢梦何如”。

最后介绍一下当句对。所谓当句对,即一句中自相对。当句对有两种,一种是字面不同的,例如杜甫的《涪城县香积寺官阁》诗中“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小院”对“回廊”,“浴凫”对“飞鹭”;另一种是有字相同的,例如杜甫的《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戎马”对“归马”,“千家”对“百家”。

关于对仗方面的书籍不少,最通俗的读物当属李渔的《笠翁对韵》,初学者可参考学习。

在对仗中,应注意以下的问题:

一.一联内的两句中,不能用相同的字对仗,这是因为诗的字数有限,每个字都要求发挥最大的表现力,如果用相同的字,就势必限制思想感情的充分表达,并且有重复的感觉。这种要求,在散文中是完全可以的,例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乎”是重复的,如果这是格律诗,就不可以了。其实说起来,在一首格律诗当中,也是避免使用相同的字的,这也是为了精练。关于避免重复和追求变化,在古代的艺术领域里是很普遍的;例如。王羲之的著名的《兰亭序》中的十七个“之”字,变化无穷,各不相同。这一点,希望初学者注意。

二.在对仗的句子里,要避免意义相同的词,例如“天地”对“乾坤”,“关门”对“闭户”等。这就等于同义词相对,表面上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词或句子,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古人称之为“合掌”,就是说象一个人的两个手掌相对一样完全相同。这也是为了诗整体的精练。

4.什么叫押韵

汉语中每一个字的发音,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的。在现代汉语中,凡韵母相同的字,都叫同韵字;例如:“东”和“冬”;新诗的压韵,按此规律即可。但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很大,所以就不能以现代汉语的押韵标准来写格律诗,比如在古汉语中,“东”和“冬”就不是同一个韵部里的字,分属上平声里的“一东”和“二冬”的两个韵部。再如,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中的“原”和“昏”字是一个韵部里的,同属“十三元”韵部。

那么,在一首诗里如何押韵呢?以前介绍过格律诗的标准格式,在标准格式里,除第一句要押韵外,其余偶数句(律诗是第二,四,六,八句;绝句是第二,四句;排律是第二,四,六,八……句)均要押韵,即这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要使用同一个韵部里的字;这种标准格式也叫首句入韵,即第一句也要入韵。刚才介绍的李商隐的五绝,是首句不入韵的,这将在以后的变格中介绍。

怎么知道使用的是不是同一个韵部里的字呢?对初学者来说,只有查韵书,加上我以前介绍的《简明文言字典》。关于韵书有很多,《平水韵部》,《诗韵》,《诗韵合壁》,《佩文韵府》等等,在新华书店都有卖的。其中《平水韵部》和《诗韵》是针对初学者的;《佩文韵府》是个大部头书籍,共分四册,大十六开本,现价四百多元,一般初学者可不必购买。我在此向大家推荐的是《诗韵合壁》,这本韵书基本上摘自于《佩文韵府》的精要部分,而且每一个字的后面都罗列了许多古诗词常用词组,供使用者选用;另外书中对各种名词按”人名部”,”花草部”,”季节部”等进行了分类和对偶,非常实用,而且不贵,大概不会超过十五元,物美价廉。当你使用韵书到一定的时间后,对一些常用的字就记住了,那时就不必经常翻阅韵书了。

关于用韵,旧体诗有两点要求:一是在一首诗中,不能两次或多次使用同一个字来押韵。二是尽量不使用字数少的韵部(也称窄韵)来押韵,避免被韵脚限制住,古人称为“不弄险韵”;尽量使用所属的字多的韵部(也称宽韵),选择的余地也大。李商隐曾经用“三江”的窄韵部作了一首《蝇蝶鸡麝鸾凤等成篇》以炫耀自己作诗的功力,康熙年间的朱竹宅说“题极怪,不可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评论“堕入恶趣,不复以诗格绳之”,因而被曹雪芹借宝钗之口称之为“小家子气”。可见,名人大家如果不注意,也会犯“小家子气”的毛病的。

