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盯着屏幕琢磨文稿两眼发昏时,一个多年没怎么联系的初中同学QQ问我“在吗”。说真的,看到这两个字我不知道该怎么回复。在一边纠结的同时,我希望他能补充说明找我有什么事情。然而,过了半个小时依旧只收到相同的两个字——“在吗”。
百思不得其解的我发消息问好朋友要如何答复,她果断回了一句:“不理,要么直接删了,如果他找你有急事的话会直接说,要不就是让你帮忙投票,借钱,何必浪费时间呢?反正你们又不熟了。”
虽然觉得朋友的建议太草率,可想想也觉得她说的确实有道理。与其这样浪费时间研究一个莫名奇妙的问候不如做好手上的事。
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网上聊天要用“在吗”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开场白?之前看过知乎里一个问题:“一个人什么时候让你觉得他非常聪明?”其中有一个靠前的搞笑回答:“没怎么联系的朋友微信问我’在吗’”。虽然是个调侃,但是却反映了不少人不喜欢这种沟通方式。
因为这种打招呼形式多发生在某些特定的群体间:不熟的网友、很久没联系的同学或是不熟络的朋友。这种突然问候的目的往往是对方想找你帮忙,而帮忙的形式又大多是借钱、推销、拉票等。
像这种情况经历的多了,愿意花费自己的时间或者金钱去帮忙的想法也就淡了,甚至会产生一丝厌烦。真正的朋友间交流,最长情的是真诚的交流,有事说事,不拐弯抹角,少一些套路,多一点真诚。
有人认为“在吗”是一种礼貌,就像你进别人办公室先敲门一样。如果是这样,那我进门了就看着老板一直敲门,不停敲门还一边给老板大眼瞪小眼不说正事这也是礼貌?
其实当你问“在吗”的时候就已经关闭了对方回答你的窗口,你是希望收到一个字“在”,还是两个字“不在”。如果对方回答“在”,在你开启漫无天际的聊天模式时已经花费了对方的时间与精力。最后在你道出了你的请求时,已经有种将对方逼到墙角的感觉。换位思考如果是你被咄咄逼人的请求帮忙,你会心甘情愿的帮助他吗?
在社交网络上,我们每天都要浏览到大量的信息,越简洁明了的信息越能引起别人的关注,提高彼此的沟通效率。
无论是亲密朋友还是普通朋友,“在吗”的沟通方式会展现出一种距离感,有温度的聊天不是虚情假意的客套话,而是更日常、更真诚的沟通。
如果是普通朋友,面对长时间没有联系而产生的距离感,可以直接约对方聚聚,或者聊聊之前一起经历过的事情。通过唤起彼此共同的回忆来削弱这种距离感。
如果不凑巧对方的名字就是“在吗”,那我无话可说,不然他在你这里一定有一个称呼。简单的问候后将要麻烦对方的事情一句话说明了,并且带上诚意的态度。简单点,说话的方式简单点。这样即使对方当时没空,事后看到消息也有机会给你一个答复。万一对方觉得你的事情不想帮忙也可以假装看不见,免得大家互相尴尬。
如果是“死党”、“闺蜜”、“基友”,那么你根本用不着“在吗”,手机直接打过去,“滚出来,找你有事!”。
所以人与人的交流沟通不要再是一句“在吗?有空吗?睡了吗?忙吗?”这些来意不明的套路话,学会去简单明了的沟通才是节约双方时间最好的交流。有话就直说,要说说重点。看人讲人品,穿衣讲衣品,那么穿梭在虚拟的社交圈中,那就讲点“语品”!