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知识总复习
主讲:JK
世尊、远离尘垢、断尽无明烦恼的阿罗汉, 自证成正等正觉,我礼敬佛陀、世尊。
法,世尊已善妙及详尽解说,我礼敬法。
世尊之追随者, 良好修行于道的僧伽,我礼敬僧伽。(念诵三遍)
1 苦谛是指什么?
苦谛:五取蕴就是苦。
2 五取蕴为什么是苦?
因为凡是无常的东西,都是苦的,五取蕴是无常的,所以是苦的,这是经典里的回答。
3 五取蕴为什么是无常的?
经典里的回答是:凡是缘起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因为生起五取蕴的因缘是无常的,所以五取蕴也是无常的。这在杂阿含11经里有讲。
4 “无常即苦,苦即无我”:这里的“苦即无我”怎么理解?
苦即无我:凡是苦的事物,都不可能是自我。
为什么呢?
学生:如果有自我,就可以决定生或死了。
老师:杂阿含33经: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应于色病苦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五蕴有生老病死的苦,有行苦,就说明它们不可能是自我。因为,“自我”就是主宰、支配、控制的意思。没有人愿意自己有苦,对不对?所以,苦的东西,不可能是自我。
5 集谛是指什么?
标准答案:集谛就是苦因(五取蕴产生的原因),就是贪爱(或者是惑、业)。
6 无明、贪爱、业、来生的五取蕴,四者的关系是什么?
杂阿含334经《有因有缘有缚法经》中的答案:以无明为缘生贪爱,以贪爱为缘生业,以业为缘生来生五取蕴。
或者概括为:无明缘爱,爱缘取,取缘有(业),有缘生(五取蕴)。
7 取是什么意思?爱和取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取是贪爱的更进一层,取的后面就是行为了。
学生:取,差不多等于有了。
老师:“取,差不多等于有了。”——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
(1)的确,取是执取,那么具体的,取有几种呢?
(i)取是执取,意思是:“认为那是好的”。一旦认为那种心理或行为是好的,就达到了“执取”的程度。达到了执取的程度,就一定会去做,会发生善的或恶的行为。
(ii)取有四种: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见取。
A.欲取:是贪爱的增上,必须导致行为的强烈的贪爱,如发生偷盗行为的贪爱等。
B.见取:是认为诽谤因果等“邪见”是“好的”,而必须发生行为。比如有人持有杀人可以升天的邪见,当他的这种邪见变成“见取”的时候,他就一定要去杀人。
C.戒禁取,就是认为某些外道的宗教仪式或戒律是好的,而发生那些行为。比如有外道认为吃牛粪可以得到涅槃,所以他的这种“戒禁见”达到“戒禁取”的程度时,他就一定去持吃牛粪的戒律。
D.我见取,就是对每个人有一个灵魂实体这种观点的执取。比如印度教徒认为“梵我”的见解是好的,所以去信仰和实践等等。
这个地方,自己消化一下。相关答案,在马哈希大师《内观基础》,大师还提到了阿育王的摩崖法刺,上面刻着“人们认为他们所做的是好的”。另外,也可以参考马哈希大师的《缘起法讲记》。
学生:老师,取约等于行为吗?
老师: “取”不等于行为,“行”和“有”才是行为,取是发生行为的必须前提,有了四取即四种烦恼,才能发生任何的善恶行为。
“爱、取、有”当中,谁是烦恼,谁是行为?
学生:“爱、取”是烦恼,“有”是行为。
老师:很好。大家注意:欲和欲取、见和见取的差别。
取是指必须能导致善恶行为的四种烦恼,一种爱的烦恼,三种见的烦恼。当邪见只是邪见的时候,它不能导致行为。当邪见被贪爱增上,变成见取的时候,就必须发生行为。四种取全都是以贪爱为基础发生的。取,简单的说,就是认为:那种心理、见解、行为是好的。
补充:马哈希尊者的《内观基础》中:有贪爱的执取,是执着于感官的欲念;有见的执取,是执着于邪见、仪式、自我的理论。
(2)以贪爱为基础才能生起四取,(有了四取才能发生任何的善恶行为)。
8 十二缘起可以分为三类,哪三类?
惑、业、苦
(1)那么,十二缘起里,属于惑的有哪三个?
无明、爱、取
(2)属于业的有哪两个?
行、有
(3)那么很显然,属于五取蕴苦的就是剩下的七支了:
“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与“生缘老死”。
就是“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这五支,你们觉得不太理解。其实它就是一个人出生后身心成长的过程,把它看做是上一世的烦恼和业导致的一个总的业果就可以了。其实你不必管五支的过程,就把它们理解为一个整体的“新的五取蕴”,不就简单了吗?无明缘行,行缘新五取蕴,新五取蕴缘爱……,简单了吧?