(一) 律诗的变格

前面向大家介绍了格律诗的标准格式,下面给大家介绍格律诗的几种变格形式。

1. 首句不入韵

格律诗的标准格式是首句入韵(即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

首句不入韵的格式,除了第一句与标准格式不同以外,其余句子格式与标准格式相同。

七律的首句不入韵的格式如下: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律的首句不入韵的格式如下: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绝的首句不入韵的格式如下: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绝的首句不入韵的格式如下: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 首句入邻韵

3. 这种形式的格式与标准格式相同,只是第一句最后一字押的是相邻的韵部的韵脚;这种首句入邻韵的格式以七律见多。

例如,旧游如梦先生的《感撞机事件》 :

冲冠一怒忍听闻,沧海无声敛泪痕。

短发九州惊世界,长歌一曲动乾坤。

宁将热血千穿鼓,敢向刀锋再断魂。

环宇犹能称大国,岂容魍丑数欺门?

本诗的“痕”“坤”“魂”“门”押的都是“十三元”的韵,而首句的“闻” 押的是“十三元”旁边的“十二文”的韵;此所谓首句入邻韵。

一.拗救之法

1.什么是拗救?

拗救就是当格律诗由于语言的局限或为了保证意境而不能严格地遵守平仄规则时的一种对应方法。目的在于保持格律诗的整体的平仄声律的均衡,符合发声美学,是格律诗的一种变通方法。从此角度来看,格律诗的声律规则也是可以灵活变化的,不是僵化无变化的。

2.什么时候要拗救?

前面已经介绍过格律诗的平仄规则和各种格式。以七言格律诗(七律,七绝,七言排律)为例,前面说过“一,三不论;二,四,五,六,七分明”,但当“二,四,五,六,”中的某个字应当用平声,实际却用了仄声时,就要在另一处应该用仄声的地方(也是“二,四,五,六,”的位置)用平声给补救回来。按照这个规律,经过拗揪的诗的“二,四,五,六”的平仄的数量应该与标准格式的平仄的数量一致,因此整体的平仄声律是均衡的。请注意,用“一,三”来救是不算数的,因为“一,三”是不论的(第七个字是不能错平仄的,因为关系到句子的押韵或尾音)。

3.拗救的方法

拗救的方法,常见的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当句救,就是在一个句子内进行拗救;一种是对句救,就是在一联内进行拗救;一种是次联救,就是在下一联内进行拗救。

(1) 当句救

请看在下的拙作《七律/登泰山绝顶》

先师意境何处寻?极目茫茫万里心。

峰断云烟分南北,势惊天地冠古今。

长风平野襟怀阔,落日残碑草木深。

回首群山无数小,扶岩独会此登临。

这首诗是七律的平起式,是首句入韵的。

在这一首诗中,第一句的标准格式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六个字应该是平声,但用了“处”的仄声,因此在第五个字(应该用仄声的地方)用了“何”的平声给拗救回来了。

(2) 对句救

还是以在下刚才举的拙作的例子进行说明,请看颔联(第二联)的标准格式应该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句的第六个字应该是仄声,但用了“南”的平声,因此在下句的第六个字(应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古”的仄声给拗救回来了。

另外,顺便提一句,象这样在上句的哪个字错了平仄,就在下句相应的哪个字给补救回来的方法,古人也称正救;如果上面提到的下句补救不是在第六个字,而是在第二个字拗旧的话,就称作错救(是错开拗救的意思,不是救错了的意思)。

(3) 次联救

这种情况是当上一联的上句符合平仄,而下句有不符合平仄的字时,就在下一联的上句中给拗救回来,方法也如上所述的对句救的方法相同,这里就不赘述了。

二.初学格律诗写作容易犯的诗病

1. 孤平

在一句中,除了韵脚是平声以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句子称为孤平。汉语发音中,平声响亮,如果犯了孤平的毛病,整个句子就读不响。

前面说过平仄的规则是“一,三不论;二,四,五,六,七”分明,但有一个特例,就是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如果第一个字是仄声,则第三个字应该是平声,否则除了韵脚的第七个字外,只有第四个字是平声,就犯了孤平了;如果第一个字是平声,则第三个字则可平可仄。此时,“一,三”的不论是有前提条件的。

