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一批九零后已经虚岁三十岁了。回想多年前,九零后还是备受争议的“垮掉的一代”,“怪异”、“堕落”、“自私”、“麻木”是众多八零后给与的标签。
虽然互联网有记忆,但是随着信息的指数级递增,所有热点开始沦为信息洪流中的一朵浪花。九零后逐渐退出舆论的主舞台。那些被妖魔化的论调,恍如隔世。
然而,随着零零后们在网络上活跃起来,这场代际之争又起了波澜。在之前的一个街访节目上,许多零零后表达了对九零后的看法,觉得九零后已经是老去的一代,可奇怪的是,年纪这么大了还喜欢卖萌,还一直单身。
也可以理解,如今的十岁和二十年前的十岁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不仅是玩泥巴和玩抖音的区别,甚至还是研究红猫蓝猫和研究美妆变装的区别。
这种前被被八零后吊打、后被零零后群嘲的魔幻场面,也是满令人心疼的。
似乎向来就不太被理解。要坚守内心信仰,要满足父母期望,要承担生活重担,要变得积极开朗,任何一点拆开都是可达成的目标,但是合在一起,我只能说,这道题我不太会。
这种统一又矛盾的状态或许与生俱来。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中诞生,即使不是大富大贵,但也不缺吃穿,同时受惠于义务教育与大学扩招,让这代人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
孤独而孤傲,现实而浪漫,放肆而克制,焦虑而豁达,种种对立统一在九零后的身上被集中体现。从被动接受,到挣扎,到接纳,到算了,走完内心的戎马一生。
这群年将而立的人,比谁都需要理解和宽容,但是又不care他人的各种评价。有时候也想当个老好人,想在与各种力量的周旋中达成一种平衡,却难免顾此失彼。
得到或者失去? 他们并不会一直纠结这个问题,如果问题解决不了,那就不要解决,只需要大步离开。这种果断和决绝,在他人眼中,或许是种冷漠的表现,可是只有自己知道,在这之前已经做过多少尝试。尝试失败后,回归理性,回归现实。
这种在浪漫与现实之间来回游弋的状态,是种身不由己。所谓的叛逆和怪异都已成为随风往事,现在的九零后们脚踏实地,比谁都更懂得生活的不易。
我们去电影院看热血动漫,感怀于“人们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但是回到三次元世界,大家都自顾不暇,房贷车贷婚姻小孩才是一座座山。对他人怀有成见不过是聊做消遣,与我有瓜,但与我无关。
九零后已成为这个社会青壮年劳动力的中流砥柱,承担了太多的身份和职责。要做个好儿女,赡养退休的父母;要做个好对象,不然被吐槽注孤生;要做个好配偶,否则家无宁日;要做个好员工,一切都为了恰饭;还要做个好韭菜,时不时被割一茬。
就活跃在我周边的九零后们来看,无不是面无波澜,心有重负。承受不住了,独自呆在无人处醉一场哭一场,然后睡一觉醒来又是满血复活。
日常催婚催生的父辈是难以理解这些的。用我爸的话来说,你们就是读书读太多把脑子读坏了;用赵本山的话说,就是还要什么自行车。
可是,这一代人真的不一样了啊。前段时间韩国知名女星雪莉因抑郁症自杀,在网络上掀起了巨大波澜。网友们一边倒地对她的离开表示遗憾,以及理解。
也有一些不理解的声音,大多都是“还要什么自行车”——她那么漂亮,名利双收,集粉丝万千宠爱,实在不能承受就退圈休养,再怎么也不至于自杀啊。
这不光是了不了解抑郁症的问题,还有错设参照物的问题。自觉地把自己代入别人的身份,用自己现有的情况套用在别人的身上,也不管合不合身。
人的悲欢并不相通,除非同理心极强。理解“自杀”这种事不光要去百度抑郁症是怎么回事,还要知道我们对他人的了解只是浮于表面,剩下的,只需理解即可,即使并不认可。在不能给与充分理解的时候,沉默往往是最合适的表达。
九零后尤其善于沉默。沉默不是不说话,而是选择性地装聋作哑。所以我们变“丧” 了,变得 “佛系”了,都行、可以、没关系是长挂嘴边的话。
即使这种心态的转变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三十年也足够了。人生的头三十年,见过生老病死,天真过,幻想过,失望过,振奋过,成功过,失恋过,痛苦过,大笑过,经历过的大大小小的深刻瞬间不计其数。
可能因为某个亲人的去世,突然变得不再偏执;可能因为某个好友罹难,突然觉得生命可贵;可能因为一段痛苦的感情,突然窥探到爱情的真谛。三十年,足够参悟人生了吧。
这群九零后们,疯狂过、胡闹过、杀马特过,可是依旧选择在被生活重锤后,热爱生活。一边努力加班,一边调侃着“上班996,下班ICU”;一边钻研美颜P图的终极奥义,一边关心防秃和生发。 这大概就是我们生存的特别技巧吧。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小时候写作文最喜欢的短语,如今却有了深刻体会。九零后无法阻挡三十岁的到来,虽然常常吐槽年纪引发的系列负面效应,但是,我们选择在看透生活的本质之后,继续高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