在《有因有缘有缚法经》里讲的很清楚,我们的无明、贪爱必须是以眼、色等五取蕴为因缘发生的,没有五取蕴,你无知和贪爱还有对象吗?对什么无知,对什么贪爱?
所以,关键是:“无明缘贪爱、贪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新五取蕴)”这里弄清楚了,十二缘起也就清楚了。
学生:我们无明、贪爱和要看到真相的对象都是这个五取蕴。
老师:嗯,都是五取蕴为对象的。
无明缘行,行缘新五取蕴,新五取蕴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新五取蕴。两个五取蕴,一个是今世的,一个是来世的。十二缘起就被压缩成这么简单了。
十二缘起是三世两重因果:
(1)“无明缘行”是前世
(2)“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是今世
(3)“生缘老死”是来世
(4)前世两支,是中间今世八支的因
(5)中间今世八支,是来世两支的因
这就是三世两重因果,不明白的,等课下自己找到十二缘起列出来,对着我这些话看就懂了。
9 灭谛是指什么?
答案是:苦的熄灭、涅槃,就是五蕴的完全灭尽。
注意:这里说的是五蕴,不是五取蕴。
提个问题:十六观智里有道智和果智,道智和果智是圣者才有的智慧,凡夫没有,那么圣者有四种,道智和果智应该各有几种呢?
学生:各有4种。
老师:对,很好。那么也就是说,圣者智慧一共有八种:四种道智和四种果智,这就是“八种出世间心”。
灭谛这里要注意的是:
(1)涅槃,不是指五取蕴的灭尽,而是五蕴的灭尽,因为涅槃里没有任何名法和色法,涅槃里连这八种圣者智慧也不存在;
(2)这里只是指阿罗汉自己的五蕴都灭尽,不是说宇宙里所有的五蕴灭尽。
至于涅槃里还有什么,这是佛陀不允许提问的。
10 道谛是指什么?
答案:苦灭的道路,就是八正道(或戒定慧、或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是戒定慧的最大开展;八正道,是戒定慧的中等程度开展。
11(1)两种八正道是哪两种?
世间八正道、出世间八正道。
(2)八正道是以谁为首的、以谁为引导的?
正见。
后面七个道是以正见为引导而产生的;那么,八正道既然有两种,就说明正见也有两种, 世间正见,引导出“世间八正道”;出世间正见,引导出“出世间八正道”。
(3)世间正见是什么意思?
世间正见,就是指对四圣谛的概念、理论的了解。
(4)出世间正见是什么呢?
出世间正见,就是指证悟四圣谛的智慧,就是初果及以上果位的道智。
学生:只有初果以上的人才能有出世间的正见吗?
老师:对,凡夫是不具备出世间正见和出世间八正道的。
(5)这样的两种正见,引导出两种八正道,那么两种八正道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次第 ,世间八正道是出世间八正道的基础。
(6)对四圣谛和佛法的理论概念性认识,引导的世间八正道,怎么就引导出圣者证悟的智慧了呢?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呢?你们是不是觉得,中间缺了点衔接的东西?
学生:通过内观。
老师:很好。
大家注意:要想把整个解脱道的次第说清楚,在世间八正道这里,就要分成两个阶段:基础(八正)道和内观(八正)道;出世间八正道叫做“圣道”;这样就成了三种八正道:基础道、内观道、圣道。
所以,解脱道的道次第是这样的:基础道、内观道、圣道。(这是马哈希大师的一篇文章)。
12 我们就来讲一下这三种八正道,它是一个完整的解脱道修道次第
三种道各有各的正见,以及各自正见所引导的后面的七个正道。
(1)基础道
想说清楚基础道,得先说清基础道的正见,基础道的正见,就是指:通过听闻佛法,对业果和佛法理论产生了理解和信仰。
在这里,基础道的正见,最主要的是相信了业果,经典里把这种正见叫做“自业正见”,对自己的业和业果的正见,对四圣谛的理论的正见也属于这部分。
那么,好了,我们现在对业果有了正见,相信了业果,于是我们就能够做好什么事情了呢?我们就能持戒了是吧,所以,对业果的正见和正思维,就引发了基础道的五戒,就是正语、正业、正命;
那么,我们持好戒律了,我们就能够从这个戒律出生什么呢?我们有了正语等戒律,然后精进修习,就会生起初禅等禅定,到了这里,基础道的八个道就都建立起来了。
注意:戒律不清净的人,是不能证得初禅以上的定的,因为他的心不清净。
但是,到此为止,我们只是做了些基础,我们还丝毫没有开始进行对五蕴真相的观察,对不对?