这里要说明,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式中,不存在孤平问题。

2. 三平

在一句的句尾三个字,如果都是平声,即形成“平平平”的格式,就叫三平。如果犯了三平,句子读起来,就无抑扬顿挫的发音变化。

前面讲过,“二,四,五,六,七”如果不分明时可以拗救,但在“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句子中,第五个字必须是平声,不能将最后三个字变成“平平平“的形式。

3. 重韵

所谓重韵,就是在一首诗中,两次或两次以上用同一个字押韵。

4. 重字

所谓重字,就是在一首诗当中,两次或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字。尤其是在一联的的两句对仗时,使用了相同的字。因为格律诗的字数有限,每个字都要求发挥最大的表现力,这种重字与重韵一样,使用相同的字,就势必限制思想感情的充分表达,并且有重复的感觉。

有两种情况不属此列,一是以前介绍的相同字的当句对,如杜甫的《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二是叠声词,如“茫茫”“萧萧”“滚滚”等。

5. 合掌

在对仗中,上下两句意思相同,说的是同一件事情,称为合掌。所谓合掌,就是说象人的左右手掌一样完全相同,形成重复,言外之意就是其中有一句是废话。如“天地”对“乾坤”,“关门”对“闭户”等。如刘琨的《重赠卢谌》“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鲁国人在西边打猎打到一只麒麟,孔子知道了为此流泪,感叹他的道行不通了(见《史记》“孔子世家”)。这里的“宣尼”和“孔丘”都指孔子;“悲”与“涕”意思相同;“获麟”和“西狩”是一回事。这两句意思完全一样,是合掌。

另外,沈约还提出了“八病”之说,但由于过分地讲究声律,故前人没有采用,这里也就不一一介绍了。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三)古体诗

1.什么是古体诗?

古体诗也称古风,是相对于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或今体诗)而言的一种古典诗体。因为格律诗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诗体,所以唐代人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而古体诗在唐以前就有,虽然唐代人予以了一定的规范,但基本上保留了唐以前的诗体风格,故唐代人称这种诗体为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

2.古体诗的特点

由于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因此这种诗体是不必讲究平仄的(也有讲究平仄的,但为数很少)。为了使这种诗体更加容易朗朗上口,唐代人加上了押韵的概念,但其要求也是很宽松的。在一首古体诗诗中,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转韵(就是开始押一个韵部的韵脚,以后随着自己的需要,可以转押其他韵部的韵脚),因此一首古体诗可能会押很多的韵(一韵到底的诗也有,为数也不多)。另外,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也根据作者自己的需要而定。

也许有人会说古体诗比格律诗好写,其实不然;诗歌(无论是中外古今哪一种诗体)都讲究立意要新。就格律诗而言,如果立意稍逊,而句子对仗工整新颖,尚有看点(当然格律诗也很追求立意,这只是退一步而言);如果一首古体诗立意不新,整篇就索然无味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写好现代诗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3.古体诗的分类

前面曾经讲过,从诗体的形式上,古体诗大致可以分为五言古体,七言古体,乐府体(也称杂体)。五言古体的特点是通篇以五言为主(一句五个字),七言古体的特点是通篇以七言为主(一句七个字),乐府体的每一句的字数长短不一。

4. 古体诗的用韵特点

古体诗是不必讲究平仄的。用韵虽然也没有限制,但还是有一些规律可以作为参考的(当然这些规律不是一定要遵循的,也是根据作者的需要来定)。

一是在意思转折处转韵;当叙述的意思一变的时候,往往应该转为其他韵部来押韵,这样一来,语气得到了加强,通篇的层次也分明,而且显得错落有致。

二是在叙述高兴,使人兴奋的意思时,往往使用平声韵;当叙述悲怨,愤怒的意思时,往往使用仄声韵。

三是除了偶数句押韵以外,奇数句也可以押韵(格律诗除了首句入韵的以外,奇数句是不能押韵的)。

附录《关于“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一)”回答文友的问题》

我在第一篇文章中介绍“楚辞”时,谈到“《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字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这句话并不是说《楚辞》是五言体,它确实是六言体,但比《诗经》在韵律和节奏上有所突破;这个突破并非只是加上了一个“兮”字,大家多读一下《诗经》和《楚辞》,相互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例如大家熟知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句中,第二句就并非是加上了“兮”字而成为七言的。

