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热度终于把“我不是药神”看完了。
影片简单直白却备受关注,正是复杂而纠结的现实给了电影巨大创作空间。
显然已经有很多人对此剧进行了或褒或贬的评价,但是对于一个喜欢发表评论的特立独行的girl来说,我还是想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在看了众多的此剧的评论中,舆论基本上都指向了中国的“高价药”以及现行的不完善的医疗体制,或者对剧中的经典台词进行了剖析 。很少能有让我眼前一亮的,针砭时弊的观点。
直到我看到了【新京报】的一篇评论“仿制药的分叉口,生命向左,知识产权在右?”
与众多肤浅评价不同的的是,这篇评论观点鲜明,见解独到,从仿制药的背后折射出了社会所敏感的“知识产权的问题”,评论大致的观点是:仿制药通过淡化知识产权条例,直接跳过或者简化药物的研发阶段,虽然大大降低了药品的成本,却也让那些真正努力做研发的医药企业,失去了应得的回馈甚至无法回本。
可能会有很多人不解,从“仿制药”能升华到“知识产权”这似乎和“保温杯”关系到“小康社会”看起来那么不着边际。但它确确实实get到了当今社会的痛点,“知识产权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各种癌症和其他重疾的发病率的升高和癌症的年轻化,人们对各类重疾的特效药的需求也日益增大。
这些救人于水火之中的低成本药品仿制的背后是对知识产权的严重侵犯。
许多原研药的研发往往可能需要数十年,专利申请和药物审批流程可能也要耗费好几年的时间。而在这动辄十几年的药物研发上市的过程中,投入的不仅仅是可达几十亿的研发资金,还有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
毫无疑问,仿制药通过淡化知识产权条例,直接跳过或者简化药物的研发阶段,虽然大大降低了药品的成本,却也让那些真正努力做研发的医药企业,失去了应得的回馈甚至难以回本。这严重打击了医药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阻滞了新药研发的进程。
所以,要解决“高价药”与“仿制药”的问题,我们就要要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合理仿制,鼓励创新,根本还是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医疗福利政策。
(哈哈哈 困死了,写了一个多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