那么,从这里,我们就在基础道的戒律和禅定基础上,修习四念处,对五蕴身心进行直接地观察,于是我们开始建立内观道。
(2)内观道
这里注意的是:由于我们修习的是纯观行,定力是在内观中培养的,所以我们可以缺少基础道中成就禅定这个环节,和我们不同的止观行者,他们要在基础道中成就禅定,然后才开始内观道的建立,这是二者的差别。
那么,我们现在对业果和四圣谛有了正见,所以我们皈依了三宝,持守了五戒,修成了禅定或没修禅定,于是我们就开始修内观,在行禅、坐禅、生活禅中观察五蕴身心,然后,我们就生起了第一个观智,叫什么来着?
名色分别智。
于是,我们有一天在禅修中证得了“名色分别智”,清楚地看到名法和色法的不同,而且它们同时存在,生命里只有名法和色法,没有人、没有自我。
当我们证得了“名色分别智”的时候,我们就建立了最初的“内观正见”,就开始进入了内观八正道。
我们已经看到了名和色的不同,并且初步体验了“无我”,也就是我们第一次建立了体验性的正见,而非理论概念的,从这个时候起,我们就有了“正思维”,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和观察开始趋向真实。
要注意的是:马哈希大师强调,无论我们如何从理论上了解、熏习、思维名法和色法的定义和性质,我们也无法生起“名色分别智”,这必须是在内观禅修中生起的观智。
从此我们就会深信:生命只有名法和色法,没有自我的存在,这就是正见,内观正见。
学生:戒持不好会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内观呢?
老师:对的,戒律持的不好,对定和内观都会有影响,你的禅定或观智就不容易生起。
那么,我们继续修内观,然后会观察到:
因为有个“想抬起”的名法,所以才会有“抬起”的色法;因为有“眼根、颜色”的色法,所以才会有“看到”的名法;此时会发现,整个生命就是一个连续的因果过程;名法和色法互相作为彼此的因缘。
再深刻一点,还会看到:
因为有贪爱,所以有执取;因为有执取,所以有业;因为有业,所以有来生。
此时,我们就体验到了“因缘把握智”,我们对因缘法、缘起法生起了体验和相信,不再怀疑,所以叫做“因缘把握智”。“因缘把握智”,这个也是正见。
再深一步内观,我们将看到:
脚的起落过程和腹部起伏过程,呈现为多个阶段,多个生灭,此时我们就体验了“无常”,同时就会体验到“那迅速生灭的色法和名法都是一种苦,它们是无我的”,此时,我们就成就了体验三法印的“思维智”,这也是正见。
总之,十六个观智,每一个都是正见,在这些内观正见下,我们的思维是正思维,我们对观察的所缘(脚或腹部)精进的修习,所以也拥有“正精进”,我们在内观道中,时刻保持正念,正念是最必不可少的,我们也会拥有让心固定在认识对象上的“正定”;同时,由于我们已经有了观智的体验,虽然我们还不是圣者,但我们已经初步体验了无常、苦、无我、缘起的真理,所以我们的烦恼减轻,我们对五蕴的贪爱和执着减轻,所以,此时我们更容易拥有正语、正业和正命,到了这里,在内观正见的引导下,其它七个内观正道就都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内观道。
观智发生后,我们的正念会越来越稳固和强大,所以定力也会强大,戒律只会比以前持的更好,不会更坏,那么我们一层一层观智修下去,修到行舍智;
如果你是菩萨道行者,到了这里将不能再继续修,因为再继续,你就必须进入初果,进入初果,就必须在七生内证得四果,最后进入涅槃,你将无法行持圆满的菩萨道而成佛;
(3)圣道
那么,这样一层一层观智修下去,我们修到第十四观智“初果道智”的时候,我们就会真正证悟到四圣谛,就会从凡夫转变为圣者,此时,就从世间八正道中的内观道,转入到出世间的圣道当中。这个初果的道智,就是“出世间正见”,它是由内观道引生的。然后,有了证悟四圣谛的出世间正见(道智)之后,我们很自然的就建立了后面的七个圣道。
这就是基础道、内观道、圣道的次第过程。
13 七清净和十六观智是什么关系?
七个清净,其实是三种类别的清净:
第一是戒清净,戒律清净;
第二是心清净,禅定清净;
后五个是慧清净,智慧清净;
后五个属于慧学的清净,分为十六个层次,就是十六观智。
14 圣者的道智有四种,那么圣道应该有几种呢?
四种。
圣者的道智,就是证悟四圣谛的智慧,它就是出世间正见。道智有四种:初果道智乃至四果道智。
每种道智,虽然证悟的真理相同,但所断烦恼是不同的;所以,既然四种道智不同,那么四种出世间正见则不同;既然有四种出世间正见,那么就有四种出世间八正道。
就是说,有初果圣道(八正道)乃至四果圣道,每一果的圣道是有些区别的,到了最后,四果的圣道,是完全圆满的,圣道圆满的建立,叫做“梵行已立”。
愿以此功德,永离诸愚人,随彼善知识,得证般涅槃。(念诵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