关于《楚辞》的的创始人,文学界自古至今一直认为是屈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不错,《楚辞》起初确是江湘地区的民歌,但把它作为文学体裁来进行文学创作的第一个人是屈原,因此称屈原为《楚辞》的创始人是十分正确的。

有一位文友问我,为什么不提《诗经》在用韵方面的贡献,在此作一回答。不错,《诗经》在用韵方面的确为后人确立声韵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是《诗经》,在此以前,我国古代文学家对诗的本质特征就有了一定的认识;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和依永,律和声”。然而,至齐梁以前,诗歌创作一直为自然声律,自沈约提出“四声”之说以后,诗歌创作才发展为讲究追求声律美。我写“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大家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有利于鉴赏;二是为一些文友提供诗词写作的方法。因此,不是在进行专门的学术研讨,所以就没有提《诗经》在用韵方面的贡献。

另外,关于“骈体文”的兴衰原因,我作一回答。骈体文亦称骈俪文,为与古文(散文)相对之一种文体。柳宗元《乞丐文》中有“骈四俪六,锦心锈口”之句,盖起于此。二马相驾曰骈,成双成对曰俪。骈文全篇以偶句为主,故有此名。骈文,起源于汉魏,而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它的出现,符合汉语规律,有其必然性。在提高文章表现力上,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后来骈文的发展走向极端,成为堆砌辞藻典故,迁就句式,不便于抒情达意的僵死之物。因此,唐宋的古文运动,以骈文为主要的批评对象。唐宋以后,骈文被古文所代替。然而后人也并非象这位文友所说的“一棍子将骈文打死”,只是骈文不再是文学主流而已。

“起,承,转,合”是用于写格律诗的基本结构。第一,“起,承,转,合”是古人写格律诗的基本结构,只是到了元代,才由范椁以系统的方式,在他的《范德机诗法》里提出,而且得到了公认。他提出“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从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虽然不能全部套用,但基本上描述出格律诗的合理结构。第二,“起,承,转,合”用于文章中,并非是古代人写散文时用的,而是明清科举制度规定的特殊文体——八股文借用格律诗的结构并极端地进行了发挥,全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词的基本知识

词调

词牌

词的段落:单调(一段词 《如梦令》、《忆江南》)、双调(两段词)、三叠、四叠

词的体式:分正体和变体

正体:又叫正格、定格、定式。同一词调有多种不同的格式,作为其中的确定下来的规范的格调叫正体,其它的叫变体。

忆秦娥(入声结尾) 同调异体

忆秦娥变体(平声为韵脚)

词牌名:

贺铸经常喜欢用自己词里的句子,来给词调命名另定词牌名。起初,词的词调和词牌往往有一定的联系。

片: 片、遍、阙 (同义)

阙:一段音乐演奏完之后的动作叫阙,即把阙当作一首词,因为起初一首词只有一段,后来阙又指一段词。

过片:两片词过度的时候,中间夹的一两句叫片。

词的两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词的两片之间既相互统一,又相对独立,这种关系要靠过片来实现。

例如: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换头、重头:双调词,上下片首句字数不同,下片的开头叫换头——换头词。双调词,上下片首句字数相同,下片的开头叫重头——重头词。

倚声、自度曲:

倚声即填词,根据曲子填词。

自度曲,填词的人不依照原来的曲调来填词,另自度新曲,叫自度曲。

词的篇幅:小令、中调、长调

毛先舒分法:小令≦58;58﹤中调≦90;长调>90

词的格律:

词谱:词调中创作最规范的

语言、格律的记载,用特殊的符号记载词的语言、格律,供后人填词依照。

词谱表示法

押韵:韵叶句读

换平、换仄、叶平、三换平、叶仄、三换仄

叠(叠句、叠韵、叠字)

叶:跟起首的韵相同,押韵的那句叫叶

句:不需要押韵,却押了叫句。

读:一句词中的停顿叫读

换平:现在要转成平声韵了,由仄到平

叶平:用平声韵转成仄声韵,又由仄声韵转为平声,且押之前的平声韵

换仄:换仄之后,又押平声,然后没有押

平声韵格:

