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戴发间……这首《天仙配》中七仙女和董永满工对唱的经典黄梅戏唱腔响誉五湖四海,大洋彼岸,虽语言不同,但爱好黄梅戏的朋友都会唱上几句。而我最喜欢《天仙配》中,七仙女下凡的那几句唱腔"霞光万丈祥云开,飘飘荡荡下凡来,神仙岁月我不爱,愿做鸳鸯比翼飞。"仿佛间自己变成了七仙女,来到人间去追寻那坚贞不渝的爱情。
黄梅戏当初来之安庆地区民间小调采茶调,经过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和老一辈艺术家的推陈出新演变成了现代的黄梅戏。
黄梅戏的唱腔纯朴,优美大方,抒情见长,又喜又悲,韵味丰厚,情感细腻动人。黄梅戏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优秀剧目,如: 《天仙配》 《女驸马》 《牛郎织女》 《小辞店》 《罗帕记》 在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风英老师的表演下成为了经典戏曲,严老师的表演质朴细致,真实,感情细腻,她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成就了一代大师,也感染了为黄梅戏事业发展新一代演员和戏迷们。
黄梅戏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二小戏,三小戏的《打猪草》 《夫妻观灯》 《王小六打豆腐》 《吕洞宾戏牡丹》 《纺棉纱》 等这些小戏也代表着安庆地区劳动人民生活气息一种文化,地道安庆方言唱腔,道白是一个剧中的灵魂。
因为生在一个戏曲之乡,我从小对黄梅戏就有一份喜爱,以至现在的迷恋,时光回到七十年代末,关闭了多年的县黄梅戏剧团,重又开门演出,那些年整个县城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就是到剧团看戏,一票难求。
当时,父亲的单位离县城五六公里,每逢星期六下午放学,那时没有双休,少时的我就步行二十多里山路去父亲单位,到了第二天中午父亲就骑着他的永久牌自行车带上我到剧团看戏,剧团有位经常演公主,小姐,的演员叫小桃,是父亲朋友的妹妹,那时剧团每天演两场戏,下午和晚上分别一场,小桃演员知道父亲爱看戏,每个星期天早早的帮我父亲买好下午的票,有时去的早,戏还没开始演出,我就跑到后台玩,看演员们在化妆,因为经常去,那里的演员都认识了我,常去看戏听戏的我,也会唱些简单的小戏,偶尔也会在后台学着她们的样,做着动作唱上几句,倒也字正腔圆,活泼可爱,当时被一位正旦演员看中,要收我为徒,学艺,父亲也不敢答应,回家将此事向奶奶汇报,记忆中,奶奶立刻笑脸转阴,火冒三丈的训父亲,“你把小孩往火坑里推呀,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孬子,旧社会唱戏的叫戏子,被人看不起的,你不看看,严风英就是唱戏唱的好,那么年轻就把命搭上了……" 父亲是孝子,奶奶是家里太上皇,爷爷,妈妈一直都听奶奶的,少时的我也不敢和大人拧,从此后,当小演员的梦就被奶奶封闭了,此后父亲也不带我去看戏,当我有时还吵着要去,都是奶奶带我去,再后来读中学也很少去了,但黄梅戏的根一直种植于我心灵深处。
随着岁月的流失,我更深深的喜欢上那优美的唱腔,有很多的夜晚我为七仙女和董永槐荫树下天上人间一别而泪沾衣襟,为《女驸马》痛恨冯素珍父母的嫌贫爱富,为《牛郎织女》那句"三年日月浓如酒,乡中人好水也甜,又谁知花正红时寒风起啊……"而落泪,一次又一次的感受着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而伤心……
离开家乡多年的我,每当想家或者心情不好时,我总到土豆网上搜寻一些自己喜爱的黄梅戏,泡上一杯咖啡,把自己埋在那一声声悠伤的,欢快的,喜恨的黄梅声中感受这悠悠的黄梅情,黄梅爱。
2005年女儿学校办一次亲子活动节目,在学校节目组安排下,我和女儿登上了学校的舞台,用柔情唱出了心中的黄梅戏,女儿在一旁伴舞,在众多亲子家庭参赛中,还拿了个二等奖,从此又唤醒了我年少的梦,对黄梅戏的爱火又重燃,06年,07机关单位举办的春节联欢会,我一次又一次的唱出了心中的黄梅戏,2015年当我站在第二故乡新场镇文化广场舞台上,我唱的是《女驸马》中冯素珍中状元那段经典唱腔“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黄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官花好啊好新鲜啦……“得了三等奖,演出后,我将自己身着状元服,女扮男装的照片发上朋友圈,并配上文 :"圆年少之梦,我像不像个状元郎呀" 图文发出后,点赞的,跟帖的朋友几百人,当时一份自豪感涌上心中,心中的豪迈也不亚于冯素珍中状元的那份喜悦!想不到早年在家乡播下黄梅戏种子,在异乡开花结果,散发着黄梅幽香。
我深爱着黄梅戏,爱着我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