仄韵格

4、平仄换韵:小山重叠,金明灭

5、平仄同部同韵:明月别枝惊鹊

6、平仄错押

7、暗韵 销魂当此际

8、侧韵

9、叠韵

词的句式:

律诗:七言 上四下三 五言 上二下三

词:上景下情、上情下景、上今下昔、上昔下今、上昼下夜 声声慢 上夜下昼 鹊踏枝、上虚下实 西江月破阵子、上下相反 采桑子

词的择调:词调所表达的声情

填词,首先要选择词调,然后要根据长度,选择篇幅

例如:破阵子,激壮;声声慢 音调凄哀 沁园春 格局开张,宜抒壮阔之情 雨霖铃 哀怨

平仄的区分

简单的说,一、二声字是平声,三、四声字是仄声。入声字是仄声。古诗所讲平仄是声调问题。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宋末)汉字字音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四声”。古诗所讲的“平仄”就是针对这古“四声”而归类的:四类声调归并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平声本身为一大类,仍称“平声”,或简称“平”;上、去、入声又合归为一大类,统称“仄声”,或简称“仄”。两大类简称“平仄”。

古“平声”的字,声音高而平且长,从头至尾保持一致,不升不降;“仄声”的字读音不平,或升或降,或拐弯,或短促(如入声字)。平仄声的字在诗词中按一定的规律中交替使用,可使句子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效果,吟诵时在声音上给人以美感。

但是,语音发展到现代普通话,“四声”已经有所变化,古“平声”分化成为现在的阴平、阳平(第一、第二声),古“上声、去声”仍然是现在的上声、去声(第三、第四声),而古“入声”字则完全瓦解,分散混入了现在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的字中。由于古“入声”属于仄声,所以现在读古诗词,不能把普通话读为阴平、阳平(第一、第二声)的字一概当作平声,因为它们中间混杂有古入声字。

现在辨别古诗字音的“平仄”声所要做的事,就是如何用我们现在的语音去辨别每个字的读音属于古代的平声还是仄声。大家总是简单地以为第一第二声是“平”,第三第四声是“仄”,其实这是不全面的。正确的辨认方法应该是:

一、用现在普通话念字,如果是上声、去声(即第三、第四声)的,都是仄声。

二、用现在普通话念字,如果是阴平、阳平(即第一、第二声)的,其中鼻韵母的字(an、ian、uan、üan、ang、iang、uang、in、en、un、ün、eng、ong、iong)一定是平声。第一、第二声中非鼻韵母的字多数是平声,但有部分是仄声(即古入声字),如“鸭、接、耷、八、逼、拔、达、笛、白、食、直、吉、合”等。

三、从上述第二点看,比较麻烦的是要在现在的第一、第二声非鼻韵母的字中辨别古入声字。辨别入声字可用如下一些方法:

1.阳平(第二声)字,只要不是鼻韵母(如上所述),则凡声母是 b、d、g、zh、z、j 的,是古入声字。如“拔、勃、得、笛、国、格、着、浊、杂、足、节、及”等。

2.记住一些做声符的古入声字,如“甲、白、直、吉、合”等,凡是以这些字作声旁的字,也是入声字,如“鸭、押、匣、钾、呷、伯、泊、帛、柏、植、值、殖、洁、结、桔、佶、黠、颉、盒、拾、阁、蛤、颌”等等,因此也属于仄声,尽管现在普通话读作阳平。

3.也可以根据现在保留入声的方言来辨认,如粤语、客家话、吴语等,用这些方言来念,较短促而且尾巴不能拉长的便是,但要经过一定了解才能掌握。

4.只要把现在普通话阴平、阳平中的古入声字辨认出来(作仄声处理),其余的阴平、阳平字都是平声字。用上述的方法已经可以把混在现代普通话阴平、阳平字中的绝大部分古入声字剔出去了。如果还不放心,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查韵书,如《广韵》《集韵》《诗韵》《词韵》等,这些韵书都分别把平、上、去、入的字归类排列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126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254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445评论 0 34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185评论 1 27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178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970评论 1 28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276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27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00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883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997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646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1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0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2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423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22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